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預防自殺:供媒體工作者參考
前 言
自殺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但預防自殺絕非易事。目前的研究表明,預防自殺雖然可行,但通常需要采取一系列完整的措施,包括盡最大可能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最好的成長條件,及時準確地評估及有效地治療精神障礙,以及對生活環(huán)境中危險因素的控制等。恰當?shù)男畔鞑ズ吞岣吖娬J識是有效開展自殺預防工作的必要因素。在推行上述自殺預防措施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文化、年齡和性別等相關的因素。
1999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起了預防自殺的倡議。這本第二次修訂版的手冊是一系列自殺干預專業(yè)資料之一,旨在為從事自殺預防工作有關的社會和專業(yè)團體提供理論指導。修訂的第二版手冊仍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與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IASP)聯(lián)合出版,可供個體和團體使用,包括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教育工作者、社會機構、政府、立法者、媒體工作者、執(zhí)法者、家庭和社區(qū)。
我們特別感謝制作本手冊第一版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的格里菲斯大學 Diego De Leo 教授。我們同樣很感謝印度金奈 SNEHA 的 Lakshmi Vijayakumar 博士在技術性寫作方面的幫助。
我們十分感謝下列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預防自殺網(wǎng)絡參與原文審閱的成員:古巴格拉瑪巴亞莫醫(yī)院的 Sergio Pérez Barrero 博士;新西蘭基督城的基督城醫(yī)學院的 Annette Beautrais 博士;埃及開羅的艾因夏姆斯大學的 Ahmed Okasha博士;南非德班的納塔爾大學德班校區(qū)的 Lourens Schlebusch 博士;法國巴黎自殺者中心(CRES)的Jean-Pierre Soubrier 教授;愛沙尼亞塔林的塔林大學的 Airi Varnik 教授;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家自殺研究和精神疾病預防中心(NASP)的卡羅林斯卡學院的 Danuta Wasserman 教授;中國南京的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的翟書濤博士。
本手冊的第一版修訂是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公眾健康學系的 JanePirkis 副教授帶領的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媒體工作隊完成的。
本手冊的最新更新是由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自殺報道的媒體建議工作隊完成的。我們要特別感謝負責這次更新的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自殺報道的媒體建議工作隊的聯(lián)合主席/副教授 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 博士(奧地利維也納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中心)和 Daniel Reidenberg 博士(美國自殺暴力教育(SAVE))。
我們同樣感謝下列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自殺報道的媒體建議工作隊的成員做出的貢獻: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精神醫(yī)學系的 Karl Andriessen 先生;愛爾蘭科克的科克大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wèi)生系的 EllaArensman 教授;愛爾蘭都柏林 Headline 的 Jane Arigho 女士;牙買加莫納的西印度大學莫納分校社區(qū)衛(wèi)生與精神科系的 Loraine Barnaby 博士;英國赫爾的赫爾大學健康與社會工作學院的 Jo Bell 博士;美國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 Silvia Sara Canetto 