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 # 第四章 隋唐時期史學
概說
隋唐時期(581—907),史學在繼續(xù)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新的氣象、新的轉折。一是皇家加強了對修史的管理,設立了專門的修史機構——史館,完善了相應的史官制度,官修史書成績斐然。二是史學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在文獻整理和科舉考試方面反映得尤為突出。三是出現(xiàn)了評論史學的專書,標志著史學的發(fā)展進入到更加自覺的階段。四是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典制體史書,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史學家的重視,從而豐富了史學的內涵,擴大了歷史撰述的領域。
第一節(jié)? ?史官的設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一、五代史紀傳和《五代史志》??
?“五代史”包括:《梁書》56卷、《陳書》36卷、《齊書》50卷、《周書》50卷、《隋書》55卷。
?五代史在編次上講究以類相從的方法,除各類傳外,其他列傳也有不少是略按“義類”“類會”編次的。五代史只有紀、傳而沒有志?!段宕分尽肪C敘梁、陳、齊、周、隋五朝典章制度,與“五代史”紀傳相配合。?
二、重修《晉書》和《南史》《北史》??
?關于重修《晉書》。?
?關于《南史》《北史》。李延壽撰《南史》《北史》,在撰述思想上繼承了李大師的主旨,在具體撰述上并未采取“編年以備南北”的形式,而有所變通。
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于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于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后,惟延壽可以亞之也?!R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九二《經(jīng)籍考十九》??
三、實錄和國史??
?隋唐皇朝重視修撰起居注、實錄和國史,這是時人關于本朝史的撰述
?五代時,史家們撰寫《唐書》(后世稱《舊唐書》),唐代實錄和國史以及會要等,都是最寶貴的歷史資料。
至德二載十一月二十七日,修史官太常少卿于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書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在興慶宮史館,并被逆賊焚燒。且國史、實錄,圣朝大典,修撰多時,今并無本。望委御史臺推勘史館所由,并令府縣搜訪。有人收得國史、實錄,能送官司,重加購賞。若是官書,并舍其罪,得一部超授官,一卷賞絹十疋?!睌?shù)月惟得一兩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賊陷入東京,至是,以其家先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官。 ——王溥《唐會要》卷六三《史館上·修國史》??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guī)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毙g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吳兢《貞觀政要·文史》
第二節(jié)? ?劉知幾與《史通》
一、史學家批判意識的滋長
?《史通》的問世,標志著中國史學進入一個更高的自覺階段,是史學思想和史學理論發(fā)展的新轉折?!妒吠ā穬绕侨珪闹饕糠?,著重闡述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則,而以評論紀傳體史書體例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雜評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在歷史認識上的一些見解。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載筆見推。由是三為史臣,再入東觀。每唯皇家受命,多歷年所,史官所編,粗惟紀錄。至于紀、傳及志,則皆未有其書。……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jiān)修貴臣,每與其鑿枘相違,齟齬難入。故其所載削,皆與俗浮沉。雖自謂依違茍從,然猶大為史官所嫉。嗟乎!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于時,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憤,無以寄懷。必寢而不言,嘿而無述,又恐沒世之后,誰知予者。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獎⒅獛住妒吠āぷ詳ⅰ??
二、系統(tǒng)的史學批評著作《史通》??
?關于史書內容
?關于編撰方法
?關于體裁、體例
?關于文字表述
?關于撰述原則關于史學功用
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
三、劉知幾論“史才三長”??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鬭,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螰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脫茍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睍r人以為知言。(《舊唐書》本傳)
第三節(jié)? ?典制體史書《通典》的旨趣及其史學價值
一、杜佑的經(jīng)世致用史學思想?
?經(jīng)邦、致用,是杜佑史學思想的核心。杜佑的經(jīng)邦、致用的史學思想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①具有大膽的批判精神;
②重實際,講功效,把對歷史的認識轉化為現(xiàn)實的實踐;
③把握了社會的癥結,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夫《孝經(jīng)》《尚書》《毛詩》《周易》《三傳》,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倫五教之宏綱,如日月之下臨,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終古攸遵。然多記言,罕存法制,愚管窺測,莫達高深,輒肆荒虛,誠為億度。每念懵學,莫探政經(jīng),略觀歷代眾賢著論,多陳紊失之弊,或闕匡拯之方?!杜f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二、典制體通史的開創(chuàng)之作《通典》
?《通典》創(chuàng)造了綜合性的典制體通史形式,奠定了獨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礎,擴大了歷史研究和撰述的領域。
?《通典》在內容和體裁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制度分門立目。《通典》除分門立目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講求會通,二是重視論議。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兑住贩Q聚人曰財?!逗榉丁钒苏辉皇?,二曰貨?!豆茏印吩唬骸皞}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狈蜃釉唬骸凹雀欢?。”斯之謂矣。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后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蛴[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庞印锻ǖ洹窌?/p>
三、杜佑史論的特色??
