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四子加冠祝辭 【明】方孝孺.撰
浦陽義門鄭氏十世之長仲德父,以禮冠其從子杓及諸孫燧、爚、燿,而以字為屬。余惟冠禮之不行也,二千年矣,舉曠古久弛之禮而行之,夫豈為耳目之美哉?亦曰以古君子成人之道,望乎子若孫爾。上以古道望其身,而不能以君子自望,謂之愛身,不可也。余欲四子者為君子,故因字以勉其德。
杓之為用,惟絲是理,字曰叔理,欲其精敏不懈,以周乎事;燧以改火,民用是資,字曰允資,欲其致用于世,而不爽於宜;爚為光明,明不進乎上,則不能遠,字以允進,使進乎善;燿者輝之著,茍充其內,則其輝也益遐而晊,允充是字,俾篤實其中,而致其昭也大。
余於四子,蓋各有望焉,不為無意也。四子也豈可不勉,以違父師之志乎?祝辭曰:
加爾元服,維茲令辰。匪飾其外,貴乎成人。
昔未有知,德或未備。人曰童子,宜有不至。
既峨爾弁,而童厥心。人謂之何,責望也深。
一言之善,終身行之。今字告汝,維名是徵。
杓之為器,絲用以理。解類析紛,莫切乎此。
以理字杓,其義孔章。用之於身,既要而詳。
天下庶事,紜綸舛錯。如絲之棼,不可控索。
急之則亂,緩之則艱;無為則弛,有為則煩。
曷以治之?其要甚寡。知要則為,優(yōu)於天下。
人心之明,與天地參。何遠弗該,何微弗涵。
養(yǎng)之以敬,以澄其內;制之於義,以應乎外。
肫肫其誠,允烈其光。如揭日月,以燭四方。
以理庶事,靡有滯失。孰能致然?大本既立,
由身而家,自家而推,有以應物,何適非宜。
曷以基爾?聖賢之事,勿謂難能,與汝不異。
生民所資,菽粟為甚。茍微水火,曷以烹飪?
火之為用,與菽粟同。【此落二句】
古者用燧,以寓政機。榆柞桑槐,各資其時。
字曰允資,於義其可。望爾致用,比德于火。
酒醴牲牢,或可暫違。一日匪燧,民實阻飢。
凡此生民,孰資以立?蓋有君子,進其不及。
養(yǎng)之俾生,導之俾成。植其彝常,牖其天明。
致用之功,與燧無異。何能濟物,是在材智。
爾欲為燧,惟德之修。有以資民,民咸汝求。
人之有心,孰不思善?惟其無學,所思不遠。
學以為本,篤行培之。仁居義途,勿怠于為。
政飭于家,洽比閭里。暨躋于位,惠澤彌溥。
率履弗越,斯謂允資。貴成厥躬,賢者自期。
惟古有訓,冠為禮始。曷始于茲?備服致美。
玄端而袒,人必尤之。佩而不冠,則爽于儀。
致飾于外,惟備之務。盍思厥德,寧有未具?
爾生名胄,有伉其門。曷以永家?在爾後昆。
爚為爾名,光明是勉。明不上進,所及不遠。
字以允進,以遠為明。匪字之美,尚躬于行。
日之方升,其輝耿耿。愈進而崇,無物不炳。
譬諸為善,其始甚微。日進月升,譽聞赫熹。
恒人之身,望為聖賢。其功之難,有如升天。
進而向上,靡有弗至。謂吾豈敢,斯為自棄。
天賦明命,曷有不完!久蔽而昏,盍識其端?
人怠以嬉,獨奮于學。學功既進,乃亦有獲。
眾怯於善,獨勇于為。善集于身,進德之基。
勿怠其易,勿畏其難。勿移于昏,惑於人言。
日有孜孜,惟道是信。緝熙于光明,斯為允進。
古制名字,以號其身。匪欲務美,以夸於人。
後之命名,取義甚備。能思而行,猶古之意。
爾名為燿,燿為輝光。曷以字之?允充孔臧。
惟天之運,厥章爛然。日月迭行,星辰昭宣。
天胡致斯?陽體充實。積中既久,光華外溢。
地厚而廣,克配乎天。實弸乎中,至文發(fā)焉。
其在聖哲,煥其有章。秩秩而陰,煌煌而陽。
視乎其身,威儀甚都。發(fā)為辭令,為世大謨。
豈欲其然,外施厥美。道德內充,不能自止。
至足而流,至美而發(fā)。雲蒸雨潤,靡不暢達。
今爾何學,稱茲嘉名?茍能充之,何德弗成!
出言則思,聖哲是效。舉足則思,前武是蹈。
於親而孝,而弟而兄。自卑而尊,無不敢承。
曰聖若茲,我猶未及。夫豈非人,敢不汲汲。
仁覆天下,智周萬彙。吾獨何為,而有未至。
知之使明,踐之使弘。反求諸心,使及于誠。
涵蓄既深,遵養(yǎng)既美,光耀旁燭,孰之能禁!
世不知道,習陋安卑。聞師古人,不訕則疑。
慎勿類斯,勇往獨覺。允擴充之,匪聖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