教授;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預防自殺研究中心的程綺瑾助理教授;新西蘭基督城的奧塔哥大學惠靈頓醫(yī)學及衛(wèi)生科學學院社會精神病學與人口心理健康研究系的 Sunny Collings 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的格里菲斯大學澳大利亞自殺研究與預防研究所的 Diego De Leo 教授; 德國斯圖加特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診所的Furtbachkrankenhaus 的 Elmar Etzersdorfer 教授;美國紐約的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中心的 Madelyn Gould 教授;印度班加羅爾國立精神衛(wèi)生與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的 Gopalkrishna Gururaj 教授;英國牛津的牛津大學自殺研究中心的 Keith Hawton 教授;瑞士日內(nèi)瓦 STOP Suicide 的 Irina Inostroza女士;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精神病學學院的 Karalina Krysinska 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尼斯的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的 Caroline Lowe 女士;英國伯恩茅斯的伯恩茅斯大學新聞、英語與通信學院的 Anne Luce 博士;英國倫敦密德薩斯大學科技學院的 Lisa Marzano 副教授;加拿大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自殺與安樂死研究和干預中心的 Brian Mishara 教授;法國里爾的里爾地區(qū)醫(yī)院中心的大學醫(yī)學中心的 Charles-Edouard Notredame 博士;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墨爾本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的 JanePirkis 教授;蘇格蘭愛丁堡的愛丁堡大學的 Steve Platt 教授;德國慕尼黑的慕尼黑大學通信科學與傳媒研究系的 Sebastian Scherr 博士;愛沙尼亞塔林的塔林大學管理學院法律與社會學系愛沙尼亞-瑞典心理健康和自殺協(xié)會(ERSI)的 Merike Sisask 教授;澳大利亞亨特心理健康研究所的 Jaelea Skehan 女士;奧地利維也納的維也納危機干預中心的 Gernot Sonneck 教授;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的Steven Stack 教授;奧地利維也納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中心的社會與預防醫(yī)學系自殺研究部的 Benedikt Till助理教授;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斯德哥爾摩大學媒體學系的 Michael Westerlund 博士;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香港大學的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 Paul Yip 教授。
我們同樣感謝下列參與審閱最新版本的專家: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洲區(qū)域辦事處的 AndreaBruni 博士;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國家自殺研究和精神疾病預防中心(NASP)的 Vladimir Carli博士;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洲區(qū)域辦事處的 Jorge Castro 博士、Claudina Cayetano 博士、DévoraKestel 博士和 Carmen Marinez 女士; 美國華盛頓的自殺預防資源中心的 Bridgette Hausman 女士和 JerryReed 博士;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格里菲斯大學澳大利亞自殺研究與預防研究所(AISRAP)的 Kairi Kolves 博士;加拿大渥太華的加拿大精神健康委員會的 Ed Mantler 先生;中國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系自殺研究與干預中心的 Michael Phillips 教授;法國巴黎 CRES 的 Jean-Pierre Soubrier 教授;美國華盛頓的自殺預防行動聯(lián)盟的 Kim Torguson 女士;印度金奈 SNEHA 的志愿衛(wèi)生服務的 Lakshmi Vijayakumar博士;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國家自殺研究和精神疾病預防中心(NASP)的 Danuta Wasserman教授。
