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中的重復性和再現性怎么做?一步步教你!

測量系統(tǒng)分析是質量管理體系五大工具之一,而重復性和再現性是計量型測量系統(tǒng)分析的評價方式之一,在制造行業(yè)廣泛應用。但在現實運用中,存在各類問題,本文將詳細闡述重復性再現性應用的整個過程。
重復性和再現性分析前準備
■ 工藝參數的確定
每年年初根據控制計劃要求,制定測量系統(tǒng)分析計劃。
■ 量具的選擇
確定該工藝參數規(guī)定的量檢具規(guī)格;核查該量具是否經過校準、檢定,是否在有效期內,狀態(tài)是否完好;該量具的最小分辨率須符合不大于工藝參數公差的1/10原則;且工藝參數需落在量具的2/3以上最好,如現有量檢具無法滿足,應選擇最接近的為好。
如:工藝參數為(101±0.3)mm,公差的1/10為0.06mm,選擇的量具應符合分辨率不大于0.06mm,量程為(0-150)mm,控制計劃上規(guī)定用(0-150)/0.02mm的游標卡尺符合要求。
另如:工藝參數為(25±0.3)mm,現場有(0-150)/0.02mm和(0-300)/0.02mm兩種規(guī)格的游標卡尺,應選擇(0-150)/0.02mm的規(guī)格為好。
合適的測量單位
■ 人員的選擇
選擇的3名被分析的人員,需是參與該工藝參數日??刂频臋z驗人員,且應能熟練使用規(guī)定量檢具實施檢驗。
■ 樣件的選擇和編號
根據該工藝參數在以往加工過程中的波動,選擇性的準備樣件,確保10個樣件測量值需覆蓋整個生產波動范圍,即應覆蓋整個公差帶,需要時可包括不合格樣件,但不合格樣件不能超出公差的1/10要求。因此樣件的選取盡量避免集中在短時間內同一生產批次選取;應在較長時間段,不同批次抽取,確保樣件盡可能代表整個生產波動范圍,適當時也可加工需要的尺寸樣件。
在樣件隱蔽不易發(fā)現位置進行編號,避免測量者能發(fā)現。樣件上的尺寸棱邊應打磨徹底去毛刺,表面平整光滑。樣件的正確選擇對重復性再現性的分析非常重要,可以在應用中避免走很多彎路。根據生產過程的特性,同一批次短時間內加工的產品由于人、機、料、法、環(huán)、測等因素穩(wěn)定,所以加工的產品尺寸波動小,從而抽出的 10個樣件尺寸接近,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重復性再現性分析,結果不能客觀反應測量系統(tǒng)分析的真實情況,且會很不理想。

選樣太窄,在過程平均附近抽出樣品測量分析結果比實際不好
選樣太寬,比過程分布更寬的范圍內抽出樣品測量分析結果比實際好

選樣正確,樣品充分反應在整個過程分布時才有意義
數據的采集
測量時應采用盲測法。盲測是指在實際測量環(huán)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對該測量系統(tǒng)進行評定的條件下,獲得的測量結果。實際操作中大多只能實現部分盲測。每個測量者測量 10個樣件各 3次,分三次測量。具體步驟如下:
■ 第一次測量
樣件擺放排序,準備好場地,隨機排好樣件,記好編號。擺放樣件時測量者回避。專人記錄,一個測量者測量時,其他兩人回避,互相不應交流;專人(非測量人員)監(jiān)督測量過程量具是否熟練操作、讀數是否準確。第一個測量人員完成后,第二、第三測量人依次完成測量。
■ 第二次測量
樣件再次擺放排序隨機調整樣件擺放次序,記好編號。擺放樣件時測量者回避。專人記錄一個測量者測量時,其他兩人回避,互相不應交流;專人(非測量人員)監(jiān)督測量過程量具是否熟練操作、讀數是否準確。第一個測量人員完成后,第二、第三測量人依次完成測量。
■ 第三次測量
步驟同第二次測量。
數據整理分析
■ 數據整理
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錄入MSA表中,經過數據計算按照接受準則判斷就可得出分析結論。



■ 重復性和再現性接收準則

改進
根據數據匯總處理后的結論,對不可接受的測量系統(tǒng)實施改進??蓮囊韵略蜻M行分析,并實施改進。改進后再次分析數據,直至測量系統(tǒng)可接受。
重復性與再現性不可接受的原因:
■ 若重復性比再現性變差大,可從儀器需要維護、量具應重新設計來提高剛度、夾緊和檢驗點需要改進、存在過大的零件內變差分析原因,實施改進。
■ 若再現性比重復性變差大,可從測量人員需要更好的培訓如何使用量具儀器和讀數、量具刻度盤上的刻度不清楚、需要某種夾具幫助測量人員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分析原因,實施改進。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