?關于《通典》史論的形式?!锻ǖ洹返氖氛摚卸鄻拥男问?,包含序、論、說、議、評。
?從今天的認識來看,序、論、說、議、評的區(qū)別和運用,反映了杜佑治學的嚴謹和考量的細致,但這種區(qū)別又都包含在議論這個大范疇之中,本無截然劃分的界限?!锻ǖ洹纷鳛橹袊糯穼W上“三通”以至“九通”之首,不僅在制度史研究方面,而且在歷史理論研究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chuàng)造,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第四節(jié)? ?歷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一、《帝王略論》與 《貞觀政要》??
?《帝王略論》以問對的形式、比較的方法,用來評論歷代帝王的賢愚,在歷史撰述上有其新意:①提出關于“人君之量”的見解;②分別肯定一些君主的歷史作用;③著意于成敗得失的總結?!兜弁趼哉摗肥且徊渴氛撝?,與此不同的是,《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著作。
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下才,備加甄錄,體制大略,咸發(fā)成規(guī)。于是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詞兼質文,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凡一帙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貞觀政要》。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yè)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豈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吳兢《貞觀政要·序》??
二、地理書的撰述??
?有隋一代,在地理書的撰述方面多有成就,如《諸郡物產土俗記》《區(qū)宇圖志》《諸州圖經(jīng)集》等。?
?唐人的地理書著作,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沿襲隋朝的反映統(tǒng)一政治局面的地理書數(shù)量頗多,有的著作部帙很大。如《括地志》《長安四年十道圖》《十道圖》《貞元十道錄》等。?
·其中大部分著作已經(jīng)失傳,而流傳至今且又反映唐代統(tǒng)一局面之地理建置的重要著作即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志》,就顯得格外珍貴了。
吉甫當元圣撫運之初……以為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為切也……況古今言地理者凡數(shù)十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異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書,將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覽也。——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
三、關于域外情況的記述? ?
? ? 歷史撰述中有這樣一種情況,即
“正史”中的民族史專篇,有的已超越當時或今日國境的范圍,這就涉及對當時或今日域外情況的記述了,其中有些記述是很有價值的。?
?隋唐時期,有一些關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況的撰述,其中賈耽的《皇華四達記》和杜環(huán)的《經(jīng)行記》是很重要的著作。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記述其西行“求法”的經(jīng)過和沿途所見所聞。?
四、民族史撰述的新進展?
? ? 隋唐時期,活躍于中國歷史舞臺上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吐谷渾、突厥、回鶻,以及吐蕃、南詔、嶺南、渤海等地區(qū)的有關民族。這些民族或以其本民族文字進行歷史撰述,或者由中原史學家對其歷史予以記載,呈示出民族史撰述的新進展。
?關于吐谷渾的史學撰述
?關于突厥族史學
?關于回鶻族史學
?關于初期的藏族史學關于南詔時期各族史學
五、歷史筆記的興起?
?唐代歷史筆記的發(fā)展跟唐代小說筆記的發(fā)展在進程上頗相近,即它們各按照自己的特點發(fā)展而達到較成熟的階段。
?唐代歷史瑣聞筆記,因其作者的身份、見識、興趣、視野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價值。
?唐代歷史筆記所記雖不及正史系統(tǒng)、全面,但在揭示時代特點和社會風貌方面,少有拘謹、言簡意賅而具有獨特的價值。唐代的歷史筆記的文獻價值,后來在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時被廣泛采用而得到較大的發(fā)揮。
六、《會要》的編撰
? ? 在豐富的唐代史學中,唐代學人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史書表現(xiàn)形式——會要,這是一種介于典制史與類書之間的史書形式。
?唐代學人先后兩次編撰會要:第一次是在唐德宗時期,第二次是在唐宣宗時期。
·這兩次撰述,總計八十卷,除成書年代、撰人外,沒有提供更詳細的記載。
七、佛教史籍的發(fā)展?
