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二十二) ?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邢昺疏:“子見”至“必趨”。注釋說:這一段是講孔子對有喪事的人家能表達悲哀,并尊敬在位的人,體恤有缺陷的人。說“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齊衰,至親喪事所穿的喪服。說齊衰,那么斬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的喪服)從中可以知道。冕,冠的意思,大夫所穿的服裝。瞽,盲人的意思。說“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弊鳎鹆⒌囊馑?。趨,指快步行走。說夫子見到這三種人,即便他們很年輕,坐著時候見到會趕快站起來,若是行走也會快步經過。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邢昺疏:“顏淵”至“也已”。注釋說:這一段是贊美夫子的禮義。說“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编?,贊嘆語氣。彌,益的意思。顏淵喟然贊嘆,說夫子的禮義高尚難以通達而不可窮盡,恍惚不可以尋求到形象,所以仰頭而探求發(fā)現它非常的高尚,認真去鉆研它卻非常難以通達,仔細看它似乎就在眼前,忽然一下子轉到身后。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循循,指有次序。誘,進的意思。說夫子在教導他人禮義時,能循序漸進的引導,可以說是善進勸人。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末,無的意思。說夫子不但擴展了我的眼界,讓我有廣博的知識,而且教導我懂禮,使我知道如何節(jié)制和約束自己,夫子的教導讓我根本無法停下學習知識。我已經用盡一生的精力來學習夫子所教導的禮義,但是夫子還有更卓然絕異的知識在前面等著我去學習,我雖然希望我能拼盡全力前去學習,可依我的能力已經無法企及了。顏淵自己說雖然蒙受夫子的循循善誘,但還是無法達到夫子所教導的卓然絕異的禮義的真諦。 ?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邢昺疏:“子疾”至“路乎”。這一段講孔子不欺騙。說“子疾病”,身體非常不舒服稱為病。說“子路使門人為臣”,因為孔子曾經是魯國的大夫,所以子路吩咐自己的門人按家臣的禮,把夫子當成大夫君來服侍。說“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鄙晕⒑棉D稱間。當孔子病得很厲害的時候,子路差學生當孔子的家臣這件事,孔子本人不知曉。當孔子的病情稍微好轉后,知道了這件事,他便責備子路,說子路很早開始就懷有詐欺之心,不是因為現在有特殊情況才這么作,所以說“久矣哉,由(仲由。直接叫子路的名字)之行詐也!”說“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夫子說“我已經不是大夫了,是個不應該有家臣的人。你差使門人作為我的家臣,這是不應該有家臣的人卻有家臣。如此的詐欺行為,人們一下就知道了,我不能欺騙他人?!彼哉f“吾誰欺?”近尚且不能欺騙人,難道還希望遠欺天嗎?說“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無寧,寧的意思。二三子,指門人。夫子說,讓我越分有家臣,假設我這樣的死在家臣的服侍中,我寧愿死在自己弟子的服侍中。說“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大葬,指君臣禮葬。夫子說,即便我無法獲得君臣禮葬,有你們這些弟子在,我還要去擔憂會被棄于道路邊嗎?夫子意思是說,我還不至于死在道路邊。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邢昺疏:“子貢”至“者也”。注釋說:這一段是講孔子心中藏有仁德隨時可以用到。說“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貢希望知道孔子的心中所藏的圣德怎么使用,所以假借美玉來咨詢請教。韞,藏的意思。櫝,匱的意思。諸,指之。沽,賣的意思。子貢說有個人有塊美玉,他放在櫝中藏起來,如果他找到某富貴的商人需要這塊玉,可以賣掉嗎?君子的仁德就如美玉一般。子貢的意思是說夫子您有美德但是藏在心中,如果有人虛心盡禮來學習您的仁德,夫子您肯教授他仁德嗎?說“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笨鬃踊卮鹫f,我會賣的。仁德不是用來炫耀后再賣的意思。雖然仁德不是用來炫耀后再賣的,可我在等待識貨的商人來。夫子意思說有人能虛心盡禮來向我學習禮義,我即刻教授絕不吝嗇。 ? 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邢昺疏:“子欲”至“之有”。注釋說:這一段是孔子在議論中國沒有明君。