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對混合物種濱鳥群體的干擾研究 | 綠會海濕訊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fā)會、綠會)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組收到了來自作者團隊的來信:一篇由昆士蘭大學的Joshua P. Wilson、Tatsuya Amano和Richard A. Fuller等人撰寫的最新研究,發(fā)表于2023年7月13日發(fā)表在《應用生態(tài)學雜志》上。文章調(diào)查了無人機對多種濱鳥群體的干擾情況,旨在為無人機在濱鳥附近的使用管理提供信息。

研究在澳大利亞東部的莫頓灣進行,對包含棲息的非繁殖期濱鳥的混合物種群體進行了240次無人機接近測試。研究團隊水平方向進行接近,垂直距離各異,并記錄了無人機、群體和環(huán)境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這使得他們能夠估計影響干擾的因素以及無人機接近時濱鳥群體可能起飛的距離。

研究確定了12種水鳥(包括7種濱鳥物種)的無人機引起的起飛距離。其中澳大利亞東部杓鷸是一個例外,即使是一臺垂直距離在法定120米的無人機試著接近,它也會驚慌并飛走。然而對于其他物種,當無人機以60米以上的垂直距離接近時,它們的起飛概率低于20%。研究人員不建議距離低于30米的接近。研究還發(fā)現(xiàn),混合物種群體的起飛行為主要取決于最敏感的物種,并且干擾通常會隨著接近速度、無人機的噪音/大小、距離減小以及無人機是否被樹木遮擋而增加。
該研究團隊提出,這項研究對政策的啟示是:(一)需要對無人機使用進行謹慎管理,確保不會接近可能驚擾最敏感物種的棲息地;(二)考慮使用無人機進行調(diào)查的研究人員需要仔細評估干擾的風險,在混合的鳥類物種群體中尤為如此;(三)對于沒有可用干擾數(shù)據(jù)的物種,應尋找無人機調(diào)查的替代方法,以避免干擾它們的棲息。
作者指出,本研究通過對多種濱鳥混合狀態(tài)下的鳥類群體的無人機干擾影響進行細致的傳感器數(shù)據(jù)分析,旨在為無人機在濱鳥附近的使用管理提供信息,尤其關(guān)注在現(xiàn)有文獻中受到較少研究的瀕危物種。同時,無人機調(diào)查作為一種科研方式,盡管可能有助于量化鳥類的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但也可能引起顯著的干擾,加劇正在減少中的鳥類棲息地退化和種群下降。
據(jù)介紹,這項研究有倫理審批。研究人員已獲得了昆士蘭大學動物倫理委員會(2021/AE000474)的批準,并獲得了在Moreton Bay海洋公園進行此項研究的批準,依據(jù)是《2004年海洋公園法》的第145A條款。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獲得了Quandamooka Yoolooburrabee原住民公司的批準,允許他們在Quandamooka土地上進行此項研究。研究稱,所有無人機飛行均遵循民航安全局的法規(guī)。
(注:本文僅供資訊了解,供全球環(huán)境治理專家學者和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點評、批評、討論。)
整理?|?littlejane
審核 | Samantha??
研究全文參見: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4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