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打卡11-20
?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按:本條是辨寒熱真假。
? ? ? 一般而言,疾病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是一致的,診斷并不困難。但發(fā)展到寒極、熱極之時,則往往會出現(xiàn)假象,當仔細辨之。
? ? ?病人自覺周身大熱,但欲加衣被,此為陰寒內(nèi)盛、虛陽外浮的真寒假熱證。在外表現(xiàn)為身熱、顴紅、煩躁,在里表現(xiàn)為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喜溫暖、聲低氣微、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潤滑、脈沉微細或浮大無力。治宜四逆湯類方溫里散寒以救逆。
? ? ?相反,若病人外在表現(xiàn)為惡寒、四肢厥冷,在里表現(xiàn)為口渴喜冷飲、不喜衣被、聲高氣粗、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沉有力,此為陽氣被郁、不能外達四末的真熱假寒證,熱深厥亦深。治宜四逆散、白虎湯類方清泄里熱。
?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 13.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按:本條論述太陽中風的證治。
? ? “陽浮而陰弱”,是太陽中風證的脈象,陽為輕按得浮,陰為重按覺弱,即脈浮緩而弱之意。外邪與衛(wèi)陽相爭,衛(wèi)陽浮盛于外,故發(fā)熱、脈??;營陰弱不能內(nèi)守,故汗出、脈浮緩而弱?!皢輪輴汉?,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強調(diào)太陽中風表虛證的惡寒、惡風、發(fā)熱癥狀相比較于太陽傷寒表實證要輕。鼻鳴、干嘔是或然證。肺外合皮毛,寒邪客表,肺氣失于通暢,則鼻氣阻塞而鼻塞、流清涕。寒邪束表,正氣抗邪于外,不能顧護于里,胃氣失于和降,故干嘔。
? ? ? 此為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的太陽中風表虛證,治宜桂枝湯解肌祛風、調(diào)和營衛(wèi)。
? ? ? ? ? ? ?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 ?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以助衛(wèi)陽;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以養(yǎng)營陰;生姜味辛,可助桂枝解肌散風寒邪氣;大棗味甘,可佐芍藥和營益陰補虛。諸藥相合,頗有安內(nèi)攘外之功。
? ? ?第13條僅提到太陽病,未細分是太陽傷寒證還是太陽中風證,可能是仲景讓我們進一步擴大桂枝湯的應用范圍,不必拘泥于中風、傷寒之名,也不論是西醫(yī)診斷為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而是以證為主,有是證用是藥。因此,桂枝湯證就是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
桂枝湯的服法也是非常的講究,第一點要濃煎并且分三次服用,第二服藥后要讓患者喝熱稀粥,并且加衣服棉被,讓全身出汗,但又不能過汗,所以就有第三點得汗病解就停止服藥,第四點如果服藥后無汗出,可一劑藥分多次服用,仍不出可再熬一到兩劑服用。最后就是要忌口,不能吃生冷刺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 ? ?桂枝湯并非補劑,桂枝湯證是太陽病,是表證,是陽證。麻黃湯證是表證無汗,所以要發(fā)汗,而桂枝湯證是汗出不徹,所以要解肌。解肌、發(fā)汗都是發(fā)汗的方法,只是手段不同。服桂枝湯后汗出能止,是因為熱退邪卻,疾病痊愈的緣故,并非芍藥收斂止汗。
? ? ☆桂枝湯適用于太陽中風表虛證,風寒外襲,郁于肌表,營衛(wèi)不和所致的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汗出惡風、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浮而緩弱。亦可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雜癥。
?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按:本條論述太陽中風兼項背強的治法。
? ? 在太陽中風表虛證基礎上,由于風寒邪氣侵襲太陽經(jīng)循行所過的項背,致經(jīng)氣不利,津液不升,經(jīng)脈失養(yǎng),出現(xiàn)項背部的拘急不舒,治宜桂枝湯解肌祛風,加葛根疏利經(jīng)氣。
? ? ? ? ? ? ??葛根四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 15.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按:本條論述太陽病誤下后,辨桂枝湯可與不可與。
? ? 太陽病應從表解,若誤用下法后,只要表證仍在,還應當從汗而解。本條是誤下后,病人自覺胸中有氣上沖而用桂枝湯。氣上沖,提示雖經(jīng)誤下而正氣未傷,正氣仍能與邪抗爭,有祛邪外出的趨勢;同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表現(xiàn)仍在,提示病邪仍在表,當用桂枝湯解肌發(fā)表,且桂枝還有降氣沖的作用。
? ? 若太陽病誤下后,正氣已傷,?無力與邪抗爭,病邪乘虛內(nèi)陷,脈證發(fā)生了變化,則不可再用解肌發(fā)表的桂枝湯,應當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
? ?16.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按:本條論述太陽病的禁忌證及壞病的救治方針。
? ? ? 病在太陽當以汗法為正治,一般汗后表解則脈靜身涼,若仍表證不解,頭痛、發(fā)熱、惡風、汗出、脈浮等表現(xiàn)仍在,當繼續(xù)與桂枝湯解肌發(fā)表,有是證用是方。
? ? ? 今汗后表證不解,醫(yī)者胸無定見,亂投吐、下、溫針,違反太陽病的治療規(guī)律,不但表證不解,反而正氣受損,導致外邪內(nèi)陷入里而成壞病。此時病已不在表,不可再用桂枝湯治療,這是桂枝湯的一種禁忌證。?