說“子欲居九夷”,在東方有九種蠻夷??鬃右驗樗莻€時候沒有明君,所以希望到東方的蠻夷之地居住。說“或曰:陋,如之何?”有人對孔子說“東方的蠻夷之地地處偏僻,生活用品簡陋,那兒的人不懂禮,怎么可以在那兒居住呢?”說“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回答這位說“君子能教化當地的人民,使他們認識禮義?!彼哉f“何陋之有?” 何晏注:“馬曰:九夷,東方之夷,有九種?!保ā墩撜Z》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按照《東夷傳》的說法“有九種蠻夷分別是: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另一種說法是:玄菟、樂浪、高麗、滿飾、鳧臾、索家、東屠、倭人、天鄙。 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邢昺疏:“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弊⑨屨f:這一段是記載孔子說校正所廢除的樂這件事。孔子在定十四年離開魯國,到各國應聘。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從衛(wèi)國回魯國,當時的魯國道衰樂廢,孔子回到魯國后,校正樂,恢復了《雅》、《頌》原本的面貌。 何晏注: “反魯,魯哀公十一年冬”(《論語》里的一句注解。鄭曰:“反魯,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保┳⑨屨f:按照《左傳·哀公·哀公十一年》說“冬天,衛(wèi)國的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他來向仲尼請教。仲尼說‘胡簋(指祭祀)的事我曾經學習過,甲兵(指行軍作戰(zhàn))這種事我從來沒有聽人講過?!孜淖与x開后,仲尼急忙讓人準備馬車離開,說‘只有鳥選擇棲息的樹木,樹木能選擇哪只鳥來棲息呢?’孔文子知道后,趕忙過來阻止說‘圉(孔文子的名)出兵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避免將來衛(wèi)國的禍患?!倌徇@才停止離開衛(wèi)國的舉動,后來魯國人用重禮來召回仲尼,仲尼因此回到魯國。”杜預注解說“于是自衛(wèi)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說的就是這件事。 ?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邢昺疏:“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注釋說:這一段是記錄孔子在講忠順孝悌哀喪慎酒這些事、困。亂的意思。夫子說在朝廷為官,就必須盡力忠誠并隨順公卿,辦好公卿所交代的事;入自己的家門,必須行持孝悌,盡力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如果有喪事,不敢不用心盡力去遵從禮,不可以因為酗酒而亂性。別人都不這么作,只有我,只有我在這么行持,所以孔子說“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邢昺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注釋說:這一段是記載孔子在感嘆過去所發(fā)生的一些事,不可追復。逝,往的意思。夫子有回站在河岸上,他看見河水流動迅速,而且流過去的河水根本無法追復,因此有感而發(fā)出慨嘆,說凡是過去所發(fā)生的事已經過去了,就如這河水一般,不會因為晝夜而有所謂的舍止。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邢昺疏:“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注釋說:這一段是孔子以為他所處的是惡世道,因為此時的人們薄于德而厚于色。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邢昺疏:“子曰”至“往也”。注釋說:這一段是孔子勸勉他人要在道義仁德上多學習。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焙垼粱\(盛土的竹器)的意思。夫子說人在學習禮義時,大多是在將要成功的那一刻停止學習,雖然他前面也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我不會逼他繼續(xù)學習。就如此人堆土為山,就差最后一土籠的時候,就這樣的中途停止,我不會因為他前面用了很功夫而看得上他,我只見到他沒有完成他自己所立的志向,所以我也停止我的教授再不會傳授他知識。說“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狈蜃诱f有人為了仁德而認真修持自己,雖然用的功夫不多,但他盡心盡力在學習不停止,我會向他傳授我的知識。