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修養(yǎng)》讀書筆記(三)
彼知識不足者,目能睹日月,而不能見理義之光;有物質(zhì)界之感觸,而無精神界之欣合,有近憂而無遠慮。
修學(xué)者,務(wù)博而精者也。自人文進化,而國家之貧富強弱,與其國民學(xué)問之深淺為比例。
是故文明國所恃以競爭者,非武力而智力也。方今海外各國,交際頻繁,智力之競爭,日益激烈。
錦繡所以飾身也,學(xué)問所以飾心也。錦繡之美,有時而敝;學(xué)術(shù)之益,終身享之,后世誦之,其可貴也如此。
修學(xué)者不可以不耐久。中道而廢,如棄敝屣。
非專心致志,不厭不倦,必不能窺其涯涘。
欲一蹴而幾之,不亦妄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故學(xué)者尤不可以不愛時。
少壯之時,于修學(xué)為宜,以其心氣尚虛,成見不存也。
嘗有詣友終日,游談不經(jīng),荒其職業(yè),是謂盜時之賊,學(xué)者所宜戒也。
讀無益之書,與不讀等,修學(xué)者宜致意焉。
修普通學(xué)者,宜以平日課程為本,而讀書以助之。茍不自量其知識之程度,取高遠之書而讀之,以不知為知,沿訛襲謬,有損而無益,即有一知半解,沾沾自喜,而亦終生無會通之望矣。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讀書之道,亦猶是也。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德性耳。
德性之根本,一言一蔽之曰:循良知。
德性之中,最普及于行為者,曰信義。
入信義之門,在不妄語而無爽約。
中庸曰:言顧行,行故言。
言為心聲,而人之處世,要不能稱心而談,無所顧忌。
恭儉者,所以長保其聲名富貴之道也。
恭儉之要,在能容人,人心不同,茍以異己而輒排之,則非合群之道矣。
人情喜群居而惡離索,故內(nèi)側(cè)有家室,而外側(cè)有朋友。
朋友者,所以為人損痛苦而益歡樂者也。
朋友者,能救吾之過失者也。
朋友又能成人之善而濟其患。
朋友之益于我也如是。
擇友不可以不慎也。若乃任性濫交,不顧其后,無端而為膠漆,無端而為冰炭,則是以友誼為兒戲耳。
既訂交矣,則不可以不守信義。惟信義之交,則無自而離簡之也。
朋友如有悖逆之征,則宜盡力諫阻,不可以交誼而曲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