? ? ?另一種桂枝湯的禁忌證是太陽傷寒表實證,因寒邪束表,脈緊無汗,發(fā)熱不退的表實證,誤用桂枝湯,病重藥輕,又有留邪之弊,恐生變證。
? ? ?因此,仲景告誡我們當觀其脈證,隨證治之,避免誤治。
?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按:本條論述酒客濕熱盛禁用桂枝湯。
? ? ? 酒客,指嗜酒之人,素體多有濕熱內(nèi)蘊。若酒客之人患太陽中風證,雖外有表證,但里有濕熱,若徑用桂枝湯等辛甘溫之劑,甘助濕、辛溫助熱,服之易導致濕熱壅滯,胃氣失于和降而嘔吐。
? ? ?仲景是告誡我們,里熱或里濕熱之人不可運用桂枝湯。若是素體濕熱之人患太陽病,需要解表可選用辛涼透解兼化濕之劑,如三仁湯。
? ?18.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
按:本條論述喘家患太陽中風的防治。
? “佳”不同于“主之”,強調(diào)在運用原方基礎上,針對兼癥加用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 ? 平素咳喘之人,感受風寒邪氣(太陽中風表虛證),外邪有引動宿疾的可能,此時當防患于未然,在桂枝湯解肌發(fā)表基礎上,加用厚樸、杏仁降氣平喘,控制宿疾。
? ? 這反映了仲景辨證之細致和治未病的精神。
?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按:本條論述陽熱盛禁用桂枝湯。
? ? ? 陽熱內(nèi)盛或平素濕熱重者,不能用桂枝湯,因其為辛甘溫之劑,甘助濕、辛溫助熱,服之易導致濕熱壅滯,胃氣失于和降而嘔吐。陽熱內(nèi)盛,迫血妄行,損傷陽絡,則可出現(xiàn)吐衄?!氨亍弊謶敾羁?,藥后是否會吐膿血,取決于患者肺胃是否用癰膿,如無癰膿則一般不會吐膿血。
? ? ?陽熱內(nèi)盛或濕熱內(nèi)盛之人,感受風寒邪氣,可用辛涼透解兼化濕之劑。
? ? ?以上,仲景為我們羅列出了幾點應用桂枝湯的禁忌。①表證誤下后,邪氣內(nèi)陷生變證,不能用桂枝湯(第15、16條)。②太陽傷寒表實證,不可用桂枝湯(第16條);③素體里熱、里濕熱盛,不可用桂枝湯(第17、19條)。
? 20.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按:本條論述發(fā)汗太過導致表陽虛的證治。
? ? ?太陽病應以汗解,但發(fā)汗不宜太過,若用辛溫發(fā)汗太過,致汗出不止、惡風,此為表陽虛,腠理不固,同時兼有表邪未盡。汗出過多,津液耗傷,不能下輸膀胱,則小便難。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故本條是陽氣外泄,津液內(nèi)耗,陰陽兩傷之證。
? ? ?表邪不解兼陰陽兩傷,解表用桂枝湯,因陽虛不能攝陰故汗出明顯,有形之津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加附子溫陽固表攝陰,合為桂枝加附子湯。
? ? ? ? ? ? ?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 ??
☆衛(wèi)陽不足、表陽不固,或少陰病癥見身體疼痛、汗出多、惡風寒、肢冷、口淡不渴、乏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臨床應用:①風寒痹痛:疼痛甚+羌活、獨活、延胡索。若疼痛偏于下肢關節(jié)+懷牛膝。若腰痛甚+狗脊、杜仲。若日久兼瘀者+桃仁、丹參。若日久氣虛者+黨參、黃芪。②汗證+煅龍牡、黨參、黃芪、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