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紅色文化:巾幗英雄參加膠東武裝起義

海陽小紀區(qū)訓練青婦小隊埋地雷
膠東婦女參加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早有先哲,自“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了我們的國土后,膠東婦女同各界同胞一起,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去。膠東歷次著名的抗日武裝起義,都有女同志參加,她們在組織、發(fā)動起義的過程中,都做了很多工作,成為膠東婦女參戰(zhàn)史上的一代楷模。

一、“一一·四”暴動中的女同志
“一一·四”暴動,是抗戰(zhàn)初期,中共膠東特委領導農(nóng)民舉行的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武裝暴動。這次暴動,是根據(jù)中共山東省委的指示布置的。
在這次暴動的組織者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女同志,她化名叫程均英(原名廖志文,現(xiàn)名李英嵐)原籍廣東省,出生在馬來西亞。一九三○年回上海在暨南大學附屬中學讀書,后來參加了讀書會、飛行集會等黨的外圍組織。
“九·一八”事變后加入共青團,一九三五年春因身份暴露組織上派她到膠東農(nóng)村工作,她欣然從命,隨后便和地下黨員程倫同志(原名程祥云)一起從上海到膠東,二人以兄妹相稱住在文登縣下徐村我地下黨員、膠東青救會長林江同志家中,對外聲稱是林江在煙臺工作的大哥的同學。不久程倫被派往石島(屬榮成縣)以開藥房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程均英留在下徐村以教小學為掩護,在知識分子中開展工作,為正在準備的“一一·四”暴動培養(yǎng)骨干。一九三五年八月,程均英又被組織派往石島,與程倫以假夫妻的名義,以開中藥房為掩護建立地下聯(lián)絡站(主要是培訓干部)。
程倫略通醫(yī)學,白天給人看病,程均英抓藥,晚上給地下黨員講課,程均英幫他查找資料,抄寫稿子,在程倫的幫助下,程均英進步很快,一九三五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共同的革命志向和互相了解的日益成熟,使她與程倫同志間的感情更進了一步。她傾慕程倫的才學和膽識,程倫欽佩這個二十一歲的女青年的工作熱情和潑辣的性格,但是因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都不允許,二人商定,將個人的事情先拖下來,等暴動成功后再結婚。
一九三五年十月,她與程倫完成了工作任務雙雙離開石島,分頭著手“一一·四”暴動的籌備工作。程倫任暴動的副總指揮,到煙臺、文登等地,程均英到了文登溝于家村膠東特委委員張修已同志家中,編寫油印暴動的宣傳品,并與張修英(張修已的姐姐)、張秀華(原名林秀珍)、戴和坤等幾個女同志做起義的紅旗。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太陽剛剛爬上東山,中共膠東特委領導、醞釀已久的武裝暴動開始了。
暴動分東西兩路行動,東路是文登、榮成、威海三縣市,進攻的重點是石島;西路是海陽、萊陽、牟平三縣,進攻的重點是夏村(今屬乳山)。兩路起義隊伍都有女同志參加。程均英與王淑珍等十幾名女同志在西路。東路暴動遭到了敵人的血腥鎮(zhèn)壓,總指揮張連珠同志不幸被捕犧牲;西路暴動隊伍在牟平縣王格莊鄉(xiāng)松焦村遭到了國民黨展書堂部的猛烈射擊,不少同志犧牲,程倫、程均英等三百多人陸續(xù)被捕入獄。十八日夏村趕集,程倫等二十多位同志慘遭國民黨殺害。
程均英被捕后,為了不暴露身份,改名叫張均英。任敵人怎么逼問,她什么也不說,只說是過路的,以她的機智和勇敢騙過了敵人。其他女同志都編造了理由,被人保釋出獄了,程均英同志因是南方口音,沒人保釋,被敵人押到了牟平城監(jiān)獄。
程均英為了蒙蔽敵人爭取出獄,便托女友王淑珍(海陽人)給林江同志捎了一封家信,說自己是從煙臺到文登經(jīng)過牟平時遇上了農(nóng)民暴動,一起被抓了。憑這個理由,只要有人保,就能出獄。正在煙臺讀書的林江同志見信后立即趕到了牟平,冒著很大的風險,假稱是程均英的表弟,費盡周折,才將程均英保釋出來,并在煙臺找了個地方讓她暫時住下。
程均英準備到文登去找黨組織,林江認為不妥,因當時敵人正在清鄉(xiāng)大搜捕,形勢很惡劣,程均英又是外地口音,行動很不方便。為了防止特務跟蹤和再次被捕,第二天早上,程均英在林江同志的安排下,離開膠東,乘船輾轉回了上海,在那里開始了新的工作。
程均英同志在膠東工作的時間雖然較短,但為膠東婦女參加武裝起義做出了榜樣,帶了個好頭,她和張修英、王淑珍等十幾位女同志成為參加武裝起義的一代先鋒。“一一·四”暴動雖遭失敗,但這次暴動震撼了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喚醒了民眾,保存和鍛煉了一支骨干隊伍,成為后來天福山起義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二、天福山起義隊伍里的女兵
天福山起義,是我黨領導的一次威震膠東的抗日武裝起義。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發(fā)動了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國難當頭,民不聊生,在這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中國人民的愿望,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戰(zhàn),打擊日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初,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同志來到文登溝于家村召開了特委委員會議,傳達了省委關于分區(qū)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指示精神,會議決定,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
天福山位于文登、榮成、威海邊區(qū),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周圍群眾基礎較好,加上時近年節(jié),可以乘敵不備,舉旗起義。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凌晨,膠東特委的同志披著晨霧登上了天福山,天亮時分,起義的隊伍集合在小廣場上,在悲壯的國際歌聲中,理琪同志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成立時,一面繡著鐮刀斧頭和銀色大字的紅旗在天福山上空迎風豎起。
這面旗,是張修已同志專程跑了幾十里的山路買回紅布,由其姐姐張修英組織婦女連夜趕繡的(現(xiàn)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人們望著迎風招展的紅旗,舉起了刀槍振臂高呼:“團結起來,武裝抗日!”這震山撼谷的聲音,在天福山上空經(jīng)久不息!
在天福山起義的隊伍中,在百余名威風凜凜的戰(zhàn)士行列里,有三位引人注意的女同志:李紫輝、曲韶華、黃在。這幾位女同志都是知識分子出身,抗戰(zhàn)暴發(fā)后,她們不愿坐觀祖國之危亡,不堪忍受山河破碎之辱、同胞姐妹受欺凌之苦,沖破封建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毅然走上了抗戰(zhàn)前線。
李紫輝同志是膠東特委唯一的女委員,是膠東婦女運動較早的領導人之一。她原籍遼寧省法庫縣,父親早年去世,幼時隨母親流亡到煙臺。她曾在煙臺八中上學,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三七年二月,被選為膠東特委委員?!捌摺て摺笔伦兒?,黨發(fā)出了“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黨員、“民先”隊員紛紛深入農(nóng)村,發(fā)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隊。
當時她剛生了孩子,形勢動蕩不安,孩子又要吃奶,這給她的工作帶來了不便,為了不影響工作,她毅然地把兒子送給了住在煙臺的母親撫養(yǎng),只身來到了文登溝于家一帶,和曲韶華、黃在等女同志一起發(fā)動群眾,辦識字班,教婦女學習新文字,教唱革命歌曲,向婦女群眾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動員她們走出家門,起來抗日。
曲韶華同志是文登縣車門夼村人,一九三三年五月在文登鄉(xiāng)師讀書時入黨,畢業(yè)后到威海溫泉小學教學,后來黃在同志(原名吳秀琴,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入黨)也來溫泉教學。二人商定辭去教學工作,去參加革命隊伍。她們與黨組織取得了聯(lián)系后,便給學校留下一封辭職信,帶著簡單的行裝,到了文登縣溝于家村張修已同志家中,準備參加天福山起義。
李紫輝、曲韶華、黃在三位女同志在起義隊伍里表現(xiàn)的非常勇敢,她們不怕犧牲一心抗戰(zhàn)的精神受到了男同志的稱頌,也為膠東婦女樹立了榜樣。
聞名的天福山起義,猶如巨聲霹雷,揭開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的序幕。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起義的隊伍在日益壯大,一批批愛國青年踴躍參軍,不少追求進步的女青年沖破了家庭的阻撓和社會的壓力投奔了抗日隊伍,像有名的王氏十二姐妹及李雨之、劉光耀、蔣守全、李桂枝、王竹琪、方菊珍等諸多女同志都是這個時期參加革命隊伍的,她們分別被安排在所在地區(qū)的各個起義隊伍里,與男同志一樣,站崗放哨,發(fā)動群眾,行軍作戰(zhàn),并分別參加了攻打牟平、蓬萊、黃縣、掖縣縣城的戰(zhàn)斗,為抗擊日寇做出了很大貢獻。

