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822)宿州涉故臺
文游天下(822) 宿州涉故臺 文/石巖磊 ??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本紀(jì)、世家和列傳的形式記述歷史人物,它們分別指帝王、諸侯王及臣子,可他將秦朝寒門出身的陳勝歸于了世家,這是為何呢? ??陳勝,字涉,因家貧為地主耕地。他曾對一起干活的伙伴說:“茍富貴,無相忘?!币馑际?,如果有一天我發(fā)達了,不會忘記大家。這話遭到人們的嗤笑:就你個打工的,還能大富大貴?陳涉感慨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果然非同凡響。 ???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其他900多人被征召去北京一帶戍邊。行至今安徽宿州大澤鄉(xiāng)時,趕上百年不遇的大雨,橋斷路絕,一片汪洋,無法按期抵達目的地。按照當(dāng)時的律法,全部人員都要問斬,陳勝便與同行的吳廣商量:秦二世暴虐無道,天下苦秦久矣,現(xiàn)在我們難逃一死,不如反了吧。二人一拍即合。 ??為了能讓眾人共同起事,他們便在廚師購買的魚里,塞進寫著“陳勝王”的布條。人們在殺魚時發(fā)現(xiàn)了字條,都十分驚詫,認(rèn)為此應(yīng)為神靈的暗示。這天晚上,吳廣又到駐地附近的祠廟里假扮成狐貍,不時發(fā)出“大楚興, 陳勝王”的叫聲,所有人更加堅信陳勝是上天派來的大救星。 ??陳勝和吳廣殺死了押解他們的兩名官兵,然后陳勝對眾人說:“因為耽誤了行程,我們多半會被處死,即使僥幸活下來,十有八九也要死在邊疆,與其如此,為什么不干一番大事業(yè)呢?何況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人一呼百應(yīng),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掀起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起義軍筑起祭壇,對天發(fā)誓效忠陳勝。他們很快便攻占了五座縣城,人員迅速擴充至萬人。根據(jù)鄉(xiāng)紳們的建議,陳勝建立起“張楚”政權(quán),自立為王,從而打響了反秦的第一槍,為日后以漢代秦奠定了基礎(chǔ),可謂功勛卓著彪炳史冊。所以,陳勝躋身《史記》中的“世家”理所應(yīng)當(dāng),可他的下場卻令人無比惋惜。 ??秦二世對陳勝吳廣起義如芒在背,隨即派四十萬大軍前去進剿,義軍連連受挫,半年后陳勝即被車夫所害,“張楚”也隨之灰飛煙滅。后人總結(jié)了這次起義失敗的諸多緣由,有兩點或為主因。一是陳勝遺忘初衷。曾有發(fā)小投靠陳勝,由于知根知底,其便隨口講了一些陳勝的過往糗事,被以“妄說”之名處死,“茍富貴,無相忘”的誓言已被拋到九霄云外,從而寒了眾鄉(xiāng)親的心。二是陳勝重用“奴臣”。他們對主子言聽計從,卻對其他大臣耀武揚威,時常打小報告陷害忠良,大家人人自危,豈能一心一意干革命? ??一場暴雨沖出了翻天覆地的造反,而一次心變澆滅了起義的熊熊烈火,陳勝迷失了共同致富的誓詞,而位高權(quán)重又閉塞了言路,其即在飄飄然中從鴻鵠跌落回燕雀,遠(yuǎn)大的理想遂化作洪峰過后的一片狼藉,正如荒涼蕪雜的“涉故臺”。 ???涉故臺為陳勝吳廣起義軍在大澤鄉(xiāng)祭天之處,上面存有“龍眼井”,據(jù)說是當(dāng)時挖的水井,還有一棵盤根錯節(jié)的“柘龍樹”,相傳為陳勝所植。臺前矗立著陳勝吳廣的塑像,旁邊還建有“鴻鵠苑”。由于地處偏僻,道路泥濘,鮮有游客至此,愈加顯得蕭瑟荒蕪。隱匿于荒草之中的幾通石碑,似是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講述著兩千多年前的故事,并發(fā)出聲聲哀嘆:鴻鵠志,亡暴秦;陳勝王,枉初心。 ???20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