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歷史的時候發(fā)現語文閱讀能力問題——養(yǎng)娃記0182

點擊上方“中年惡爸”,關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孩子期中的時候,小四門沒考好,當時也沒在意。
和孩子商量以后,還是覺得要沖刺一下。
昨天踏踏實實復習了一天。
01 歷史給我的誤解?真的很簡單嗎?
復習歷史之前,想得比較簡單一點,背背弄弄應該差不多。
而且是開卷考試的,總不會太差吧。
小時候專門給孩子看過一些歷史的書,聽過一些歷史的音頻。
可能是太通俗了,比較適合小學低段聽。
因為是理科,所以對歷史的印象其實沒有那么深了。
但是印象中歷史是很簡單的。
期中考之前陪著孩子過了一遍書,真的只是過了一遍。
把標題圈圈劃劃,我想應該差不多了。
結果是慘不忍睹,孩子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哪里。

02 認真復習了一遍,看起來可以了?
假期打算是把歷史整體過一遍的。
結果花了3天才過完一半。原因在哪里呢?
就在于,細節(jié)的知識點展開以后,我原先是不太清楚的。
而考試當然是很樂意考這些內容的。
另外一個是歷史事件的影響,意義,這部分內容書上有,估計上課的時候沒太跟得上,就放空自己當節(jié)目看了。

03 和語文是什么關系呢?還是有的
勉強算點關系的話,畢竟都是中文字吧。
這次復習的體會有2個方面。
知識的運用
題目中的信息和書上內容的關聯,孩子做得不夠。
一張圖,表達的歷史意義,孩子不太能關聯上。
這里可以算是對題目的理解。
然后是知識的運用。比單純的理解會稍微難一些。
看過一些教輔,個人的建議是不要太依賴于某個詞來猜。
有些教輔會告訴我們,出現某個詞,就表示什么。這個是完全背離本義了。
這個除了多做題好像沒有特別好的方案。
知識的歸納總結
這部分內容一直是有教輔的。
但是這次復習下來感覺最好是先不要使用教輔。
孩子如果自己能總結出脈絡,是最好的,也是在訓練概括能力。
這點來說,和閱讀理解是一脈相承的。
自己整理導圖和教輔對比是個方案。
閱讀能力
這次復習發(fā)現的點,還有就是閱讀能力了。
“能力”這2個字容易被誤解。
說簡單一點,就是題目字數多,孩子就犯怵。
這個目前想到的應對方案只能是多讀難度大的材料了,類似古文。

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中學階段,叛逆的萌芽已經越發(fā)明顯,許多看起來無法接受的缺點,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緒管理不善,丟三落四,凡此種種,一應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給打壞了。不管如何,還是希望嘗試著記錄這段經歷,聊以慰藉,撫慰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