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是借不來的,只能是你自己去修!悟透了“因果定律”,就看穿了世間很多真相
在真正的高人眼里,這個世界其實非常簡單,很多事都是瓜熟蒂落一樣。
而在普通人眼里,這個世界是“霧里看花”一樣,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所以他們非常想要得到一雙“慧眼”。
但“慧眼”是借不來的,只能是你自己去修。
根據(jù)我的體會,修也不能是沒有頭緒的去修,而是要找個切入點,有個“抓手”才行。
我認為,如果你悟透了“因果定律”,也就能看穿世間的很多真相。
對于因果定律,本文主要講兩句話。

1、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這是兩漢時期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楊雄所說,意思是事物沒有原因是不會產(chǎn)生的,沒有變革發(fā)展是不會大成的。
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一種因果關系。
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因果定律。
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因果定律”不是什么宿命論,它一點都不消極。實際上,如果你真正懂得了“物不因不生”的道理,你會變得非常積極。
所謂“不革不成”,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和行為。
古人特別推崇革新之道,日日新茍日新又日新,古人認為這是與時俱進的必須。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古人以自我革新為進步的衡量。
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日月周轉(zhuǎn)不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一直在運動和變化之中,作為世界大系統(tǒng)之中的一份子,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自然就會落后于時代,然后被淘汰掉。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這既是古人的總結(jié),也是古人給后人的警示。

2、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既然知道了“因”的重要性,那我們就懂得了要用功于何處。
有句話說得很好,“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這就是體悟到了“因上努力”的道理。
但是,因上努力其實還不夠,我們還要做到“果上隨緣”才行。
因為態(tài)度決定一切,如果你太執(zhí)著于結(jié)果,那往往會事與愿違。從而變得怨天尤人,讓自己變得消極和負面起來。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晚清理學大師唐鑒送給曾國藩一副對聯(lián),曾國藩非常珍重,經(jīng)常以此自勉。但他后來稍微改動了一下: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你看有什么區(qū)別?
前半句一樣,但后半句改了兩個字,換了下順序。變化雖小,但等于是另一種格局和境界了。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到底還有一絲想要“收獲”的念頭,而“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則耕耘不問收獲,只是一心一意在“因”上努力,毫無求取之意。
真如此,就真可以不求而成。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梁啟超在給兒子的書信中說他最佩服曾國藩這句話,“將來成就如何,現(xiàn)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p>
所謂心誠則靈,曾國藩這句話代表的就是誠心誠意,對天對地對人對自己,都做到了一個“誠”字。

而這也是現(xiàn)代人最大的弊病之一,我們心思太雜,太急于求成,老想著投機取巧走捷徑,不愿意付出就想拿到結(jié)果。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
還是要心存敬畏,時間不能壓縮,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們應該一切以做好“因”為念。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與朋友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