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廣尚同》

2023-03-04 17:07 作者:太陽風(fēng)微弱  | 我要投稿

*易白沙(1886—1921),湖南省長沙縣人,1886年出生于湖南長沙,家居白沙井。因平生欽敬明代名儒白沙先生陳獻章的言行文章,而改原名易坤為易白沙。從小刻苦好學(xué),熟讀四書五經(jīng)和《資治通鑒》等書,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會。他是新文化運動中反對尊孔讀經(jīng)的第一人,也是五四時期的一位風(fēng)云人物。1917~1918年曾任湖南第一師范學(xué)校教員,天津南開大學(xué)、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1921年投海自殺。?

《廣尚同》

原載《甲寅雜志》第一卷第三號

(1914年8月10日)

? ? ? ?《墨子》為《尚同》上、中、下三篇,倡明大公無私之義,謂一家之君,一國之君,天下之君,皆當上同于天,故曰上同。“上”、“尚”音近而義通,在六書為假借【1】,故日“尚同”。以弟子言,則家君為上;以家君言,則諸候為上;以諸侯言,則天子為上:以天子言,則天為上。有諸侯而家君非上也;有天子而諸候非上也:有天而天子非上也。家君、諸候、天子,皆必奉承于天,乃能謂之上同。革命以前之中國,為君主專制之中國,其政同于君主而止,不必同于天。革命以后之中國,為總統(tǒng)專制之中國,其政同于總統(tǒng)而止,亦不必同于天。皆不得謂之上同。上同者,以天為獨一無二之標淮也。四千年開化最早之中國,至今不能達于治安之域,以不尚同之放。此廣尚同之說,所以不可已于今日。

? ? ? ?本志之第一期,秋桐《政本》之論【2】言為政之本,在不好同惡異;歷數(shù)今日人民之疾苦,政局之險象,而歸結(jié)于好同惡異之罪。天下有良知者,皆與泣涕而讀之矣。其或深思之士,猶疑其有違于行政之事實,而悖乎墨子尚同之說焉。設(shè)為疑詞曰:墨子言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獨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nèi)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海藥虧害?!煜轮畞y,若禽獸然。【3】是天下之亂,在異不在同,則為政者正宜好同而恐異。況中國革命之始,朋黨比周,處士橫議,用人則議會掣其肘,行政則都督撓其權(quán),政出多門,有如異國。今幸暫趨于統(tǒng)一,方思所以同之不暇,何有于異?由前之說,不好同惡異,與學(xué)理相避;由后之說,不好同惡異,與事實相違。是二者皆不可通也。應(yīng)之曰:茲無所謂避與違也。夫物之不同,物之情也。雖天地不能強之同:惟善用之者,集天下之大不同,使各得其用。不好同惡異之論,實可由《墨子?尚同》篇中體認而出,此有論證,非可妄言。愚惡夫天下之強有力者,負墨子而趨,假尚同之說,混人觀聽。此廣尚同之說,所以不可已于今日。

欲廣《墨子》尚同之義,必先揭其精義之所在,不得其精義,則尚同之說,反足為專制者所利用,鋤誅異己,排斥清議。以統(tǒng)一之者號召天下曰:吾尚同,吾尚同,吾守墨家之言。是誠墨子所謂異義,非所謂同也。然則同之精義,果何在乎?曰同于天,同于仁,同于民。此三同者,尚同之靈魂也。天子不可為同之標淮,故必同于天;然天者郁蒼蒼而不言者也,故必同于仁;然仁之范圍,又至大且博、浩無涯漠者也,故必同于民。天以見仁,仁以讬民,然后尚同之真諦,如日月之昭天,雖有沈霾陰雺,不能損其光明。欲知當今統(tǒng)一之中國,果足以合尚同之義與否,亦必以天、仁、民三者為標準。無專制,無共和,皆不外此三事也。此三事尤非愚之所得臆造,試舉墨子之言,分別證明之。

