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鑒別應用:茯苓丸(《全生指迷方》《中國醫(yī)
2023-05-02 08:03 作者:中醫(yī)師張先生 | 我要投稿
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鑒別應用:茯苓丸(《全生指迷方》《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引) 半夏60g,茯苓(乳汁拌)30g,枳殼(麩炒)15g,風化硝(如一時未找到,也可用芒硝)7.5g,生姜汁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姜湯送服。 本方主治因停痰阻滯經絡,而兩臂疼痛,或抖不能舉物,兩手疲軟無力,或不能轉移,背部凜凜惡寒,脈象沉細之證。正如清代名醫(yī)喻嘉言所說:“痰藥雖多,此方甚效?!?從病因病機來分析,認為痰飲伏留于內,停滯于中脘,脾失健運,脾主四肢,脾氣滯而不下,故上行攻于兩臂,令人肩臂酸痛,手指握物無力,或攻脹不適,不可誤以為風邪,實為伏飲停痰所致,胖人更應注意。此時治宜祛飲除痰,可用導痰湯加木香5g、片姜黃10g、生明礬3g、郁金10g,煎服,同時送服本丸。如痰涎重者,也可改服控涎丹(見后方)5~10丸。攻逐停痰伏飲后,則可使兩肩臂輕松,兩手有力。 此方以半夏燥濕痰而和中焦為主藥;茯苓滲利水濕而助脾運為輔藥;枳殼寬胸行氣通腸為佐藥;風化硝味咸軟堅去停痰堅積為使藥。更用生姜汁制半夏之毒而加強半夏除痰之力。諸藥相合使痰行氣通,肩臂之痛脹麻痹自除。 由于目前此丸在藥店中不易購得,我在臨床上遇到此證常改用湯藥,把本方的組方用藥精神運用到湯藥方中,也收到良好效果。常用的處方如下:半夏9~12g,茯苓9~15g,化橘紅12g,膽南星6~9g,炒枳殼10g,炒枳實6~9g,香附10g,廣木香6g,片姜黃10g,桑枝20g,郁金10g,炒白芥子5g,生明磯2~3g,元明粉(分2次沖服)6g。 組織此方,我把二陳湯、導痰湯、茯苓丸、白金丸、星香散、控涎丹幾張治痰方的精神,集中于一方之中,所以常收理想療效。但如痰證嚴重,須用攻瀉痰濁者,仍應加服控涎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