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逐刻,帝哥和寶島的球員聊了聊 | 逐刻視界觀
“崔永熙是我的學弟,他的進步實在是太大了!”
“我和廖三寧是同學,當時和他打單挑的話,我們有來有往!”
屏幕前的江啟安,如數家珍般向我們回憶起在東莞的往事。
他的表情里,有高興,也透露著一絲的羨慕...
崔永熙和廖三寧,是當今CBA的當紅炸子雞。尤其前者,已經在喬爾杰維奇執(zhí)掌的中國男籃國家隊擔任首發(fā)了,前途不可限量。
而當年和他們一起訓練的江啟安,在寶島的校園里,依然懷揣著一顆職業(yè)夢。

小江是野球帝的粉絲,特別喜歡一帆。
但帝哥和他交流的原因,不只是野球帝。
體育交流一直是兩岸青年交流中的重要渠道。
寶島籃球,不是只有啦啦隊,如今不是只有霍華德、林書豪,他們的氛圍、尤其是校園的籃球文化,一直都非常打動我。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們通過視頻的方式聊了聊天,關于籃球,關于生活,關于普通人的籃球夢想...

“花了4年時間,我終于圓夢了!”
小江的爸爸是臺商,而他是在東莞出生的臺灣人,從小是在東莞籃球氛圍的熏陶下長大,接受教育。
初中時期,他在東莞籃球學校就讀,現(xiàn)在和很多同學還保持著聯(lián)系。
如我們所知道的,東莞籃校培養(yǎng)出了一批CBA球員,杰出的代表就是崔永熙和廖三寧。
江啟安在東莞籃球學校讀了兩年,但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政策的因素無法參加一些大型比賽。
因此,在16歲那年他選擇回到臺灣,繼續(xù)追尋籃球夢想,從HBL開始打起。
HBL,臺灣高中籃球聯(lián)賽,這項賽事創(chuàng)立于1988年,參賽的球隊數量已經從最初的129支增加至近300支。
從這里走出了很多大家熟悉的CBA球員,比如楊敬敏、李學林、張宗憲、陳盈駿...
之前我有看過HBL聯(lián)賽的紀錄片,被校園籃球的青春熱血所感染,球員們?yōu)檫M入小巨蛋那一張門票努力,這才是真正的校園籃球夢想。
小巨蛋體育館,舉辦過NBA季前賽,也是周杰倫等眾多歌星開演唱會的地方,場館可容納1萬4千人。
高中比賽放在這里舉辦,座無虛席、氛圍感拉滿,像是為籃球開的一場頂級演唱會,主角就是愛上籃球的那些青蔥少年。
而江啟安,就是臺灣成千上萬為籃球夢想拼搏的熱血少年之一。
從東莞回到臺灣,他來到臺灣青年高中就讀,從高一開始讀起,一直到高三,才真正站在臺灣頂級高中聯(lián)賽的舞臺之上。
還沒有打上HBL的時候,他就在場邊記筆記,通過這種方式去汲取養(yǎng)分,并且在訓練中持續(xù)玩命。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
小江感慨道:“算上在東莞的2年,我花了4年時間努力,才讓夢想成真,打HBL,依然記得,我第一次打比賽時的興奮感?!?/p>
“臺灣青年高中艾弗森”
去年HBL決賽,光復高中與南山高中上演經典對決,比賽結束前1.9秒,隊史首次打進HBL冠軍戰(zhàn)的光復高中完成中距離絕殺,成功奪冠。
提到臺灣知名的高中籃球隊,相信兄弟們會想到這幾支:曾經擊敗清華附中的能仁家商,其小快靈的球風也廣受好評。
另外,松山高中,這所學校因為其長期高水平的防守表現(xiàn)被譽為“綠色神盾”,大家熟悉的高國豪,就從這里畢業(yè)。
而小江在臺灣青年高中時期,他的最好成績是第8名,球隊戰(zhàn)績并沒有太耀眼,但還是不乏經典之戰(zhàn)。
HBL的賽制是這樣,采用分組循環(huán),上一年的8強直接進入16強,其余的32支球隊進8,組成16強,然后16強分4組,進12,12強分兩組,進8強,8進4...
江啟安在高三那年,球隊在12進8的比賽中,遇到了強大的松山高中。
賽前,不管是球迷還是對面的球員,都認為是手拿把攥。但是,最終青年高中實現(xiàn)了以下克上,小江在對方的替補席前,命中了關鍵球!
至于“臺灣青年高中艾弗森”這個稱號是怎么來的,小江回憶道,HBL打16強復賽的時候,他們教練有一個戰(zhàn)術就是清空一側,給他制造單打的機會。
而他作為身高1米7,體重63公斤的小個子球員,一直視艾弗森為偶像,喜歡學習AI的大幅度的變向過人...