我們同樣感謝參與編輯的瑞士的 David Bramley 先生,參與封面設計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 Denis Meissner先生與參與圖形設計與布局的日本的 Yusuke Nakazawa 先生。 非常感謝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IASP)在自殺預防活動方面與 WHO 的合作。 這一資源正在被廣泛傳播,希望它能被按照符合當?shù)厍闆r的方式翻譯,這是其生效的前提。 歡迎提出建議以及提交翻譯和修改本資源的申請。
Alexandra Fleischmann
精神衛(wèi)生與藥物濫用司
世界衛(wèi)生組織
Ella Arensman 主席
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
負責任地報道自殺:快速參考指南
六要
?要提供尋求幫助的準確信息
?要教授公眾有關自殺和自殺預防的相關知識,而不傳播自殺相關的流言
?要報道如何應對生活壓力或者自殺想法,以及如何獲得幫助
?要特別謹慎小心報道名人自殺
?要謹慎采訪自殺者家人或者朋友
?要意識到媒體工作人員自身可能會受到所報道的自殺事件的影響
六不要
?不要將有關自殺的報道放在顯著的位置,也不要過度重復這樣的報道
?不要使用煽情或者將自殺正?;恼Z言,也不要將自殺描述為個體面對問題時一種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不要詳細描述自殺所使用的方法
?不要提供關于自殺地點/位置的詳細信息
?不要使用聳人聽聞的新聞題目
?不要使用照片,現(xiàn)場錄像或社交媒體的鏈接
引 言
自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會帶來深遠的社會、情緒和經(jīng)濟后果。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80 萬人自殺死亡。據(jù)估計,一人自殺至少有 6 人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自殺的危險因素及預防自殺是復雜的,不容易被完全了解。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媒體在增強或削弱預防自殺的效果上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媒體關于自殺的報道可能會減少或者增加模仿性自殺的風險。媒體可以提供關于自殺的有益的教育信息,或者也可能傳播錯誤的相關信息。
一方面,自殺易感的個體在媒體報道自殺后會有模仿自殺行為的風險,特別是在報道的傳播范圍廣泛、影響力巨大、聳人聽聞、明確地描述自殺的方法,肯定自殺行為或重復介紹有關自殺的流言的情況下。當自殺者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或者是名人,那么模仿性自殺的風險尤其大。不恰當?shù)貓蟮雷詺⒁矔l(fā)隨后長時間的模仿性自殺。媒體報道會增加自殺危險的現(xiàn)象被稱為“維特效應”,這是以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人物來命名的,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因失戀而自殺的故事。
另一方面,對自殺負責任的報道可能有助于教授公眾有關自殺及其預防的知識,可能會鼓勵那些有自殺危險的人采取其他的積極應對方式,并且可能引發(fā)社會對自殺及其預防更開放和充滿希望的討論。在逆境中積極尋求幫助的故事可能會加強自殺的保護因素或增強對自殺行為的阻止,進而預防自殺。所有媒體關于自殺的報道全都應該包括有關到哪里可以尋求幫助的信息,最好是提供 24 小時/7 天全時間范圍內(nèi)都可獲得的公認的自殺預防服務的相關信息。媒體有關自殺的負責任的報道所起到的保護作用在科學文獻中被稱為“帕帕蓋娜效應”,這是以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的人物帕帕蓋娜命名的。當他害怕他已經(jīng)失去他的愛人時,他就想要自殺,但是在最后一刻想起來其他的應對方式,后來他選擇了其他的行為。