就如在平地上此人為了學識進步加倍認真學習,雖然他才開始倒下一土籠的土,我不會因為他此時學習所用的功夫少而看不起他,我會根據他學習的意愿而教授,所以我會主動向他傳授知識。 ?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邢昺疏:“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注釋說:這一段是贊美顏回。惰,指懈惰。夫子說其他人無法了解夫子所教授的知識,所以對夫子所教授的知識生起懈怠而因此懶惰??鬃釉谶@兒直接指出不因懈怠而懶惰的學生,就只有顏回而已,所以顏回了解我所教授的知識。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邢昺疏:“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注釋說:這一段講因為顏回早死,孔子在顏回死后贊嘆顏回并痛惜顏回的早死??鬃右詾轭仠Y一直在學習知識勇猛精進一刻都不曾停止過,可以說顏回的早死讓孔子極為痛惜。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邢昺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注釋說:這一段還是講因為顏回早死,孔子在顏回死后贊嘆顏回并痛惜顏回的早死,并作了譬喻。夫子說萬物有些是生了但還沒等發(fā)育成熟便夭折了,用來比喻人也是如此。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也已”。注釋說:這一段是孔子勸勉他人要認真學習。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生是指年紀小的人,因為年紀還小有時間積累自己所學的知識而成為一位有仁德的人,在這點上孔子以為后生可以被敬畏,我們怎么知道將來某位后生的道德修養(yǎng)就不如現在的我呢?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狈蜃诱f人在年紀小的時候不用心積累自己所學的知識而成為一位有仁德的人,他到了四十、五十歲時還是一位因沒學識而庸俗的人,雖然在這個時候即便對方忽然用功學習,但最終也是無法成為一位有仁德的人,所以這些人沒什么可敬畏的。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已矣”。注釋說:這一段講最高貴的就是行持。說“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闭f人要是犯了過失,有人利用禮法正道來勸告這人,在當下一般犯過失的人都會在口頭上承認有過失。可是這種僅在口頭上承認過失的人,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也顯不出人格的高貴,要是能就此改正過失的人,才是人格高貴的人。說“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巽,恭敬的意思。繹,尋繹意思。夫子以為有人以恭孫謹敬的言語教授他人,他人在當下聽到,沒有不喜歡對方的教授。可是這種僅在聽到而喜歡對方教授,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也顯不出人格的高貴,要是能尋繹對方的教授而去行持的話,才是人格高貴的人。說“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狈蜃右詾槟切┛陬^上雖然說謹從的人,他們在行為上沒有去尋繹追悔而改正過失的話,這種外表恭謹其實心中根本不打算改變的人,孔子說“末如之何?”夫子意思是說“我對他們也無可奈何了?!????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邢昺疏:“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注釋說:這一段是勸誡人必須有忠信并能改正過失。主,類似親的意思。憚,類似于難的意思。夫子說凡是對自己所喜歡以及所親近的人,都必須有忠信,不能和忠信不如自己的人成為好友。假設人有過失,最難的就是改正過失。在《學而篇》已經有收錄這一段,應該是記錄者是不同的人,因而重復了。(《學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邢昺疏:“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弊⑨屨f:這一段是講人應該堅守自己的志向不移。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三軍。帥,指軍隊領導者。匹夫,指一般老百姓。三軍的人數雖然很多,但如果軍隊里面的軍人人心不一,那么他們的將帥可以通過一戰(zhàn)便能獲取。士大夫以上的官員有侍妾,老百姓比較貧賤,男女是通過他人相匹配而結為夫婦,所以說匹夫。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邢昺疏:“子曰”至“以臧”。