? ? ? ?同于天何謂也?子墨子曰:天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4】又曰:圣王明天鬼之所欲,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5】以上二說,質(zhì)言之,即謂天子為天所選擇而立者,其所以立天子,在興民之利,除民之害,天子亦不敢違天之欲、不避天之憎。蓋專制時代,一夫之威權(quán)易于濫用,而無所限制,不得不尊天以制天子。此古代通行之法語,非徒墨者一家之言,不過墨子言之,尤深切著明也。彼以為天子與百姓之對于天,皆處平等之地位,故日“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又常主張?zhí)熘?quán),可以賞罰天子,故曰“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7】天之所以享此威權(quán)而不妨其弊者,抑自有故。天道蕩蕩,無偏無黨;天道平平,無黨無偏。凡百草木,春生而秋殺,天時之不可違也,然菊吐華于白露,松柏后凋于歲寒;青黃雜糅,橘獨立而不遷;菩箬下垂,竹冬生而勁節(jié)。悉能繁殖其類,競存于天演之場,固末常見妬于造物,而使之摧折飄零,同作西風(fēng)之黃葉也。復(fù)如氣候,夏暑而冬寒,天運不可違也,然冰洲之北,層冰峨峨,飛雪千里,日月晦冥,萬籟俱寂,不以盛夏而解其寒;天毒之國,金石俱流,山土同焦,十日代出,萬物怒生,不以泰冬而釋其暑。同運乎大氣,而一寒一暑,殊若天壤,造化何常惡其歧異,而謀統(tǒng)一其時令也?孔子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萬族之不齊,四時之相代,皆在天運鑄詒之中,各得其在宥。墨子尚同之極,不同于天子,而同于天,以天之能在宥天下也。易詞言之,即所謂“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圣王法之"【8】也。

? ? ? ?同于仁何謂也?子墨子曰: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鄉(xiāng)長者鄉(xiāng)之仁人也,國君者國之仁人也。【9】又曰: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xué)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xué)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10】墨子言同之極,則至天而止;言同之德,則至仁而止。天者其體,仁者其用?!墩f文》之訓(xùn)“仁”曰:親也,從“人”,從“二”。是則二人以上,非仁莫親;二人以上,社會之所由立也。社會之形體存乎人,社會之精神存乎仁。觀于鄉(xiāng)黨,民日由之而不自知者,莫非由于仁之道中。民由之而秩序?qū)幰?,則仁之質(zhì)充足者也;民由之而秩序叢錯,則仁之質(zhì)不充足者也;其亳無秩序,如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則仁之質(zhì)尤不充足者也。一群之內(nèi),少則同儕,長則同友,游遨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愛,禍災(zāi)同憂,居處同樂,行作同和,吊賀同雜,哭泣同哀,出入相右,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皆由仁以行之。仁者所以使天下不同之物而皆得同之用也,仁者所以使天下不同之物相反相成,相害相生,以發(fā)揮光大,而超于大同者也。夫天下之百姓,皆服從天子之是非,此其故皆有定軌,非百姓與天子所能自知,勉強而出之者。天子之言為善言,仁者之言也,百姓去其言之非,以學(xué)仁者之是;天子之行為善行,仁者之行也,百姓去其行之非,以學(xué)仁者之是。此服從仁之是非,天之是非也。是非者,非同異之謂也。天下之大患,莫大于以同異為是非。譬之人身,臂所以自衛(wèi)而營物,脛所以持體而健行,同異之說也,而非是非說也。耳目口鼻,各不相通,而各得其靈,亦同異之說也,而非是非之說也。以同異為是非者,是左臂而右脛,貴耳目而輕口鼻。其病在身,謚之曰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之病,國亦有焉,為政者以同異為是非也。然麻木不仁之國家,猶可存也。右脛尚可得脛之用也,貴耳目尚可得耳目之用也,以其為同異者。行事之同異,學(xué)術(shù)之同異也,若不以行事,不以學(xué)術(shù),而惟區(qū)區(qū)于權(quán)位利祿,不知其它,是且脛與耳目之用而亦無之,在人為陳死之人,在國為陳死之國,謚曰麻木不仁,猶擬非其倫焉。以行事學(xué)術(shù)之同異為是非者,麻木不仁之國家也;以杈位利祿之同異為是非者,陳死之國家也。故尚同必以仁為前提。

