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二卷的摘錄和筆記(三十: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詳細辨析)

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形式區(qū)別(續(xù))
1、撇開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范疇混同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范疇這一根本錯誤不說,經濟學家們迄今為止在概念規(guī)定上所以陷入混亂,首先是由于下述原因:他們把勞動資料在物質上具有的某些屬性,看成固定資本的直 接屬性,例如像房屋具有的物體不動性。但是我們也很容易證明,其他一些本身也是固定資本的勞動資料具有相反的屬性,例如像船舶具有的物體可動性?;蛘?,他們把那種由價值流通引起的經濟的形式規(guī)定性,和物質的屬性混同起來,好像那些就本身說根本不是資本,只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內才成為資本的東西,就它們本身說天生就可以是具有一定形式的資本——固定資本或流動資本。我們在第一冊第五章說過,不管勞動過程在什么樣的社會條件下進行,每一個勞動過程中的生產資料都分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但是,二者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成為資本,成為前一篇所說的“生產資本”。這樣,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個以勞動過程的性質為基礎的區(qū)別,就以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新形式的區(qū)別再現(xiàn)出來。只是因為如此,那種執(zhí)行勞動資料職能的東西,才成為固定資本。如果按照物質屬性,它除了執(zhí)行勞動資料的職能之外,還能執(zhí)行別的職能,那么它是不是固定資本,就要根據(jù)它的職能的不同來決定。牲畜作為役畜,是固定資本;作為肥育的牲畜,則是原料,它最后會作為產品進入流通,因此不是固定資本,而是流動資本。
注:歸根結底,“經濟學家們”不明白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
2、有的生產資料較長期地固定在一些反復進行的、但是互相聯(lián)結的、連續(xù)不斷的、因此形成一個生產期間——即制成一個產品所需的全部生產時間——的勞動過程中,單是這種較長期的固定存在,就和固定資本一樣,要求資本家進行相當長期的預付,但是并不能使他的資本變成固定資本。例如,種子不是固定資本,而只是原料,它差不多要有一年固定在生產過程中。一切資本在執(zhí)行生產資本的職能時,都固定在生產過程中,因而生產資本的一切要素,不管它們的物質形式、職能和價值流通方式如何,也都是如此。由于生產過程的種類不同或預期的有用效果不同,資本的這種固定存在,在時間上是長短不等的,但這并不造成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
3、一部分勞動資料,包括一般勞動條件在內,一旦作為勞動資料進入生產過程,或準備執(zhí)行生產職能,就固定在一定的地點,例如機器;或者一開始就在這種不動的、同所在地點不能分開的形式上被生產出來,例如土壤改良、廠房、高爐、運河、鐵路等等。在這里,勞動資料在它們執(zhí)行職能的生產過程中的持續(xù)固定存在,同時也由它們的可感覺的存在方式所決定。另一方面,一種勞動資料,也可以在物體上不斷變更位置,不斷運動,然而卻不斷處在生產過程中,例如機車、船舶、役畜等等。在一個場合,不動性不會使勞動資料取得固定資本的性質,在另一個場合,可動性也不會使它喪失這種性質。不過,勞動資料固定在一個地點,把根牢牢扎在地里這個事實,使這部分固定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一種獨特的作用。它們不能被運往國外,不能作為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流通。這種固定資本的所有權證書卻可以變換,可以買賣,就這一點說,可以觀念地流通。這種所有權證書,甚至可以在國外市場上流通,例如以股票的形式。但是,這一類固定資本的所有主的人身變換,不會使一個國家財富中不動的、物質上固定的部分和可動的部分之比發(fā)生變化。
