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淡而有味 寫出最美洞庭秋色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秦安縣)。曾經(jīng)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賞識,供奉翰林。后因遭受權(quán)貴饞毀,賜金放還。其詩風(fēng)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有《李太白集》。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詩人與朋友相約同游洞庭湖,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約友人泛舟湖上,與清風(fēng)朗月為伴,有悠悠不盡的情韻,呈羽化遺世的想象。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前兩句“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寫景,描繪了月夜泛舟的自然風(fēng)光之美: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澄澈如畫。無白日煙波浩渺、水汽蒸騰之氣象,呈現(xiàn)出一幅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清清秋水天一色的美好圖景。

前兩句“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即景發(fā)興,與大自然對話表心聲:就姑且向洞庭賒些月色,將船靠近白云邊去買些酒來,痛快的賞月飲酒吧。在詩人筆下,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fēng)等等無價之寶,一個“賒”字,巧妙地讓人與大自然娓娓對話,顯得想象奇特而又十分親切。既充滿奇情異趣,又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全詩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即景發(fā)興又想象奇特,淡而有味,堪稱佳作。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