? ?隋唐時期,佛教史籍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而且具有前后相銜接的特點。依前例,
這里也略舉一二,以窺全貌。?
?《歷代三寶記》,十五卷,隋費長房撰。
?《續(xù)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道世撰?!堕_元釋教錄》,二十卷,唐智癉撰。
陳垣論《開元釋教錄》“后來居上”的優(yōu)勢:?
? ?凡事創(chuàng)者難為功,因者易為力,著書亦然。開元錄之前,已有諸家目錄及僧傳,此書集諸家之成,而補其闕漏,訂其訛誤。有舊錄以為失譯而并未失譯者,有舊錄未詳時代而今已知其時代者,有舊錄譯人誤而今特正之者,可稱后來居上?!愒吨袊鸾淌芳耪摗??
1、簡述唐朝史館的設立及俢撰“正史”的成就。
唐朝史館的設立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複命諸大臣撰寫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為實現(xiàn)這次修史任務,這一年,唐太宗對修史機構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設立史館,並“移史館于禁中”,“自是著作郎始罷史職”。宰相負責監(jiān)修,稱監(jiān)修國史,成為定製。俢撰史事,以他官兼領,稱兼修國史;或以卑品而有史才者任之,稱直史館;凡專職修史者,稱史館俢撰。此後,歷代修史機構大致襲用此制。古代修史活動綿延不斷,史館和專職史官的設立起了重要作用。
俢撰“正史”的成就
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時修成。五代史記述了梁、陳相繼,齊、周並立,以及隋朝統(tǒng)一南北、由興而亡的歷史,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意義。有些記載還具有文獻方面的價值。
貞觀年間,唐太宗還詔修《五代史志》、重撰《晉書》;史家李延壽秉承家學,著手撰寫《南史》《北史》。至唐高宗時,這些撰述都已完成,顯示出唐初修史的重大成就。
五代史只有紀、傳而沒有志。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詔褚遂良監(jiān)修《五代史志》。永徽元年(650),高宗復命令狐德棻監(jiān)修。首尾十四年,至顯慶元年(656)年成書,由長孫無忌奏進?!段宕分尽肪C敘梁、陳、齊、周、隋五朝典章制度,與“五代史”紀傳相配合。
······
2、怎樣看待劉知幾《史通》史學批評的理論體系?
《史通》一書所具有的史學批評理論體系,在劉知幾所處的時代是空前的;就是在其身後千余年的史學發(fā)展中,亦不曾因歲月流逝而淡化了它的影響。
從《史通》各篇的編次和涉及的問題來看,它的史學批評理論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概括為:體裁、體例,編撰方法,文字表述,撰述原則,史書內容,史學功用。
關於史書內容。這是史家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概括,用劉知幾的話說,就是“記言之所網(wǎng)羅,書事之所總括”?!妒吠ā隆菲谖逯镜幕A上增提三科,對史書的內容提出了更廣泛的認識。而且在批評前史內容的過程中,提出了“記事之體,欲簡而且詳,疏而不漏”的史學批評標準。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記言之所網(wǎng)羅,書事之所總括”這個理論上的命題,這實際上是觸及史家主觀意識同客觀歷史存在之關係這個重要問題了。
關於編撰方法。在這個問題上,劉知幾尤其強調史家應謹慎地對待采撰。對於史書中出現(xiàn)的“誣矯”、不實,《史通·采撰》篇指出“史文有闕,其來尚矣”,只有“博雅君子”才能“補其遺逸”,故應慎于對待“史文有闕”的問題。同時又指出:自古以來,“征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是優(yōu)秀史家的必經(jīng)之途。這種對待採輯文獻的辯證認識,是劉知幾史學批評理論極具光彩的部分。
關於體裁、體例?!妒吠ā钒洋w例作為史學批評的一個重大問題來看待。劉知幾關於史書體例之理論的新貢獻,在於他從以往全部史學發(fā)展中,總結出關於史書體例的理論體系。
首先,他提出了從總體上把握史書外部形態(tài)的特點和相互間的區(qū)別的理論?!读摇贰抖w》,以及《雜述》所論“自成一家”的10種“偏記小說”,構成了《史通》在宏觀方面的史書體裁理論。
其次,他對紀傳體史書的內部結構作了理論上的概括,闡述了各種體例在一部史書中所處的位置和相互間的關係。這是自《史記》《漢書》以來,對“正史”體例所作的最全面的總結。
關於文字表述?!妒吠ā⑹隆菲f:“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劉知幾從史學審美意識來看待史書的文字表述。在具體原則上,劉知幾提出:“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焙喴臉藴适牵骸拔募s而事豐,此述作之憂美者也?!?/p>