“兩岸的籃球,還是蠻不一樣的!”
臺灣省籃球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美國的選秀制度類似,他們都是走校園籃球的路線。
而小江在東莞長大,后來回到了寶島逐夢,他的經歷很特殊,也更能看清楚兩岸籃球在文化上、在訓練培養(yǎng)模式上、在打法上的差異。
江啟安說得最多的一個點是,臺灣籃球對于團隊的強調。在那里,教練更重視的是怎么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打團隊籃球,樹立正確的意識。
所以,他們的團隊意識更高,節(jié)奏更快,閱讀比賽的能力更強。
反觀大陸,球員身體素質相對更好,訓練更多講究個人技術層面。
如果關注過比賽的兄弟對此會認同的,臺灣籃球首先是身高不足,所以技術動作會練的比較扎實一點,主打傳切配合,個人的意識少一些,團隊的意識多一點。
用小江的話來說:“適合自己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很多時候也沒辦法,我們也想有大中鋒,但身體天賦決定了我們只能打小快靈?!?/p>
所以對他來說,從東莞到寶島,這中間也需要經歷適應的過程,畢竟球風很不一樣。

“籃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小江大三。
當我問到他未來的打算時,他說,還是想往職業(yè)沖一沖,但是當下的任務還是爭取打好UBA(臺灣的大?;@球聯(lián)賽),希望能在隊伍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從交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清醒的球員,不管是球場上自己的優(yōu)缺點,還是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
“速度和靈活性是我的優(yōu)勢,但我需要讓自己更強壯,投射的速度和準度都需要提升?!?/p>
“籃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籃球不能打一輩子,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除了打籃球,他的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如果沖擊職業(yè)失敗,他還可以有很多選擇,去延續(xù)這份熱愛...
而目前臺灣3大籃球聯(lián)賽的火熱發(fā)展,不管是P. LEAGUE+、T1還是半職業(yè)的SBL,給了江啟安這樣的年輕人機會和平臺。

“我很期待,和師傅們干一場!”
小江最早從公眾號開始關注野球帝,也喜歡帝哥的籃球教學內容。而在師傅里,他最喜歡的是同樣是小個子的陳一帆。
他的抖音里的第一個收藏,就是小剛豆的“球場華爾茲”,也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見面,向一帆請教運球...
啟安雖然懷揣著職業(yè)夢,但他一直都喜歡街頭籃球的文化,喜歡模仿街頭動作。
作為野球帝粉絲,他也一直在關注逐刻之旅,并且被師傅們的態(tài)度、團隊精神打動。他說:“從不熟悉5V5,到變成更好的團隊,這需要一個過程?!?/p>
“也歡迎師傅們把逐刻帶到臺灣,和我們學校來干一場!”
一直以來,兩岸的籃球交流,更多還是在各種大賽當中,有時候大學生之間會有一些比賽,但民間的比賽幾乎是空白。
大環(huán)境下,開放與交流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題。
帝哥其實一直也很期待,在未來有一個機會,把逐刻帶到寶島,感受不同籃球風格之間的碰撞,開辟了全新的道路與橋梁。
相信我們彼此,都需要這樣的交流和學習的經歷。

最后,是我和小江的兩段對話:
我:“如果師傅們和你們學校(國立體育大學)打一場,幾幾開?”
小江:“沒打之前,都是五五開,師傅們的個人能力更好,但我們的團隊感更強,所以比賽會很焦灼。”
我:“如果我們去寶島打比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小江:“臺灣的籃球教育是偏收斂的,場上沒有那么多粗口話,只想著把球打好,如果是罵人的話,教練可能馬上就會讓比賽停止,就不打了?!?/p>
我:“尊重對手一直是野球帝的團隊原則,請你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