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的藝術風骨與精神傳承——潘天壽紀念館以研究的方式“記得先生”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2月21日 17:07

小龍湫下一角圖(國畫) 1963年 ?潘天壽
作為20世紀杰出的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潘天壽既是一座藝術高峰,也是一面旗幟,具有超時代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生命力。他所創(chuàng)作的“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的不朽之作,雄強奇崛、浩大剛正,其風骨勁朗、高闊明豁的恢宏巨構,如高峰聳立,獨樹一幟;在中國美術學院,“傳統(tǒng)出新”的“潘學”思想深入骨髓,與“兼容并包”的林風眠辦學理念匯流成源,成為中國藝術教育和而不同的大道正脈,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如何以研究的方式“記得先生”,以雅俗共賞的方式向公眾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展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書畫教學的薪火相傳和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潘天壽誕辰125周年的主體活動之一,“潘天壽筆墨與構圖研究展”近日在潘天壽紀念館展出。潘天壽40余幅精品力作再次集中展出,包括《小龍湫下一角圖》《雁蕩山花圖》《映日荷花別樣紅圖》《雄視圖》等經典之作。展覽以原作和釋讀結合的方式,圖像與文字、解析圖并置,深度剖析潘天壽的中國畫理法思想,幫助觀眾認識潘天壽繪畫筆墨和構圖的獨特成就。
潘天壽曾經指出:“以墨線為主的表現方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基本的風格特點。”“潘天壽筆墨與構圖研究展”正是試圖向觀眾呈現中國繪畫筆墨結構的精髓,從十個方面對潘天壽的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其中既包括對筆墨組合的細致闡述、對筆墨背后精神氣骨與意境格調的闡發(fā);也有對潘天壽構圖特點的探討,如對“黑白”的處理、畫面氣脈的起承轉合、繁簡疏密的節(jié)奏對比、中心邊角的布置安排、款識印章的結構性作用;更有對潘天壽經典形式語言的解讀,如“造險破險”“誤筆誤墨”等。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展覽與潘天壽紀念館常設展“潘天壽作品解析”不同,是以潘天壽學生張立辰對先師藝術的解讀貫穿始終。張立辰1965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親聆潘天壽教誨。在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教學的近60年里,他在自身實踐中不斷印證和參悟老師講授的中國畫理法,對潘天壽的藝術思想和教學主張進行了學理層面的思考和總結,并做了系統(tǒng)化的梳理和提煉,由此熔鑄成兼具理論深度與學術高度的《潘天壽繪畫的筆墨與構圖》一書。
此次展覽中,張立辰將其提出的“筆墨結構論”與潘天壽的作品相印證,一是強調筆墨的整體性,突出筆墨與構圖之間的關系所在;二是突出師生的傳承授受。展覽現場仿若師生對談,答問解惑,呈現中國畫筆墨與構圖的內核。觀眾不僅能在現場直接觀摩原作精彩的筆墨線條,更有書籍詳解、展板解讀與視頻解析等,以多元、多種方式展現一堂真正的美育大課。
比如《小龍湫下一角圖》,一般畫小龍湫,多喜畫懸空直下的飛瀑,潘天壽卻自出機杼,獨取湫下一角,從一鱗一爪中來窺見全龍。而且幽深靜穆,砯崖轉石,構成“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新奇意境,反覺比正面描寫更引人入勝。畫面中水石花草布置得很有層次,下部澗水流出畫外,花露半株,見其深而無窮;上部藤蔓抱石,離披下垂,見其高而無極,從有限顯示了無限,全幅以一水斜貫中間,主題很突出,實而又虛,變化中復見統(tǒng)一。在畫面構圖方面,《小龍湫下一角圖》充分發(fā)揮了方形畫幅的飽滿和緊湊。

微風燕子圖(國畫) 1961年 潘天壽
在《微風燕子圖》中,雙燕的處理也極其巧妙。兩只燕子左低右高,一前一后緊密相連,起到了很好的“勢”的收攏效果,所以“合”的部分結實而嚴謹。燕子還接過右側的款所傳遞的“勢”,將之遞給下方的柳樹,同時又在左上角分割出了一個與右下角相對應的較實的空白,因此,燕子的這個高低排列組合對這張畫氣勢的起承轉合、邊角經營都起到作用。