? ? ? ?同于民何謂也?子墨子曰:古者上帝鬼神之建國設(shè)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11】墨子直以尚同歸結(jié)于民,有民乃可以見天之心,可以得仁之用。利則興之,害則除之,貧寡則富貴之,危則安之,亂則治之。天之心也,仁之用也,非此則不足以證其同于天與仁矣。黃南雷 《原君》之言【12】,唐鑄“萬帝王皆賊”之論【13】,為中國“民約論”之一端,實不外推闡此義。然富貴治安,乃言同于民之果,非言同于民之法也。不舉其法,人將疑為理想,不必見諸行事。墨子日:上有隱事進利,下得而利之:下有畜怨積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數(shù)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xiāng)里未徧聞,天子得而賞之:數(shù)千萬里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徧知,鄉(xiāng)里未遍聞,天于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震動惕栗,不敢為淫暴。日天子之視聽地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惟使天下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已言談;使人之心,助已思慮:使人之肱股,助己動作。【14】夫墨子所謂天下之耳目、吻、心、股肱相助己者,非如周歷王之以巫監(jiān)謗、今政府之游探四出也,是曰助暴,實非尚同。尚同之相助于政長,乃由于教育習(xí)慣而成,使天下之民有不得不助之勢,且不自知其助之之故,孟子所謂王者之民也。夫聚天下之耳日、吻、心、股肱鑄治之為一人,其難在同人者,不在同于人者。同人者治人,同于人者治于人。治人者欲同天下之耳目、吻、心、股肱,必同天下之富貴治安。心本乎天,用本乎仁,始之則為教育,終之則成習(xí)慣。百姓之耳目無異天子之耳日,百姓之吻、心、股肱無異天子之吻、心、股肱,故墨子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5】所以然者,尚同于民也。

? ? ? ?上來所說天、仁、民三者,為尚同之精義,確鑿不移。欲倡尚同以救中國之亡,亦惟有本此義以立說,尤必知天、仁、民三者,在今日即可以民括之。墨子因當時群化而說法,故分為三事,今但曰同于民足矣。墨子言同于民有二:一為同之果,一為同之法。法者即所以溉其果而求達其的者也。盡天下之耳目、吻、心、股肱之大不同,使之同為己用,此其為法,中國古代政家,久已見諸行事。試以 《周禮》證之?!靶∷究苤?,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xiāng),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東面,小司寇擯以敘進而問焉?!薄?6】則古之百姓,亦有議法之權(quán),故國危、國遷、立君諸大故,悉視百姓之從違。天子之視朝,猶今之開議會也?!靶∷究芤匀崝嗍裨A獄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薄?7】雖言三訊,而終以民言為重,故惟聽民之刺省以施刑也。鄭康成曰:民言殺殺之,言寬寬之?!?8】其義邃矣。然國危之問,國遷之問,立君之問,訟獄之問,非榛狉癡黠之氓可與共議而解決也。由是而重地方之治,人民之智。州長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黨正四時之孟月之吉,則屬民而讀邦法;族師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書其孝弟睦姻有學(xué)者,閭胥聚眾庶,既比則讀法。州長之讀法,一歲一次也;黨正之讀法,一時一次也;族師之讀法,一月一次也;閶胥不言時,其教民讀法,必更多于族師矣?!?9】民習(xí)于法,而后足與議法,此豈后世愚民之治所能望耶?

