溪流原生魚欣賞——鳑鲏




魚種介紹
鳑鲏(Rhodeinae)是鯉形目鯉科鱊亞科(鳑鲏亞科)所屬魚類的通稱,有俗稱四方皮、鏡魚、彩圓兒等等。為喜歡群居、好群游的小型淡水魚,分為鳑鲏屬(Rhodeus),鱊屬(Acheilognathus),田中鳑鲏屬(Tanakia)。鳑鲏類魚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因此被許多魚類飼養(yǎng)愛好者和醫(yī)藥學家的青睞。鳑鲏是雜食性魚類,棲息在緩慢流動或靜止的水域,依靠淡水河蚌繁殖,活動范圍小,壽命短。廣泛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和歐洲。本亞科魚類系雜食性,以水藻、浮游生物、碎屑等為食,消化管較細,其長為體長的1.0~10.0倍,隨種類、個體大小有變動。
觀賞價值
鳑鲏是一種小型的觀賞性魚類,20世紀60年代被歐洲引入,被稱為“中國彩虹”,受到歐洲的喜愛。鳑鲏魚個體不大,體態(tài)優(yōu)美、色彩艷麗,可以養(yǎng)殖供作觀賞,為我國著名的原生觀賞魚類,是一種很有市場潛力的觀賞魚。每當生殖季節(jié),處于發(fā)情期的雄鳑鲏色彩分外鮮麗,更具吸引力,是名副其實的水中蝴蝶;而雌魚在生殖期間拖著一條長長的產(chǎn)卵管,在雄魚的陪伴下更加別具一格。水族箱里的鳑鲏易于飼養(yǎng),飼喂也很簡單,一般飼料即可。鳑鲏魚的繁殖是作為觀賞魚飼養(yǎng)中最棘手的問題,由于其特殊的繁殖習性,必須在其生殖期間魚缸底部放些河蚌以便其產(chǎn)卵繁殖。
藥用價值
據(jù)資料顯示鳑鲏味道微苦,性平,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可補氣健脾、解毒,對身體虛弱和治療痘瘡之毒亦有極好功效。
全身體態(tài)
體呈卵圓形或菱形,頭短,口小鳑鲏屬系小型魚類,全長約3~10cm,個別種超過15cm。體呈側(cè)扁形,體較高而薄,體高約為體長的一半;體厚約為體高的三分之一。頭和尾部均短小,其各自長與高度之比幾乎相等;體背緣薄而外突,腹緣略厚而無棱。




身體各部位特寫
1.口呈亞上位、端位或亞下位,口裂狹小,止于鼻孔后緣垂直線上,腹視呈弧形。鰓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緣水平線,鰓蓋膜連于峽部,有須一對或無。

2.背鰭起點在體中央,部分基底與臀鰭基底相對。腹鰭與背鰭相對或稍前。胸、腹鰭長度基本相當,尾鰭呈現(xiàn)叉形。臀鰭始于背鰭基下方,背、臀鰭頗長,有或無硬刺;腹鰭腹位,尾鰭叉狀;側(cè)線鱗有完全也有不完全。


3.生殖期的雌魚出現(xiàn)產(chǎn)卵管,雄魚產(chǎn)生婚姻色或珠星。胸鰭、腹鰭和臀鰭為橙黃色。雄魚在生殖期出現(xiàn)“婚裝”,頭部、吻部和臀鰭有顯眼的珠星,臀鰭的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全身具有漂亮鮮艷的婚姻色。




珠星的解釋
珠星(追星)是在雄魚在發(fā)情季節(jié),出現(xiàn)在雄性魚的鰓蓋、吻部甚至胸鰭上顏色呈白色的小突起,它是由表皮細胞突出,隨后角質(zhì)化而形成明顯的角質(zhì)體突起,看上去比較銳利,大型魚的追星更加明顯,用手觸摸時比較尖銳。放大觀察呈圓錐狀。繁殖期過后,這些珠星則會消失,體色也會漸漸消失,珠星一般情況下出現(xiàn)在胸鰭的第一根鰭條上,最為常見。但是對于某些特定的魚,也有出現(xiàn)在鰓蓋、背鰭的第一條鰭條上的。據(jù)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及在水產(chǎn)研究顯示,常見的溪流魚類的雄魚身上都可以觀察到珠星。


意見建議
文章為個人的認識,其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雅正。
另外有認識和了解鳑鲏魚的up主、伙伴介紹介紹。

文獻資料
鳑鲏_百度百科 (baidu.com)
科普中國_鳑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