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家——聞一多(反孔精英之最有攻擊性的一集)
? ? ?“無論在任何國家,”伊里奇在他的《國家論》里說,“數(shù)千年間會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把這發(fā)展的一般的合法則性,規(guī)則性,繼起性,這樣的指示給我們了:即是,最初是無數(shù)階級社會——貴族不存在的太古的,家長制的,原始的社會;其次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社會,奴隸占有者的社會?!`占有者和奴隸是最初的階級分裂。前一集體團不僅占有生產(chǎn)手段——土地,工具(雖然工具在那時是幼稚的),而且還占有了人類。這一集團稱為奴隸占有者,而提供勞動于他人的那些勞苦的人們便稱為奴隸?!敝袊鐣晕拿鞒醢l(fā)出曙光,即約當商盤庚時起,便進入了奴隸制度的階段,這個制度漸次發(fā)展,在西周達到它的全盛時期,到春秋中葉便成強彎之末了,所以我們可以概括的說,從盤庚到孔子,是我們歷史上的奴隸社會期。但就在孔子面前,歷史已經(jīng)劇烈的變革著,轉向到另一個時代,孔子一派人大聲急呼,企圖阻止這一變革,然而無效。歷史仍舊進行著,直到秦漢統(tǒng)一,變革的過程完畢了,這才需要暫時休息一下。趁著這個當兒,孔子的后學們,以董仲舒以代表,便將孔子的理想,略加修正,居然給實現(xiàn)了。在長時期變革過程的疲憊后,這是一帖理想的安眠藥,因為這安眠藥的魔力,中國社會便一覺睡了兩千年,直到孫中山先生才醒轉一次??鬃拥睦硐爰仁腔謴团`社會的秩序,而董仲舒是將這理想略加修正后,正式實現(xiàn)了,那么,中國社會,從董仲舒到中山先生這段悠長的期間,便無妨稱為一個變相的奴隸社會。
? ??董仲舒的安眠藥何以有這大的魔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相傳殷周的興亡是暴之差的結果,這所謂仁與暴分明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奴隸管理政策。大概殷人對于奴隸榨取過度,以至奴隸們“離心離德”而造成“前途倒戈”的后果,反之,周人的榨取比較溫和,所以能一方面贏得自己奴隸的“同心同德”,一方面又能給太公以施行“陰謀”的機會,教對方的奴隸叛變他們自己的主人。仁與暴是漂亮的名詞,實際只是管理奴隸的方法有的高明點,有的笨點罷了。周人還有個高明的地方,那便是讓勝國的貴族管理勝國的奴隸?!蹲髠鳌范ㄋ哪暾f“周公相王室,分魯公以……殷民六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使之職事于魯,……分之土田陪敦(附庸,即仆庸),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這些殷民族六族與七族便是勝國投降的貴族,那些”備物典策,官司彝器“的”祝宗卜史“便是后來所謂”儒士“——寄食于貴族的知識分子。讓貴族和知識分子分掌政教,共同管理自己的奴隸附庸,這對奴隸們和奴隸有者周人雙方都有利的,因為以居間的方式他們可以緩和主奴間的矛盾,他們實在做了當時社會機構中的一種緩沖階層。后來勝國貴族們漸趨沒落,而儒士們因有特殊知識的技能,日漸發(fā)展成一種宗教文化的行幫企業(yè),兼理著下級行政干部的事務,于是緩沖階層便為儒士們所獨占了。當然也有一部分沒落的勝國貴族,改業(yè)為儒,加入行幫的。
? ?明白了這種歷史背景,我們就可以明白儒家的中心思想。因為儒家是一個居于矛盾的兩極之間的緩沖階層的后備軍,所以他們最忌矛盾的統(tǒng)一,矛盾統(tǒng)一了,沒有主奴之分,便沒有緩沖階層存在的余地。他們也不能偏袒某一方面,偏袒了一方,使一方太強,有壓倒對方的能力,緩沖者也無事可做。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便是要使上下在勢均力敵的局面中和平相處,而切忌“同”于某一方面,以致動搖均勢,因為動搖了均勢,便動搖自己的地位??!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講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間的一種人。中庸之道,對上說,愛惜奴隸,便是愛惜自己的生產(chǎn)工具,也便是愛惜自己,所以是有利的;對下說,反正奴隸是做定了,苦呢是吃定了,只要能吃少點苦就是幸福,所以也是有利的。然而中庸之道,最有利的,恐怕還是那站在中間,兩邊玩弄,兩邊鎮(zhèn)壓,兩邊勸諭,做人又做鬼的人吧!孔子之所以憲章文武,尤其夢想周公,無非是初期統(tǒng)治階級的奴隸管理政策,符合了緩沖階層的利益,所謂道統(tǒng)者還是有其社會經(jīng)濟意義的。