? ? ? ?然人民所讀之法,為民意之法乎?為天子獨裁之法乎?法而獨裁于天子,強人民以奉承,是民同于天子,非天子同于民矣。墨子之同于民者,民為主而君為客,民為貴而君為輕也。民為主矣,則所讀之法,亦必主于民,不過天子執(zhí)其樞紐,發(fā)號施令,以布先于州、覺、族以已耳。觀于國危、國遷、立君、訟獄諸大故,皆以民為從違,況其相屬而讀之法,乃反不以民為從違乎?法者民法,君主不得而損益。管子之言信而有征。其《立政篇》日:“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于國。五鄉(xiāng)之師,五屬大夫,皆受憲于大史。大朝之日,五鄉(xiāng)之師,五屬大夫,皆身習(xí)憲于君前。太史既布憲,入籍于太府,憲籍分于君前?!紤椂胁缓嫌谔撸拊粚V?,不足曰虧令,罪死不赦?!睉椪?,一國遵守之法也;籍者,憲法之所本也:令者,君布憲之詔也。憲法掌于太史,藏于大府,君主有頒布憲法之事,無制定憲法之權(quán),故必合于大典之籍,增曰專制,損曰虧令,罪且底于死。桀、紂、幽、厲,喪亂典型,遂起革命之師。身為刑僇,后世謂之曰誅一夫,而尊革命之師曰順天應(yīng)人。陸子靜曰:“憲典”二字甚大,惟知道者能言之。后人乃撰其所定之苛典,名曰憲法,此正所謂無忌憚,是君主不得以私意攘憲。宋儒陸子,尚能道之。周代之典,可以謂之憲者,以其進于法治,而不厲于人治。有治人無治法之謬論,早為當時學(xué)者所唾棄也。法治之說,以法家所論為最精。 韓非之言曰:“設(shè)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避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不恃比干之死節(jié),不幸亂臣之無詐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又曰:“釋勢委法,堯、舜戶說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夫勢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賢」,則亦不然矣?!薄?0】韓非之論,以為握法執(zhí)勢,雖庸主可以平天下;棄法委勢,雖堯、舜不能治三家。此有治法無治人之確詁也。商鞅之言日:“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薄?1】商君之論,以為天下之仁義者少,不仁義者多;天下之忠孝者少,不忠孝者多。若以仁義忠孝為貴,則天下亂多而治少,故不貴義而貴法。此有治法無治人之確詁也。韓非之言,重在國君;商君之言,重在國民。益法治之國,其君不必有堯、舜、湯、武之德,其人民不必有尾生之信,比干之忠,曾、史之行,惟上下守法而不相亂,遂能奠邦國于治平。此之學(xué)說,出自老氏。其言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人治之國,以智治者也,故必有圣明之君:法治之國,不以智治者也,故庸主足以定海內(nèi)。圣明之君,五百年而一作,是天下治少而亂多,故曰國之賊;庸主之出,接踵而比肩,是天下治多而亂少,故曰國之福。后世陋儒耳食之談,以老氏、商君、韓非為愚民之尤。實非愚民也,愚君也。愚君之說,法治之說也。法治者,同民于法,不同民于君;同民于異,不同民于同也。商君又曰:“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狈虿宦牼?,不從官,豈非大逆不道、罔法亂紀之暴民乎?商君不以為暴,反以為道,法治之國民則然也。人民逍遙于法中,惟知有法,不知有君。知有法,故同于法。法者,民法也;同于法者,同于民也;同于民者,民之自同,非一人之能強同也。民自相同,故能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也,以天下之吻為言談也,以天下之心為思慮也,以天下之股肱為動作也。語曰: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耳目之聰明至不齊,其視聽之趨向亦難一。有仁者之耳目焉,有智者之耳目焉,有庸人之耳目焉,有不肖之耳目焉,視聽之善惡是非,亦必隨人格之等差以異。視一色也,仁者曰善,智者曰惡;庸人曰善,不肖曰惡。聞一言也,仁者曰是,智者曰非;庸人曰是,不肖曰非。吻、心、股肱,亦復(fù)如是。況仁之中有仁之等差焉,智之中有智之等差焉,庸人之中有庸之等差焉,不肖之中有不肖之等差焉。仁、智、庸、不肖之等差愈分,則善、惡、是、非之別愈遠。析之又析,往而不反。欲鑄天下之耳目、吻、心、股肱于一爐,如墨子所謂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愚者知其難矣。故法治之國,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者,非謂同其視聽之善惡是非,同其視聽之的而已。此一視聽也,國利而民福焉,止矣,盡矣,所以利之福之之方,不必同也;此一視聽也,轉(zhuǎn)危而為安焉,止矣,盡矣,所以轉(zhuǎn)之為之之道,不必同也。故墨子曰:“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薄?2】 此之謂也。然天下善惡之爭,是非之起,盡產(chǎn)于不同之域,仁智之尤,其爭愈烈。往往強人之異,以為己同,變本加厲,則強凌弱而眾暴寡,智者詐愚而賢者罔不肖。墨子言以水火、毒藥、虧害,亂如禽獸。其亂不在異而在同也,故必閑之以法。法者,所以扶持劬育其視聽之異,非膠漆繩墨其視聽之同也。民逍遙于法中,各守其異,以發(fā)揮光大其異之良能,以趨其國利民福、轉(zhuǎn)危為安之的,是之謂大同。

