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刀、太刀與刀

首先說下太刀、打刀名稱的由來 對于太刀普遍認為是延襲國內(nèi)的習慣對“大刀”一詞的改稱。 但同樣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太刀”(tachi)一詞是源于動詞“切割”(tachikiru),也就是可以理解為由于斬切的刀,如果真是如此則恰與“打刀”相對應,所以這也是更讓我相信的說法。 而對打刀和太刀的區(qū)分,一直是困擾著大家的問題,所以我下面便由淺入深的與大家討論一下打刀和太刀的區(qū)分
一、佩戴方式不同
這應該是區(qū)分打刀、太刀最方便的方法,一般來說太刀與打刀的拵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佩戴方式
這張以上的圖片中有這明確的體現(xiàn)。太刀是懸掛式佩法的理由大概是受中國影響而產(chǎn)生,但因后來對攜帶的便攜度和拔刀速度的要求而逐漸爾逐漸被打刀替代。
從以上兩張圖片中,各位也可以看出,太刀和打刀的拵在整體結(jié)構(gòu)、金具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其擺放上多數(shù)情況下也遵循佩戴時的,太刀刃向下、打刀刃向上的準則。 特例:偶爾會有打刀太刀刀拵的情況, 2、刀銘的方向常不同
太刀與打刀的銘都是在刀的表側(cè),但??佩戴方式不同,其所指的表側(cè)方向也不同。太刀銘在佩表,即懸掛佩戴時向外的一面;打刀銘通常在差表,即刃向上插入角帶時向外的一面。
(太刀的銘)
(打刀的銘) 特例:很多時候我們會見到無銘刀,極少數(shù)刀匠也有在打刀甚至協(xié)差上刻太刀銘的習慣,故看銘的方法也并不是什么時候都管用 三、刀姿的分別
不同時代的刀姿之間有著很大的分別,不同流派地區(qū)也有不小的差異,所以很多情況下通過刀姿也可以進行判斷,比如踏張等有著明顯太刀特點的刀姿和寬文新刀這樣有著明顯打刀特點的刀姿。 特例:但也有些刀的刀姿,沒有明顯特點,或者后世的刀,有卻仿古風格之類,便又為由刀姿判斷刀的種類增添了困難,尤其對新入門的愛好者來說相當不友好。 四、流行的時代不同
這一點是最核心的,但也是對大多數(shù)懶于詳細了解日本刀,只求一眼能看出打刀和太刀的區(qū)別的人而言不太需要了解的 關于太刀的產(chǎn)生,之前我在講毛拔刀的專欄中有提過,這里不詳細介紹,太刀流行的時代,大概是從平安時代期到室町前后,而在此之后逐漸被打刀替代,成了權(quán)貴的禮儀性佩刀。 打刀的產(chǎn)生有著不同的說法,和打刀相同佩法的腰刀其實在平安末便有,但是逐漸演變成真正的“打刀”大概是在室町后期,具體的演化過程我沒有見過太權(quán)威可信的說法,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打刀是寸延短刀的進一步延伸和變體。打刀在安土時代后大規(guī)模流行,打刀與協(xié)差配合的“大小一腰”漸成了武士的標配。 所以說,時代也是判斷打刀和太刀的重要標準。 刀的概念
尤其在日刀保的判定標準中,太刀就是一種僅出現(xiàn)在古刀期的刀,在此之后便僅是禮儀佩刀,所以后世的“太刀”只屬于仿制,就現(xiàn)代人做出的“漢劍”即使形制材料等都正確也只是復原的“漢劍”或謂仿“漢劍”,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劍”,所以同理后世的“太刀”無法歸類,不僅如此,江戶初德川家康的刀狩令使得大量太刀極大的失去了原本的形態(tài)而無法稱之為太刀,但也絕無法稱為打刀,所以在鑒定中,通常把打刀與一些無法歸類的刀直接稱之為“刀” 總結(jié):
從正常交流角度而言
1、有拵便通過拵判斷 2、有銘通過銘判斷 3、都沒有直接稱“那振刀”便好了,用不著細看 對于嚴謹些的情況
可以通過刀的作風判斷時代、流派等,從而判斷其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