三軍二路中的女戰(zhàn)士劉光耀,當時只有十九歲,三軍拉起隊伍后,她就動了心,一心要尋找機會投奔抗日隊伍。一九三八年二月的一天,天不亮,她就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告訴二老“忠孝不能雙全”,自己要去打日本,等抗戰(zhàn)勝利后再回家,然后步行幾十里山路趕到棲霞鄉(xiāng)夼,找到了抗日隊伍,在部隊里與孫雪然同志到群眾中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的道理。部隊要攻打蓬萊城時,組織上讓她與李雨之同志到城里偵察敵情。
李雨之騎自行車進了城,劉光耀穿著紅綢衣服,騎著小毛驢,與閻得厚同志扮成小倆口回娘家,不慌不忙地從北城門走到南城門,摸準了敵情,及時報告了隊伍。部隊掌握了敵情后,順利占領了蓬萊城。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三日,三軍第一大隊在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和林一山、宋澄同志的帶領下,攻克了牟平城,活捉了偽縣長等大小漢奸頭目。黃在、夏來、李錦輝三位女同志參加了這次戰(zhàn)斗,她們勇敢地登上了城墻,撕下了敵旗。
群眾都說八路軍里出了女兵女將,個個能飛檐走壁。戰(zhàn)斗勝利結束后,正當部隊大部分轉移,司令部的二十余人暫留雷神廟研究行動計劃時,煙臺趕來的鬼子包圍了雷神廟。激戰(zhàn)中,理琪同志不幸犧牲,林一山同志負傷,直到黃昏,同志們才突圍出來。
戰(zhàn)斗中,黃在、夏來、李錦輝三位女同志表現(xiàn)得非常勇敢,她們臨危不懼,英勇反擊,冒著密集的槍彈背著傷員突圍,她們越過打塌了的院墻,跳到廟外,十七歲的夏來背著林一山,黃在同志組織了擔架隊,她們抬著四、五個傷員,跑步向后方轉移,一天跑了五十多里路。敵機在上空盤旋時,擔架隊員都分散隱蔽,飛機掠過后,再繼續(xù)趕路,終于將傷員護送到安全地帶。
三軍各路起義隊伍里的女同志,在不同的艱苦環(huán)境中,出生入死,忘我奮戰(zhàn),出色地完成了宣傳、民運、醫(yī)務等各種工作任務,成為對敵斗爭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她們用實際行動,為膠東婦女樹立了英勇參戰(zhàn)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