而潘天壽畫作構圖中的另一個特點“倚斜撐持”,則典型地體現在《雄視圖(一)》中——上寬下窄的巨石岌岌可危,似乎要向右傾倒。為了讓這種險峻的造景保持平衡,畫面有幾種處理方式:一是畫幅右邊上方的松枝從畫外延伸進畫面,濃密遒勁的松針,讓人不禁聯想到畫外那高聳入云的蒼松,松枝又與向右傾斜之勢的巨石相連,似有一種強勁的力量將巨石支撐住;二是巨石上深淺不同的兩只禿鷲,一只微微俯身,視線向左下方望去,另一只則扭過頭來,也在向左張望,這向左的視線起到無形的向左牽拉的作用;三是畫面的底部土坡長滿苔蘚,雜草叢生,是畫面中的重要部分——整個巨石的支點,對畫面的穩(wěn)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正是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成就了這種寓動于靜、寓奇險于平衡的造景方式,這正是潘天壽繪畫中“造險破險”構圖方式的完美體現:一方面造成奇險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將其矯正過來,歸于平正。
通過對潘天壽作品的解讀分析,張立辰將潘天壽強調的筆墨核心進一步總結為一種結構性的語言:“從局部的筆墨組合、程式化組合,到整體的章法布局、經營空白和起承轉合關系,這個由局部到整體的系統(tǒng)就是中國畫的筆墨結構系統(tǒng)?!?/p>
“深感中國畫傳承與發(fā)展任重道遠,多年來潘天壽紀念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搭建橋梁,通過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如何在當代傳承創(chuàng)新?!迸颂靿奂o念館館長陳永怡介紹,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與中國畫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記得先生”系列展便源于上述初衷。而此次展出的“潘天壽筆墨與構圖研究展”也是這個系列展的延續(xù),兼具專業(yè)性和普及性。展覽所用解讀文字與分析圖均取自張立辰《潘天壽繪畫的筆墨與構圖》一書的精華部分。
作為一家小規(guī)模的名家紀念館,近年來潘天壽紀念館試圖以小切口的學術研究帶動名家藝術思想傳播,不斷思考著如何以長周期的藝術發(fā)展視角,來揭示名家對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意義;如何回到歷史的上下語境中,去理解名家大師所關切的藝術問題的來龍去脈,解析他們藝術方案的理路,解讀他們藝術思想的高度,思考藝術本體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坝浀孟壬毕盗姓挂约跋盗袌D書的出版,正是通過追問、回憶的方式,由張立辰、朱穎人、童中燾等這些曾經得到潘天壽親炙的先生回憶自己受教的經歷,還原潘天壽的教學體系,呈現中國畫筆墨理路的演進過程。
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看來,“記得先生”就是記得學院的文脈,記得學院的精神,記得學院的品格?!斑@個系列展以‘筆墨的傳承發(fā)展’為主題,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學生們?yōu)榍腥朦c,探討中國畫筆墨的特質以及傳承創(chuàng)新的問題。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筆線既是表現語言,也是技法載體,是藝術家主體情性和德性境界的外化,是中國畫獨特審美價值之所在。每年的‘記得先生’展都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畫筆墨特質的教學和傳承。本次展覽以潘老的作品為基礎,通過他的學生張立辰老師的分析講解,體現師生間藝術理念的傳承,展現筆墨精神在兩代藝術家之間的授受傳遞。”
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表示:“潘天壽紀念館建起來到現在有30多年了,30多年來我們幾乎每一年都看這幾張畫,受這幾張畫的洗禮。一方面潘天壽先生以草木樹石來孕養(yǎng)操守的清靜;另一方面他超越了人格在草木之上的象征,而用中國人的筆法和力量直接表達人的品格,某種根植于草木的諦念與靈心,在潘先生的繪畫中,還原成寂靜而宏博的氣息,匯聚起東方繪畫最為感人的力量。硬和強、舍與雄,在這里被化煉成了東方民族至為珍貴的精神力量,因為他的豐質和力量,墨與紙被賦予了某種充滿敬畏的內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