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亂語] 關于近期出現(xiàn)的Ai筆記的一點思考
提要:
ai筆記的確對于高信息量的長視頻做到了比較好的文字信息內容總結,但其作用仍然有限,最好的學習方式仍然是仔細閱讀視頻內容并結合自身進行思考.
key word:
基于個人知識的學習方法,內容興奮點,內容重點判斷,會議紀要,工具
ai生成的視頻內容總結更像是會議紀要,記錄了視頻的大致內容,但是有價值的視頻應當在如下兩個方面具有良好表現(xiàn):
1,在普適性方面,整體內容應言之有物,結構清晰有邏輯,信息詳實準確.
2,在內容上,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尤其是對于其特定的受眾,能夠對受眾產生實際影響
目前來說,ai筆記在第一個方面上能夠有一定成果.但根據之前的觀察,ai生成的筆記往往是類似于會議紀要性質的文章.在若干個時間點總結了幾條信息,但是信息的前后關聯(lián)度以及內容重要性并不能達到較好的保證.小范圍文本進行全文總結的范式有很多,如豆瓣讀書的書評.但是,豆瓣書評往往是讀者通讀全書并進行了結構化梳理的成果,它包含了讀者的腦力勞動,這與依托于語言模型以及簡單邏輯的ai總結并不能相提并論.
好的總結應當提綱挈領,抓住文章的重點,核心觀點以及論據.而目前的ai總結往往因文本處理以及思考能力的限制,只能似懂非懂地羅列視頻中的幾條信息,但實際的有效信息的比例不能盡如人意.
其次,好的內容應當能夠具有面向特定受眾的針對性.除開提供即時消費的娛樂性內容,好的知識性內容
應當能夠對其受眾產生一定的實際影響,而非是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知識"獲得感".
有一個知識如果能夠具備如下兩種特質中的至少一種,觀眾就能夠從其中獲益.
1,觀點足夠新穎奇特,并且這種觀點的形成邏輯以及證據都是符合邏輯與現(xiàn)實規(guī)律的.
2,對特定受眾有足夠的影響,如給不知道的人開闊眼界,一知半解的人指點迷津,困惑不已的人豁然開朗.
這些特定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而這些內容才需要讀者去仔細閱讀,思考,而非觀看總結就能明白的.打個比方,美味佳肴是靠讀者親自品嘗才能確證的,而非千百條美食點評與曬圖.
我在擔心另一種糟糕的情況出現(xiàn):
從技術應用的角度看,ai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一定會讓ai筆記類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總結能力越來越強,使用ai筆記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是不可逆的趨勢.但是技術的濫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學習者的錯誤學習認知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人是有惰性的,可能會出現(xiàn)一部分人把"遇到視頻-召喚ai筆記-閱讀筆記"等同于學習,這比收藏有用視頻吃灰更加嚴重.后者至少能夠在用戶打開收藏夾的時候重見光明,而前者往往讓讀者產生"已學習"的幻覺,這是一種自我欺騙!
在此處,我并不否認ai筆記的實用性以及革命性.他的確是一個好用的工具,到目前,圖像內容識別,播放段落標記技術的加入讓ai筆記能夠更廣泛的獲取分析視頻內容,方便用戶跳轉視頻片段,這都讓它變得更強大,更具實用性.但是歸根結底,他還是一個工具,是輔助用戶在學習視頻過程中進行參考內容的生產,但是濫用這項技術甚至指望它去代替自己學習,是對于自身總結能力的戕害,這無疑是與工具開發(fā)者的意愿背道而馳了.
從個人角度出發(fā),我認為此類工具的應用場景應當是在用戶獨立完成完整學習后,使用此類工具對長篇累牘的內容進行大致的內容提要,提煉出文本的大致結構與內容分布,輔助用戶鞏固學習成果.
總的來說,基于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類似于ai筆記的相關技術應用的確提高了人類的內容創(chuàng)作,知識學習,我們應當對這些革命性的技術應用保持歡迎的態(tài)度,并積極發(fā)揮其實用性.但是,唯技術論以及技術依賴,卻不是我們應當看到的.
人類文明建立基礎之一,是對于工具的合理運用,我們是能夠像工程師一樣,運用技術推動人類進步,探索宇宙與生命奧秘,還是像機器人總動員中的城市居民一樣,因為過度依賴科技服務導致肥胖的軀體,懶惰的生活習慣以及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這全由我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