注釋說:這一段是講仲由的優(yōu)點。說“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缊,枲著(將麻襯于袍內)。缊袍,料子很不好的衣服。狐貉,價錢很貴的大裘。一般人如果穿著破敗的缊袍,站在一位穿狐貉皮作成大裘的人身邊,按常情自己會感到慚愧羞恥。但是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的,為何仲由他能做到呢?說“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害的意思。臧,善的意思。夫子說不忮害,不貪求,他所用的哪里不好了?說仲由不忮害,不貪求,他所用的哪里不好了?“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句出自《詩·邶風·雄雉》??鬃诱f它,是用來表達子路的優(yōu)點。說“子路終身誦之”,子路因為夫子用這首詩贊美自己,所以他經常詠誦。說“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笨鬃右娮勇芬虼硕佌b《詩·邶風·雄雉》,怕他因此而成為缺點,于是出聲壓壓他。說人的行為如果是值得贊美的,但整天一直在重復說這個優(yōu)點,這還是優(yōu)點嗎? ?何晏注:“孔曰:缊,枲著”(《論語》里的一句注解。) 注釋說:在《玉藻》中說“纊指蠶絲,缊指袍?!编嵭f“衣服穿著的不同稱呼而已。纊指現代的新綿,缊是現代的新綿摻雜舊絮?!钡俏覀儸F代說的枲著,是指用里面穿缊麻外面套上長袍。 ?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邢昺疏:“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注釋說:這一段是比喻君子。冬天是全年最寒冷的日子,所有的樹木都已經枯干無葉,這個時候松柏只是受了點小小的凋傷;在平常的時間里,植物中也有不枯干無葉,所以必須在天氣最寒冷的時刻才能分別出來。這是孔子在比喻人在世上立身大多數人也能自己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調整自己有過失的行為舉止,與君子的相同;可只有在渾濁的惡世,我們才能真實的了知君子的行為舉止是極為端正不能有所茍且。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邢昺疏:“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注釋說:這一段是講有知識的人能明白事理,所以他們不會因疑惑而亂性;行持仁道的人了知天命,所以沒有憂患;勇敢的人作事果敢,所以沒有恐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邢昺疏:“子曰”至“之有”。注釋說:這一段是討論權道。說“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適,之的意思。夫子說有些人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學習,但他們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理解有偏差,因而未必能行持正道,這個緣故我與他們不同。說“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夫子說有些人雖然能行持正道,但未必能成為自己的立身準則,這個緣故我與他們不同。說“可與立,未可與權”,夫子說有些人雖然能將行持正道成為自己的立身準則,可是他們未必能權量時機隨時機變通輕重緩急。說“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边@是逸詩,唐棣,指栘,唐棣的花先是翩翩然往反方向然后再合在一起??鬃淤x此詩的目的,是在表達權道的運作都先是違反常識的然后歸于大順常識。說“豈不爾思”夫子說你仔細的思考,你認真仔細的思考。你通過認真仔細的思考還是無法了解對方的意圖,那么說明雙方差很遠。夫子利用詩句來比喻通過思考權道還是無法明白權道,說明離權道很遠。說?!白釉唬何粗家?,夫何遠之有!”夫子說所謂的思考,應該是思考對方反常的地方。假設不去思考對方為何反常,那么就離真相很遠。要是能思考對方反常的地方,那么離真相怎么會遠呢!孔子直接說其實權道是可以了知的,不能了知是因為你不去思考。倘若能思考事情的前后順序,那么你就可以明白了。記錄的人怕讀者會把詩句與后來孔子說的話混淆,所以在其中重復了“子曰” 何晏注: “唐棣,栘也”(《論語》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這句是《釋木》里面的話。舍人說“唐棣還有一個名字稱為栘?!惫薄昂芟癜讞顦?,江東人稱呼為夫栘。在《詩·召南》里說:唐棣的花?!标憴C說“奧李也。有一名字叫雀梅,也有稱它為車下李。山中都有它所開放的花,有白色有紅色的。在六月中旬成熟,果實像李子大小,可以吃。” (子罕第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