? ? ? ?《周禮》之法為法治,證以韓非、商君之言,更識其精審矣。周空衰微,諸侯強大,專制之勢日重,先王之法日亡。孟子曰;諸侯惡其害己而去其籍。孟子之“籍”,即管子藏于大府之“籍”也。管子以為不能增損,增損則罪死不赦者,而當時諸侯,且公然去之,以為害己矣。于是諸子奮興,各本其學(xué)以立說,《周禮》大同之遺則猶多發(fā)明,墨子即其一家之言也。此外與墨子相表里者亦有數(shù)家。管子神明于大同者也,其言曰:“君據(jù)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奸之,則為上者供矣?!薄?3】管子以法為上下同守之約,君所據(jù)者法也,有司所奉者法也,百姓所順者法也,百姓、有司與君同執(zhí)此法,相習(xí)既久,乃成風(fēng)俗,其或與此風(fēng)俗相違,則舉國之民群起斥其奸,是即同于民之極致,各守其耳目、吻、心、股肱之異,以得大同之用者也。以法治不以人治,故曰為上者佚。孰使佚之?法佚之也。 孟子亦神明于大同者也,其言用賢殺不可,則歸之于國人;言舜、禹之即位,則歸于民之訟獄謳謌;言天下之定,曰定于一。夫定于一之說,今之人籍以為總攬統(tǒng)治權(quán)之口實,尊之曰微言大義?!?4】愚敢謂執(zhí)政諸君,實未解定于一之確旨。孟子常言:離婁、公輸子,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堯、舜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以仁政喻規(guī)矩,此即韓非釋勢委法,堯、舜不能治三家之說也。其言定于一,故以不嗜殺人為淮。殺機何自起乎?即不以法扶特劬育天下之異,強人之異以為己同者也。孟子常舉挺刃以定殺人之界,蓋非徒播弄干戈,盈野盈城,乃得罪以殺人也,匹夫匹婦流離顛沛,少壯失其生養(yǎng),老弱轉(zhuǎn)乎溝壑,皆可酬政府以殺人之名。今大盜橫行于秦隴,小盜恣肄于中原,都邑為墟,白骨成壘,寡妻孤子號啼之聲聞于街衢,驕兵惰將狼戾之氣充乎寰宇,以孟子挺刃之說為例,是政府授盜賊、兵吏以刃,而鮮此數(shù)十萬元元之膏血也。更有甚者,問諜侁侁而噬人,罷民沉沉以待斃,商賈休市,畎畝成蕪,工釋規(guī)矩,士輟弦通,此數(shù)百萬無告之窮獨,不出三稔,必接踵續(xù)袂,化為游魂,以孟子梃刃之說為例,是昔之殺人殺其身,今之殺人并殺其心,昔之殺人惟絕其生,今之殺人并斬其澤也。今之政府,既日日殺人,時時殺人,處處殺人,人人殺人,且觀然以號于國日:定于一,定于一。孟子不可復(fù)生,將誰使辨此殺人之一哉?今日之一,以殺僇摧殘?zhí)煜轮?,使同于一者也,故殺人然后能一。孟子之一,以仁政調(diào)和天下之異,使大同于一者也,故不殺人然后能一。商君亦神明于大同之說者也,其言日:“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不敢以非法遇民?!庇衷唬骸皥?、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于治亂之道也?!駚y世之君臣,區(qū)區(qū)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薄?5】此其所謂法者,同于民也:所謂私者,同于君也。同于民者,以異為同;同于君者,以同為同。曰法,曰私,治亂之所分也。韓非亦神明于大同之說者也,其言日:“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薄?6】此即墨子以天下之耳目助己視聽之說也。綜觀管、孟、商、韓之言,莫不源于《周禮》,發(fā)揮其政論,以各趨其國利民福之的焉。此中國之法治,由事實降為言論之時期也。

