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hǎn)片《月亮與四百萬英鎊》入圍奧斯卡:語言的泡沫及其他
1.
近日,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公布初選名單,其中,國產(chǎn)記錄短片《月亮與四百萬英鎊》入圍。
這部短片的男主,是人稱“炒房天王”“地產(chǎn)教父”的歐成效,歐神。我以前不知道他,最近才開始對他感興趣。
女主,是一位研究生畢業(yè)一年的小姑娘,記者小武。
影片內(nèi)容,是小武對歐神進行的追蹤式采訪,兩人的對話,不同世界觀的碰撞。
我看了短片之后,覺得“月亮與四百萬英鎊”這個標題,或許對“入圍奧斯卡”起了挺大的作用。這標題,仿佛就把影片主題聚焦到了“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沖突。
我看出來的不是這種東西。再說,就算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又哪有什么“理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那位男主人公的內(nèi)心沖動,使得他不去畫畫就沒法活,就這么簡單。
我從《月亮與四百萬英鎊》看到的,是一個乖孩子,更大的世界在向她打開。她接受到許多新鮮的信息需要消化,她的未來不確定;但接觸到歐神對她肯定是好事。就算她未來繼續(xù)走一個乖孩子的路,這段經(jīng)歷也是好事。
對于人的內(nèi)心情緒和需求,我一向遲鈍。短片中,這小姑娘在和歐神的交流中,一度哭了,拿餐巾紙遮住眼睛。我就完全沒注意到這個,我老婆提醒了我才知道。
所以,本篇中我不談人的內(nèi)心,只談他倆表達的字面內(nèi)容,給我的觸動。
2.
小姑娘說:
“我就想反駁一下他對錢的這種,特別真誠、用力的認知……”

這就有點可愛。
接觸到新鮮的東西,為什么想反駁?我就一向不怎么想反駁,而是想理解。
倘若一個人的認知,會使他的行動妨礙到我,我也基本上不會想去反駁。我會想辦法做規(guī)矩,讓他妨礙不到我,就完了(參見《致敬六神磊磊:記一次愉快的交流》)。
可能這就是我的“精致利己”。
小姑娘對歐神說:
“可不可以理解為,買房獲得資本積累之后,你現(xiàn)在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歐神的反應和我很像:
“你這個是講八股?!?/p>
在我看來,什么“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這話沒有任何信息含量。因為人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理解為“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所以,這樣去理解,就等于沒有理解。像這類話,就是“語言的泡沫”。
小姑娘的這句話也和上面是一類:
“你們真的相信那種極端叢林法則、極端社會達爾文的人存在嗎?”
像“叢林法則”“社會達爾文”這種詞,倒是比“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多了一點信息含量。但用在這里,或許是在給一個自己理解不了的內(nèi)容貼標簽。倘若貼上標簽就自以為理解了,那就根本無助于理解。這類標簽,也是“語言的泡沫”。
當然,人在學習過程中,貼標簽是難免的。假如意識到自己是在試驗性地貼標簽,認知提高之后標簽可以換,那標簽就不失為有益的工具。
小姑娘這樣描述她和歐神的交流:
“明明他是一個我特別鄙視的人,但現(xiàn)在反過來他在鄙視我?!?/p>
“明明”和“但現(xiàn)在反過來”,表明她這話背后的預設:我鄙視他,他就不該鄙視我。但這樣的預設有道理嗎?我鄙視他,和他鄙視我,這兩件事,邏輯上有矛盾嗎?
所以這種預設是多余的,“明明”和“但現(xiàn)在反過來”也是“語言的泡沫”。描述這件事,這樣說就足夠了:
“我鄙視他,他鄙視我”。
把語言表達中的泡沫擠掉,就離“事情本身”近了一步。
在此基礎上向前推進,可以去理解為什么我鄙視他,他鄙視我。
人要是對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有要求,那么,擠掉泡沫,是一件要緊事。
明天,我會發(fā)一篇我老婆的文章,表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把話講清楚,實際問題就已經(jīng)解決了。
3.
歐神當年是在復旦物理系讀書。他說,1998年,他老師希望他繼續(xù)讀物理,讀個博士,繼續(xù)往理論物理學家這方面發(fā)展。
“我跟他說,我其實人生沒什么欲望,要求很低。98年的時候,你給我三十萬一個月的月薪,我就跟你做物理?!?/p>
“我非常明確地知道,我的生活是非常奢靡的。不要20歲,我15歲就知道了。”
從短片中看,我覺得歐神所謂的“奢靡”,不是在“消費欲”這方面。再說,有錢人的大額消費,全都可以理解為投資。
對他的奢靡,我倒是有點理解。我雖然對錢的欲望不強,但我對生活的要求也是屬于奢靡的。
當年我的老師也曾經(jīng)表達過,希望我好好搞學術。
我說:
“搞學術這事,就算我做到海德格爾那個程度,我也不會對自己滿意的。”
這是屬于我的奢靡。
歐神這樣講到金槍魚:
“你知道金槍魚嗎?金槍魚是一輩子只能快速地游泳,它永遠永遠都不可以停下來睡覺的。所以金槍魚肉質(zhì)很緊密,它味道很好?!?/p>
“這就是基因確定。”


這段話,不就是王家衛(wèi)的電影《阿飛正傳》里那個“不長腳的鳥”嗎?
魚游得勤快,所以人更愛吃。歐神這話,包含了“高維”視角。莊子這樣的人,大概是從那個視角看人類的。
人能看明白自己,自洽地活出自己的基因,就已不負此生。
偶爾開個天眼看看“高維”,多幾分蒼涼興味,就更好。
劉勃老師在《世說俗談》中,這樣評論桓溫的“木猶如此,人可以堪”:
這是老賊的文藝范。劉惔、殷浩們自詡我輩第一流,可是他們逼逼叨叨了那么多,而今安在哉?桓溫只此一句,勝過名士們清言無數(shù)。
公眾號【小李飛刀讀古龍】作者:李探花,哲學博士。專業(yè)讀書,愛好圍棋。古龍是我的哲學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