其次,“用晦之道”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晦者也,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人們讀後回味無盡,追思不已。關於“用晦”的具體要求,劉知幾說:“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該,片語而洪纖糜漏,此皆用晦之道也?!?/p>
劉知幾的史文審美要求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史書記述“當時口語”應“從實而書”、不失“天然”,反對“妄益文采”“華而失實”。提倡“事皆不謬,言必近真”的敘事之風。
劉知幾關於史文文采的辯證思想是:一方面強調“史之為務,必藉于文”,要重視史文的風采;另一方面反對“虛加練飾,輕事雕彩”“體兼賦頌,詞類俳憂”的文風,以避免走上“文非文,史非史”的歧路。
《史通·敘事》篇是中國史學上關於歷史敘事理論的最早源頭,影響深遠。
關於撰述原則。他提出了“直書”和“曲筆”兩個範疇,用以區(qū)分史家撰述心態(tài)、品格和社會效果的迥異。直書同曲筆的對立之所以成為史家的撰述旨趣的分水嶺,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決定著史書的價值和命運。他從這種史學自身的價值觀和史學的社會價值觀出發(fā),熱情地讚頌歷史上那些“直書其事”“務在審實”的史家;激烈地批評那些製造“諛言”“曲詞”的人。
關於史學功用。劉知幾闡述了客觀歷史活動通過史家的記載,轉化成作為精神財富的“竹帛”即史書;這種作為精神財富的史書經(jīng)後人學習和研究,能夠喚起人們的“內省”與“思齊”的要求,從而使精神財富又轉化成現(xiàn)實歷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物質力量。劉知幾強調史學的教育作用,是他論史學功用的鮮明特色。
《史通》一書所具有的史學批評理論體系,在劉知幾所處的時代是空前的;就是在其身後千余年的史學發(fā)展中,亦不曾因歲月流逝而淡化了它的影響。
3、試論杜佑《通典》的撰述旨趣及其在歷史編撰上的創(chuàng)新。
杜佑《通典》的撰述旨趣
《通典》以歷代典章制度的歷史演變、得失興革為撰述的中心,兼記與此有關的言論?!锻ǖ洹穭?chuàng)造了綜合性的典制體通史形式,奠定了獨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礎,擴大了歷史研究和撰述的領域。
《通典》在內容和體裁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制度分門立目?!锻ǖ洹穭?chuàng)立了以典章制度為中心,分門立目、以類相從、敘其始終的典制體。這是在編年體、紀傳體之後發(fā)展起來的又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
《通典》除分門立目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講求會通,二是重視論議?!锻ǖ洹芬浴暗洹备巴ā毕噙B,表明了作者的會通之旨。馬端臨評論《通典》,說它“肇自上穀,以至唐之天寶,凡歷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這是說的《通典》在會通方面的特點和成就?!锻ǖ洹分匾曊搩x,包括它詳載歷代“群士議論得失”,也包括作者對史事所作的許多評論。《通典》的議論,主要目的在于討論歷代典章制度的因革得失,但它在記言、記事的結合上也有新的創(chuàng)造。
要之,《通典》以分門囊括制度,以會通貫穿古今,以議論指陳得失,開拓了歷史撰述的新領域,奠定了中國典制體史書發(fā)展的宏偉基礎。
歷史編撰上的創(chuàng)新
······
4、唐人歷史筆記的史學意識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從歷史筆記來看,它們的作者也逐步形成了一種“以備史官之闕”的意識,即作史的意識,從而提高了它們在史學上的價值。一方面歷史瑣聞類的筆記增加了事實成分,另一方面又使考據(jù)辨證類的筆記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路途。
唐代的歷史瑣聞筆記說人物,論事件,講制度,旁及學術文化、生產技藝、社會風情、時尚所好等,或多或少都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應歷史的面貌。這些筆記的作者不少都具有為正史拾遺補缺的意識,從而增強了記事的嚴肅性。這些歷史筆記所記雖不及正史系統(tǒng)、全面,但在揭示時代特點和社會風貌方面,少有拘謹、言簡意賅而具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