? ? ? ?愚常以為奠安中夏,厚利民生,不必攄意乎華、拿之業(yè),銳思乎盧、孟之訓(xùn),歸而求之,有余師焉。姬周之治,若是其粲然也;諸子之言,若是其彰明較著也。基隆于義農(nóng),規(guī)廣于黃唐,家家自以為稷契,人人自以為皋陶,戴纓垂縰之流皆擬于阿衡,待從趨步之子可以使南面,天下之士,振拔跨騰,學(xué)術(shù)之盛,臨古絕尤,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故學(xué)術(shù)之競爭尚矣。孟子常攻楊、墨矣,墨子非儒矣,韓非列儒、墨于五蠹矣。其余仁義霸王之辨,離堅合異之談,各守其異,不茍同于人,相競之烈,勝于水火,交和而舍,儼若敵國?;蛟g以無父無君,或謚為洪水猛獸,或譏曰汙邪詐偽,或指為大奸,或稱為國蠹。言乎學(xué)術(shù),則各守其異,言乎法治,又共趨于同。當世之君與為師父,未敢屏黜百家,奉守一尊。從者數(shù)十人傳食諸候,而不以為泰;弟子三百人持兵器以待戰(zhàn),而不以為亂。此周秦諸子,所以雷動云合,焱飛景附,摛藻煥然,蔚為大觀者也。雖未見用于天下,而先王之法治,賴以不墜,生民至今,猶湛其澤焉。今之政府,?;庞?xùn)矣,其布告《約法》曰:本之歷史、地理、風(fēng)俗、習(xí)慣之特性矣。抑知此數(shù)特性者,有善性、惡性之別乎?周以前之特性,善性也,以法治扶持劬育人民之異而得同之用者也;周以后之特性,惡性也,以殺人摧折天下之異而失同之用者也。各保其異,以得用于同者,諸子之學(xué),其最巨焉。摧折天下之異,以失用于同者,秦以來之獨夫民賊,以一己之私,挾萬鈞之力,刀鋸斧鉞,爵祿慶賞,威福天下而使之同者皆是也。彼舍異而言同,或自以為得矣,而不知大異即伏于是。遠者、外者不必論,以近者、內(nèi)者言之,墨子所謂 “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者,乃基于此。昔者呂雉思天下同于呂,移兵柄于產(chǎn)而祿,絕劉氏之位;武氏思天下同于武,改國號曰“周”,而攘李社之祿,非失同之用于妻者耶?春秋以來,如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頵,蔡世子般弒其君固,趙武靈王之稱主父,隋楊廣之篡弒,明英宗之變生土木,竟以失同之用;至于放殺君父,嚴周有言,虎狼仁也。父子相親。妻、子者,天下之周親也,一旦于囊棗之中,以爭私利,相割相殘,毒于虎狼,同之為害,何其酷哉!斯誠吾國之特性矣。要而言之,徒威福天下而強之同,其效乃至肝膽楚越者,此無他,不知以異為同耳?!兑邹o》之言 “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法治之國,鼓萬物而不與同優(yōu)者也,不與同憂者,以異為同者也。此廣尚同之說所終也。