給予媒體的建議需要適應傳統(tǒng)媒體和數(shù)字媒體的特點和發(fā)展,并且應該盡可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自殺預防的相關知識。數(shù)字媒體的特點是信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播,因此很難監(jiān)測和控制。盡管數(shù)字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存在差異,但是從傳統(tǒng)媒體對自殺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中所獲得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在數(shù)字媒體中開展自殺預防。同樣,從數(shù)字媒體對增加自殺或者預防自殺的潛在作用中吸取到的經(jīng)驗教訓有助于在傳統(tǒng)媒體中開展自殺預防。
這本小冊子簡要概述了目前媒體報道對自殺的影響,并且在認識到有時因為新聞價值而需要報道自殺的情況下,為媒體專業(yè)人員提供有關如何報道自殺的知識。這本小冊子就如何最好地確保報道的準確性、負責性和恰當性方面提出了建議。這對于傳統(tǒng)媒體和數(shù)字媒體報道都是適用的。
這本小冊子承認不同的媒體類型在國家內(nèi)和不同國家之間在自殺報道及其對自殺的描述上存在差異。在如何恰當報道自殺,以及如何獲得自殺案例的信息上存在文化差異。這本小冊子旨在提供有關跨文化媒體報道的一般指導原則,如果可能的話,鼓勵媒體從業(yè)人員與當?shù)氐膹氖伦詺㈩A防工作的團體協(xié)作,一起制定當?shù)孛襟w報道指南。從眾多國際專家參與到這本小冊子的編寫工作中就可以看出,自殺預防專家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在積極行動。他們準備好了,而且他們能夠并且愿意與媒體從業(yè)人員合作,來確保自殺報道是負責任的,是鼓勵傳遞準確的信息的,且是避免給易感人群帶來自殺風險的。在一些國家,有關自殺報道的指南已被納入媒體的行為準則中。
這本小冊子旨在為從事出版、廣播和在線媒體的專業(yè)人員提供幫助。大多數(shù)指導建議都是針對所有媒體形式的,但有些具體針對印刷媒體或數(shù)字媒體。對數(shù)字媒體的建議總結可參閱附件 1。針對網(wǎng)站、電影、電視劇或舞臺劇相關的預防自殺的指導并不在該手冊范圍內(nèi)。如果需要相關信息,可參閱娛樂行業(yè)協(xié)會的網(wǎng)站(http:// www.eiconline.org)。
媒體報道影響自殺行為的科學證據(jù)
媒體報道是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
100 多個研究探索了模仿性自殺(比如,有些自殺行為與媒體對單個或者多個自殺案例的報道直接相關)。對這些研究的系統(tǒng)綜述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媒體對自殺案例的報道會導致隨后更多的自殺行為。這些綜述也認為,模仿性自殺行為在一些情形下更容易出現(xiàn)。特別是,重復報道和影響大/重點探討的自殺案例與模仿性自殺行為的關聯(lián)最強烈。如果報道的自殺者是名人且被讀者或目擊者所尊重的人,那么有關自殺的報道對隨后自殺的影響則更大。特定的人群(如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的人,有自殺未遂史的人或者親友自殺死亡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模仿性自殺行為。當自殺者與讀者或者目擊者的特征在某些方面類似的時候,以及讀者或目擊者認同自殺者時,出現(xiàn)模仿性自殺行為的風險是最大的。此外,所報道的自殺案例的內(nèi)容也對模仿性自殺起著重要作用:確認或者重復宣揚有關自殺的流言或者詳細介紹自殺所采用的特定的方法更 容易導致模仿性自殺。然而,根據(jù)媒體報道指南寫出的有關自殺的報道則可以有效幫助預防自殺,并且不 會進一步誘導更多的自殺行為。
媒體報道的積極影響
盡管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的研究都聚焦于媒體報道對自殺行為的不良影響,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了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對預防自殺的潛在的積極影響。媒體對一些人處在負性環(huán)境中仍采用積極的建設性的策略應對他們的自殺想法的一些報道,與自殺行為的減少顯著相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描述如何應對自殺意念的教育性媒體報道也許能夠幫助減少自殺行為。
更多有關于媒體報道對自殺影響的科技文獻詳見附件 3。
負責任的報道
提供可以到哪里尋求幫助的準確信息
媒體報道在描述所有自殺案例之后都應該提供支持資源的信息。這些特定的資源應該包括自殺預防中心、危機熱線和其他的健康和福利的專業(yè)機構和自助團體。所提供的關于可以到哪里尋求幫助的信息應該盡可能包括可提供 24 小時/7 天的高質量服務的社區(qū)內(nèi)的機構。這些支持資源應該為處于痛苦或將自殺視為解決問題途徑的人提供獲得幫助的方法。報道中列出來的支持資源的地址或者聯(lián)系信息一定要定期檢查,以確保這些信息是準確的。然而,提供過多的潛在資源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應該只提供有限的資源信息(比如,一個電話號碼和一個網(wǎng)站)。
