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裔學中文: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從蒙昧、野蠻時代走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中華民族早在5000 年前就進入文明社會,漢字的早早誕生功不可沒。關于漢字的起源,眾說不一。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結繩記事說

結繩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
1.戰(zhàn)國時期
著作《周易·系辭下》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p>
2.東漢時期
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也有“接繩而治”的說法。
經學家鄭玄的《周易》注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p>
3.唐朝時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 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zhí)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p>
4.新中國成立前
我國西南邊陲云南還有結繩記事的情況存在。顯然,結繩還不是文字,它并沒有記錄語言。不過,結繩無疑是漢字誕生之前的一種替代記事方法。
二、契刻說
這是與結繩說相提并論的傳說,也是古代廣泛地使用過的方法,即“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的“契”。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跡、記號,即是契刻。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于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zhí)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

關于古代契刻的情況,《列子·說符》記載有:有個宋國人,在路上拾到一個別人遺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來,并偷偷地數契上刻的齒數,以為這些齒數代表的錢數不少,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對鄰居說:“我很快就要發(fā)財了。”這段故事說明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三、倉頡造字說
關于倉頡造字的說法影響最大,古代典籍有很多記載。
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傳說他有四只眼睛,他看見地上的獸蹄、鳥爪的痕跡,獵人根據這些痕跡告訴他是什么獸、什么鳥留下的,倉頡受到啟發(fā),想到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像,大家就都能認識了。

于是倉頡開始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警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
倉頡造字的傳說雖近于神話,但合理的地方在于,這就是文字從日、月等圖畫中來,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圖畫文字,也可說是象形文字。同時,把史官和整理漢字聯系起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漢字由原始文字發(fā)展至成然文字的過程中,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巫和史,大概起過重要的作用。股商時期的甲骨文,顯然與巫、史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四、河圖洛書
這種傳說認為文字是神的恩賜,這可能是獨立發(fā)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說法。
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始祖伏羲即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卦,創(chuàng)始了炎黃文化。

因此,古時常把龍馬、神龜與圖、書結合一起的圖畫來象征我們文化的古老源頭。
“河出圖、洛出書”只是初民的神話,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種符號最先發(fā)生在河洛一帶,但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實起源。后世宣揚的文字神賜說,則是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五、八卦說
八卦是用作吉兇占卜的一種特殊符號,具體是指《易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由整線“——”(代表陽) 和中斷線“- -”(代表陰)組成。每兩卦相互對立,其中,陰陽的對立是根本。
宋朝的鄭樵在《通志·六書略·論便從 (縱)》中說:“文字便從不便衡 (橫)???、離、坤,衡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按鄭樵的說法,由于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漢字。

這種看法很難令人相信。有限的卦交符號,不管是八卦,還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難以演化出眾多的原始漢字的。不過,我們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聯系。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正是一個個方塊字,才承載起了中華五千年文明不衰,也給我們留下了數以萬億計的輝煌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