? ?可是切莫誤會,中庸決不是公平。公平是從是非觀點出發(fā)的,而中庸只是在利害上打算盤。主奴之間還講什么是非呢?如果是要追究是非,勢必牽涉到奴隸制度的本身,如果這制度本身發(fā)生了問題,那里還有什么緩沖階層呢?顯然的,是非問題是儒家的社會地位根本相抵觸的。他只能一面主張“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一面用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維持現(xiàn)有的秩序(既成事實),然后再苦口婆心的勸兩面息事寧人,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我疑心“中庸”這庸字也就是“附庸”之庸字,換言之“中庸”便是中層或中間之傭。自身既也是一種傭役(奴隸),天下那有奴隸支配主義的道理?所以緩沖階層的真正任務,也不過是懇求主子刀下留情,勸令奴才忍重負辱,“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天秤上的碼子老是向重的一頭移動著,其結果,“中庸”恰恰是“不中庸”。可不是嗎?“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果然你辭了爵祿,蹈了白刃,那于主人更方便(因為把勸架的人解決了,奴才失去了掩蔽,主人可以更自由的下毒手),何況爵祿并不容易辭,白刃更不容易蹈呢?實際上緩沖階層還是做了幫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冉求的作風實在是緩沖階層的唯一出路??鬃雍攘睢靶∽峪Q鼓而攻之!”是冤枉了冉求,因為孔子自己也是“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的,冉求又怎能餓著肚子不吃飯呢?
? ?但是,有了一個建筑生產(chǎn)關系上的社會,季氏便必然要富于周公,冉求也必然要為之聚斂,這是歷史發(fā)展的一定的法則。這法則的意義是什么呢?恰恰是奴隸社會的發(fā)展促成了奴隸社會的崩潰。緩沖階層既依存于奴隸社會,那么冉求這輩的替主人聚斂,也就等于替緩沖階層掘墳墓。所以畢竟是孔子有遠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冉求是自己給自己毀壞青山?。∪欢戳钍强鬃拥倪h見也沒有挽回歷史。這是命運的作劇吧?做了緩沖階層,其勢不能不幫助上頭聚斂,不聚斂,階層的地位便無法保持,但是聚斂得來使整個奴隸社會的機構都要垮臺,還談得到什么緩沖階層呢?所以孔子的呼吁如果有效,青山不過是晚壞一天,自己便多燒一天的柴。如果無效,青山便壞得更早點,自己燒柴的日子也就更有限了,孔子的見地遠是遠點,但比起冉求,也不過是“以百步笑五十步”而已。結果,歷史大概是沿著冉求的路線走的,連比較遠見的路線都不曾蒙它采納,于是春秋便以速度的發(fā)展轉入了戰(zhàn)國,儒家的理想,非等到董仲舒是不能死灰復燃的。
? ?話又說回來了,儒家思想雖然必須等到另一時代,客觀條件成熟,才能復活,但它本身也得有可能復活的主觀條件,才能真正復活,否則便有千百個董仲舒,恐怕也是枉然。儒家思想,正如上文所說,是奴隸社會的產(chǎn)物,而它本身又是擁護奴隸社會的。我們都知道,奴隸社會是歷史必須通過的階段,它本身是社會進步的果,也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因。既然必須通過,當然最好是能過得平穩(wěn)點,舒服點。文武周公所安排的,孔子所表彰的奴隸社會,因為有了那緩和的榨取政策,和為執(zhí)行這政策而設的緩沖階層,它確乎是一比較舒服的社會,因為舒服,所以自從董仲舒把它恢復了,二千年的歷史全在它的懷抱中睡著了。
? ??誠然,董仲舒的儒家不是孔子的儒家,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家也不是董仲舒的儒家,但其為儒家則一,換言之,他們的中心思想是一貫的。二千年來士大夫沒有不讀儒家經(jīng)典的,在思想上,他們多多少少都是儒家,因此,我們了解了儒家,便了解了中國士大夫的意識觀念。
? ?如上文所說,儒家思想是奴隸社會的產(chǎn)物,然則中國士大夫的意識觀念是什么,也就值得深長思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