教育公眾有關自殺和自殺預防的事實,不傳播流言
人們對自殺有許多誤解。研究顯示,媒體報道若重復出現(xiàn)有關自殺的流言則很容易誘發(fā)自殺行為。研究也顯示在媒體報道中既有流言也有事實的情況下,公眾傾向于記住流言。一些最常見的有關自殺的流言和事實列在附件 4 中。因此媒體要優(yōu)先報道有關自殺的事實。在討論自殺的時候,除了仔細探討自殺的真實信息以外,報道如何預防自殺,闡述處于自殺危險中的人應該尋求幫助,以及說明如何獲得相應幫助也往往有助于在實踐中預防自殺。
報道如何應付生活中的壓力或者自殺想法,和如何獲得幫助
描述一個人成功應對負性境遇和自殺的故事可能會幫助其他處于生活困境中的人采用類似的積極應對策略。要鼓勵在新聞報道中整合一些在面臨似乎難以應付的困難時如何獲取幫助的教育性材料。這些報道通常重點介紹其他人戰(zhàn)勝自殺想法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并強調一個人想實施自殺的時候能夠做什么來獲得幫助。
當報道名人自殺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名人自殺被認為是有新聞價值的,且媒體人認為報道名人的自殺會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然而,對名人的報道卻特別容易引發(fā)易感人群的模仿性自殺行為。美化名人的死亡可能不經(jīng)意傳遞出社會贊賞自殺行為的信號,從而促使他人的自殺行為。因此,當報道名人自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名人自殺的報道切記不應該給自殺帶上光環(huán)或者詳細描述自殺方法。報道的重點應該是名人們的一生,比如他或她對社會做出了什么貢獻,以及他們的死亡給他人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而非自殺行為的細節(jié)或者簡單解釋為什么會自殺。此外,當不能即刻獲得死亡原因時,報道名人自殺的時候也應該要小心。媒體報道關于名人可能是自殺死亡的猜測是錯誤的。應該要等死亡原因明確,以及認真探究過當時的具體情形后,再給予準確報道。如上所言,所有報道都應該包括能為處于或者可能由于名人自殺面臨痛苦或者自殺危險的人提供支持資源的相關內(nèi)容。
當采訪居喪親友時要小心
自殺者親友的觀點可能是讓大眾學習有關自殺的真實信息的非常有價值的資源。然而,在收集這些信息,并將其融入到自殺相關的媒體報道中的時候,要考慮許多關鍵的因素。當采訪涉及到可能處于心理危機中的自殺者的親友和其他居喪的人時需要特別小心。不能草率做出采訪自殺居喪者的決定。尊重他們的隱私比寫一個戲劇性的故事更重要。在一些國家,記者進行此類采訪的時候需要遵從相關的行為守則。對媒體從業(yè)人員來說,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獲得有關自殺或者逝者的一些信息,目擊者和/或居喪者可能并不知道的,認識到這一點至關重要。公布這些信息可能會給居喪者帶來傷害。從居喪者那里獲得的訪談信息的準確性也有待斟酌,因為他們對自殺者的回憶、陳述或者行為會由于正處于居喪期而有所偏倚。如果自殺案例不是近期發(fā)生,媒體對那些已經(jīng)成功應對自殺居喪者的報道,也能夠做出一些貢獻,如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提高大眾意識還有為其他人在應對類似情況時提供一種可行的選擇。然而,即使實際的喪失發(fā)生在很久之前,務必記住,與居喪者談論自殺相關的既往經(jīng)歷可能會引起他們痛苦的回憶和情緒。自愿告訴媒體自殺相關信息的居喪者可能并沒有意識到眾多隱私被廣泛地傳播,這些也許會給他們帶來潛在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提前與他們溝通這些可能性,并采取相應措施保護他們的隱私。可能的話,應該在報道發(fā)表之前給居喪者看一下包含了他們個人信息的報道,這樣可以在公開發(fā)表前糾正報道中的某些信息或者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更改。
認識到媒體從業(yè)人員自己可能會受到自殺報道的影響
準備自殺相關的報道材料的過程可能會引起媒體從業(yè)人員自身經(jīng)歷的共鳴。這種影響可能發(fā)生在所有情形之中,但在小范圍的、聯(lián)結緊密的社區(qū)里,由于媒體從業(yè)人員與當?shù)貢休^強的聯(lián)結,影響可能尤為大。媒體機構有責任確保對從業(yè)人員提供必要支持,比如給予傾訴的機會和給予督導。個體的媒體從業(yè)人員如果感到負面影響,要毫不猶豫地去尋求幫助。
不要將有關自殺的報道放在顯著位置,也不要一直重復這類報道