4、固定資本的獨特的流通,引起獨特的周轉。固定資本因損耗而在實物形式上喪失的那部分價值,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價值來流通。產品通過流通由商品轉化為貨幣;從而勞動資料中被產品帶入流通的那部分價值也變?yōu)樨泿牛译S著這種勞動資料在多大程度上不再是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承擔者,它的價值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從流通過程中作為貨幣一滴一滴地落下來。因此,這種勞動資料的價值這時獲得雙重存在。其中一部分仍然束縛在它的屬于生產過程的使用形式或實物形式上,另一部分則作為貨幣,脫離這個形式。在勞動資料執(zhí)行職能的過程中,它的以實物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價值不斷減少,而它的轉化為貨幣形式的那部分價值則不斷增加,一直到它的壽命完結,它的全部價值和它的尸體脫離,轉化為貨幣為止。在這里,生產資本的這個要素在周轉上的特征顯露出來了。它的價值轉化為貨幣,是和作為它的價值承擔者的商品蛹化為貨幣同時進行的。但是,它由貨幣形式再轉化為使用形式,是和商品再轉化為商品的其他生產要素相分離的,確切地說,是由它本身的再生產期間決定的,即由這樣一段時間決定的,在這段時間內,勞動資料已經損耗掉,必須用同一種新的物品替換。假定一臺價值10000鎊的機器執(zhí)行職能的期間是10年,原來預付在這臺機器中的價值的周轉時間也就是10年。在這10年內,它不需要更新,而以它的實物形式繼續(xù)發(fā)生作用。在這個期間,它的價值一部分一部分地,作為用它不斷生產出的商品的一部分價值而流通,這樣逐漸轉化為貨幣,最后直到10年結束時,全部轉化為貨幣,并由貨幣再轉化為一臺機器,也就是完成它的周轉。在這個再生產時間到來之前,它的價值先以貨幣準備金的形式逐漸積累起來。
5、生產資本其余的要素,一部分是由存在于輔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變資本要素構成,一部分是由投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構成。對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分析(第一冊第五章)表明,這些不同的組成部分,作為產品形成要素和價值形成要素,是完全不同的。由輔助材料和原料構成的那部分不變資本的價值——和由勞動資料構成的那部分不變資本的價值完全一樣——,是作為僅僅轉移的價值,再現(xiàn)在產品的價值中,而勞動力則通過勞動過程,把它的價值的等價物追加到產品中去,或者說,實際上把它的價值再生產出來。其次,一部分輔助材料,如充做燃料的煤炭、用于照明的煤氣等等,在勞動過程中消費掉,但不會在物質上加入產品,而另一部分輔助材料以物體加入產品,并成為產品實體的材料。不過,這一切差異,對流通來說,從而對周轉的方式來說,是沒有關系的。只要輔助材料和原料在形成產品時全部消費掉,它們就把自己的全部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因此,這個價值也全部通過產品而流通,轉化為貨幣,并由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的生產要素。它的周轉不像固定資本的周轉那樣被中斷,而是不斷地通過它的各種形式的全部循環(huán),因此,生產資本的這些要素不斷地在實物形式上更新。
6、至于生產資本中投在勞動力上的可變組成部分,那么,勞動力是按一定時間購買的。一旦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并把它并入生產過程,它就構成他的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即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它每天在一定的時間內發(fā)生作用,在這個時間內,它不僅把它一天的全部價值,而且還把一個超額剩余價值,追加到產品中去;在這里,我們暫且把這個超額剩余價值撇開不說。在勞動力比如說按一周購買并且發(fā)生作用之后,這種購買必須按習慣的期限不斷更新。勞動力在執(zhí)行職能時把它的價值的等價物追加到產品中去,這個等價物隨著產品的流通轉化為貨幣。要使連續(xù)生產的循環(huán)不致中斷,這個等價物就必須不斷地由貨幣再轉化為勞動力,或者說,不斷地經過它的各種形式的完整的循環(huán),就是說,必須不斷地周轉。因此,預付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產品中去(我們在這里總是撇開剩余價值不說),同產品一起經過流通領域的兩個形態(tài)變化,并通過這種不斷的更新,不斷并入生產過程。所以,在另一場合,即就價值的形成來說,不管勞動力和不變資本中形成非固定資本的組成部分多么不同,它的價值的這種周轉方式卻和這些部分相同,而與固定資本相反。生產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投在勞動力上的價值部分和投在形成非固定資本的生產資料上的價值部分——由于它們在周轉上的這種共同性,便作為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