注釋

【1】《荀子》楊倞《注》引作“上同”。

【2】指章士釗(秋桐)所作《政本》,載于《甲寅》雜志第1卷第1號(1914年5月10日)。

【3】見《尚同上篇》。

【4】原文“明”前為“夫”,蓋“天”之沒字。《尚同中篇》上帝鬼神之建國設(shè)都立正長也,亦謂正長受天之選擇。

【5】見《尚同中篇》。

【6】見《法儀篇》。

【7】見《天志下篇》。

【8】見《法儀篇》。

【9】見《尚同篇》。

【10】見《尚同中篇》。

【11】見《尚同中篇》。

【12】黃南雷,指黃宗羲,《原君》見《明夷待訪錄》。

【13】唐鑄萬,指唐甄,“帝王皆賊”見《潛書·室語篇》。唐之言曰:“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大將殺人,非大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偏將殺人,非偏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卒伍殺人,非卒伍殺之,天子實殺之;官吏殺人,非官吏殺之,天子實殺之。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戰(zhàn),百姓死于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聲未絕。目眥未干,于是乃服袞冕,乘法駕,坐前殿,受朝賀,高官室,廣苑囿,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彼誠何心而忍享之?”

【14】見《尚同中篇》。

【15】見《尚同下篇》。

【16】這段話出自《周禮· 秋官司寇·小司寇》。

【17】同 注16。

【18】鄭康成,指鄭玄。此句是鄭玄為“聽民之所剌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所做的注,原文是“宥,寬也。民言殺,殺之;言寬,寬之。上服,劓、墨也。下服,宮、刖也?!?/p>

【19】這部分也出自《周禮》。

【20】前說見《守道篇》,后說見《難勢篇》。

【21】見《畫策篇》。

【22】見《小取篇》。

【23】見《君臣上篇》。

【24】指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人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該約法以確認袁世凱獨裁為基本特征,取消了責(zé)任內(nèi)閣制和國會對總統(tǒng)行使權(quán)力的一切牽制,規(guī)定大總統(tǒng)任期改為10年,不限制連選、連任;副總統(tǒng)不能繼任大總統(tǒng);取消立法機關(guān)對大總統(tǒng)的彈劾權(quán),國務(wù)員及其對大總統(tǒng)發(fā)布命令等的副署權(quán);“大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總攬統(tǒng)治權(quán)”,大總統(tǒng)對外代表國家,集行政、軍事、立法等項大權(quán)于一身,并為海陸軍大元帥,統(tǒng)率全國海陸軍;有權(quán)制定官制、官規(guī)、任免文武職官、宣戰(zhàn)媾和、締結(jié)條約、宣告戒嚴;有權(quán)召集和解散立法院,否認“立法院議決之法律案”以及財政緊急處分等;還特別規(guī)定大總統(tǒng)有權(quán)“發(fā)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約法還規(guī)定設(shè)參政院為咨詢機關(guān),在立法院成立前,代行立法院職權(quán),設(shè)國務(wù)卿協(xié)助總統(tǒng)掌握行政。約法第一章雖仍規(guī)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quán)本于國民全體”,但關(guān)于人民享有的各項自由權(quán)則都加上“于法律范圍內(nèi)”的限制條件。而法律則是由袁世凱一手制定公布。

【25】前見《定分篇》,后見《修權(quán)篇》。

【26】見《定法篇》


《廣尚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高唐县| 吐鲁番市| 平果县| 临洮县| 古田县| 杭锦后旗| 望奎县| 嵩明县| 大丰市| 宁南县| 搜索| 马尔康县| 岫岩| 呼和浩特市| 德兴市| 辉县市| 克什克腾旗| 长岛县| 三门峡市| 沁水县| 陇西县| 嘉峪关市| 玉田县| 葵青区| 慈利县| 河东区| 太保市| 宁津县| 安西县| 田东县| 晴隆县| 白城市| 郴州市| 泽普县| 泉州市| 成安县| 小金县| 元江| 铜山县| 永靖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