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近日,還不過七八歲的小侄女帶回了一套皮影體驗套裝,嚷著和我一起上色、組裝,并央求我在學習后進行表演,又點名要看《豬八戒背媳婦》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蓋因其在博物館參加了一節(jié)相關主題的科普課程。
在學習過程中,我也很快陷入到這門藝術的獨特魅力之中。
宋代文人惠明謂“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呈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倍潭潭俗?,已道盡皮影的表演特點。
皮影戲相較于其他戲劇最為特別的,即藝人隱于幕后,僅通過雙手操縱平面皮偶在孤燈幻影之下現(xiàn)行,并配之以音。在表演開始之前,須在舞臺放置一塊白色的幕布,在幕布后輔之影燈,因此,有人將皮影戲稱之為現(xiàn)代“電影始祖”。
而如此特殊的演繹形式,也在根源上促使了皮影戲的美術造型,在我國,乃至世界美術發(fā)展史上都留下了深重的刻痕——廟堂的神像、敦煌的飛天、石窟的佛雕、年畫的景物、剪紙、雕刻、窗花,我國民間傳統(tǒng)美術特點所凝聚的精華盡皆在皮影上展現(xiàn)。而齊整清晰、工巧細膩的白描、工筆,和大量運用的黑、紅、黃、綠,冷暖色調(diào)強烈對比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又能兼具細品和粗飲,它是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始于戰(zhàn)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于元明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皮影戲所倚靠的并非只有視覺的藝術,也有聲音的藝術與語言的藝術。
雖則各地皮影戲唱腔不同,例如山東影戲唱大鼓與墜子;陜西分成道情、漢調(diào)、秦腔;山西、河南采用梆子;江西使用漢調(diào)或花鼓;浙江則以高腔、亂彈、徽調(diào)為主,但總體而言,“唱是骨頭說是肉”“裝龍像龍,裝鳳像鳳”是對任何一個皮影戲演員的基本要求:吊須、二生、老旦等角色所用的真腔即自然本嗓高昂穩(wěn)健,小生、正旦所用假嗓即尖嗓須男有陽剛之氣,女有柔婉之美;而旦角用肚音腹音演唱的所謂“恨聲”則粗獷明亮、憨厚豪放,能聲震數(shù)里,丑角之猶如雞鳴般的說中帶唱,則頗有一番滑稽可笑,在行話中,丑角這種真嗓假嗓混合的交替運用,被叫做“油腔”。這便是民族民間唱法的四種。
在電影《活著》中,皮影戲貫穿始終,在主人公福貴一生中的每一次重要轉(zhuǎn)折,皮影從未缺席。我想,張導之所以選取皮影戲作為線索暗喻和概括影片在每一個階段的走向,是因為其迷離的光影效果和靈動神秘的表演形式,使得它更易喚起人們深藏于內(nèi)心的對未來的推演和對過往的回憶,也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以及,也因作為一種文化意象的它,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它,所濃縮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藝術與歷史進程,所濃縮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歡離合、興衰榮辱。
以光作影,以卷作本,以影作戲,戲如人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痹腥藫鷳n皮影戲的傳承,但因我小侄女之故,我了解到皮影戲已經(jīng)作為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益場所所開設的“學生第二課堂”的內(nèi)容,大概在下一代的手中,皮影戲會以新的姿態(tài)頻繁出現(xiàn)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