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十年:《西鄉(xiāng)明月》口碑撲街,藝術高于生活,但要適可而止
剛看完《我們這十年》中的《西鄉(xiāng)明月》單元,應該說整體水準不高,甚至有些口碑撲街了。

在寫實與戲劇化之間反復橫跳
究其原因,有人將之與《罰罪》進行對比,認為珠玉在前,讓《西鄉(xiāng)明月》黯然失色了。但是在個人看來,盡管兩者的原型大概率是同一起案件,但可比性并不強。相對而言,《罰罪》偏戲劇化一些,整個故事架構游離于現實之外。反觀《西鄉(xiāng)明月》,風格要更寫實一些,影視套路運用得比較少。

從理論上來說,單憑上述內容,《西鄉(xiāng)明月》理應優(yōu)于《罰罪》。畢竟題材是掃黑除惡,一旦脫離了生活,基本上就是一眼假。大家之所以覺著《西鄉(xiāng)明月》不如《罰罪》,不是因為后者拍得多么好,而是前者自己不爭氣。

《西鄉(xiāng)明月》既然選擇了寫實,那么就要保持風格的一致性,而不是在寫實與戲劇化之間反復橫跳。例如抓捕周氏父子的戲碼,既然已經制定好了計劃,怎么可能讓周大齊從婚禮現場脫身呢?

顯而易見,是為了讓周大齊在張所(張永峰)的靈車前伏法,標準的戲劇化手法。不是說 《西鄉(xiāng)明月》選擇了寫實,便不能使用這樣的影視技巧了,但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過于刻意為之。一旦刻意為之了,自然與寫實的基調格格不入,導致劇情顯得蹩腳,莫不如始終如一。
正能量題材不是“免死金牌”
還有的人說,四集的篇幅太短,有些不夠用,所以使得《西鄉(xiāng)明月》不盡如人意。實話實說,這完全是借口,四集加起來起碼160分鐘,比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的149分鐘還要長。假如將《西鄉(xiāng)明月》也拍成電影,相信肯定能把這個故事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至于如此拉胯。

故而,一言以蔽之,《西鄉(xiāng)明月》拍得如此之爛。除了風格搖擺不定之外,最大的敗筆便是劇本了,編劇和導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實際上,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往往不取決于故事本身,講故事的人才是關鍵。同樣的故事,評書演員和普通人講出來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區(qū)別在于一個是演繹故事、一個是敘述一件事兒。

從職業(yè)角度而言,《西鄉(xiāng)明月》的編劇和導演相當于評書演員,講故事的能力遠在普通人之上,不管怎么說就是靠這個吃飯的。個人認為,問題恐怕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態(tài)度不夠端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但凡是正能量題材的影視作品,在無形中被貼上了不能批評的標簽。只要有人提出了質疑,就會遭到扣“帽子”,比如說吐槽《冰雨火》,等于不尊重緝毒英雄等等。

正能量題材不是“免死金牌”,拍攝此類影視作品,影視工作者們務必精益求精,否則必然適得其反。要是以正能量題材為擋箭牌,敷衍了事的話,不僅毫無職業(yè)道德,而且某種程度上是在向社會傳遞負能量。試想一下,在《西鄉(xiāng)明月》中,身為犯罪嫌疑人的周大齊可以輕松逃離抓捕現場,豈不是在變相抹黑執(zhí)法機關的行動力嗎?
結語
最后想說,影視作品追求藝術高于生活,這一點沒有錯。但是高出生活多少,還是要適可而止,不能野蠻生長,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具體到《西鄉(xiāng)明月》,完全可以讓程光輝順利逮捕周氏父子,在回程的路上與張所的靈車相遇,此時押著周氏父子下車,然后敬禮送別張所。這樣既彰顯了藝術性,又不至于過于脫離現實,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