將自殺的報道置于突出的位置和重復報道自殺案例比巧妙的表述更容易導致隨后的自殺行為。報紙報道自殺最好應該將新聞至于內(nèi)頁,且在頁面底部,而不要放在報紙首頁或在內(nèi)頁的最上面的位置。同樣,廣播有關自殺的新聞應該放在電視新聞的第二或者第三個休息時段,此外將廣播或者在線播放的順序放在后面,而不要置于頭條。重復該自殺事件或者更新事件信息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不要使用將自殺敏感化或者將自殺正?;恼Z言,或者將自殺視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法
要避免使用將自殺敏感化的言語。比如使用“增加自殺率”而非“自殺的流行”。當報道自殺案例的時候,要傳遞出自殺是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要講述自殺的危險因素,并教授如何預防自殺,這樣有助于教育公眾預防自殺的重要性。
一定要避免發(fā)布誤導公眾有關自殺的信息或者使用將自殺正常化的語言,另外也避免對自殺行為進行簡單化的歸因。如果自殺統(tǒng)計數(shù)字有明顯改變,應該進行驗證,因為這些數(shù)字可能只是暫時的波動,而不一定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增加或者降低。在特定情境外使用“自殺”的詞語,比如“政治自殺”,可能會使公眾對其嚴重性不敏感?!安怀晒Φ淖詺ⅰ被蛘摺俺晒Φ淖詺ⅰ边@樣的術語會傳遞出一種死亡是理想的結果的訊息,因此不應該使用這樣的術語。使用替代性術語“非致命性自殺行為”則更加準確,不易引起誤解。 “執(zhí)行自殺”意味著犯罪(自殺在某些國家仍是一個犯罪行為),會增加對親友自殺的個體的不必要的歧視。 最好說“自殺死亡”或“奪走了他/她的生命”。
不要清楚地描述自殺所使用的方法
應該避免詳細描述和/或討論自殺所采用的方法,因為這會增加易感人群模仿自殺行為的可能性。比如在報道過量服藥而自殺死亡的時候,不能詳細報道藥物牌子/名字、使用量或者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或者如何獲得的藥等信息。
當自殺方法少見或者新穎,報道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使用不常見的方法自殺可能使死亡更加有新聞價值,報道自殺方法可能會激發(fā)其他人使用該方法。新的方法很容易就會通過媒體報道而傳播出去,這種影響會通過社交媒體而擴大。
不要提供有關自殺地方/位置的詳細信息
有時候媒體報道的自殺位置可能會成為“自殺圣地”,比如,一座橋、一幢高樓、一個山崖或者火車站或者十字路口等。媒體從業(yè)人員一定要注意不要特別報道自殺的地點,比如使用追求轟動效應的語言描述事發(fā)地點或者過度描述在某個地方發(fā)生了多少起自殺事件。同樣也要注意,對出現(xiàn)在教育機構或者特定機構,尤其是那些易感人群的機構(比如監(jiān)獄和精神病院)的自殺死亡或者自殺未遂進行報道的時候,必須要非常小心。
不要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
標題的目的是盡可能使用較少的詞來吸引讀者的關注。自殺這個字眼不應放在標題里,并且也不要在標題中涉及自殺方法或者自殺地點。如果標題是由其他媒體從業(yè)人員寫的,而不是那些撰寫正文的從業(yè)人員寫的,寫正文的作者應該與標題的寫作者一起協(xié)作確保所選擇的標題的準確性。
不要使用照片,未經(jīng)剪輯的視頻錄像或者電子媒體鏈接
不應該使用自殺現(xiàn)場的照片、未經(jīng)剪輯的視頻錄像或社交媒體鏈接,特別是有關自殺地點或者方法的具體信息的資料。此外,在使用自殺死亡者照片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如果使用了圖片,要首先征得死者家人的同意方可。這些圖片不應放在顯著的位置,也不應該美化自殺的個體或者自殺行為。研究表明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圖片會被易感的讀者在處于個人危機等負性情況下激活,并可能促發(fā)他們的自殺行為。文字編輯者與圖片處理師之間要相互配合,因為負責文字的編輯有時候不對圖片的使用負責。自殺死亡者的自殺筆記、遺書、社交媒體帖子、電子郵件等信息不應該公開。
可靠信息來源
媒體報道自殺的時候,要使用有可靠來源的自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自殺相關的其他信息。許多國家的政府統(tǒng)計部門會提供年自殺率的相關數(shù)據(jù),通常會包含不同年齡段和性別的自殺率。世界衛(wèi)生組織成員國家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包括自殺在內(nèi)的死亡數(shù)據(jù) (http://www.who.int/healthinfo/mortality_data/en/)。這些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指標應該被認真和準確解讀。
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準備自殺報道的時候,應該向當?shù)刈詺㈩A防領域專家尋求相關建議。這些專家能夠幫助解讀有關自殺的數(shù)據(jù),確保有關自殺的報道能避免模仿性自殺行為的增加,駁斥有關自殺行為的流言,提供有用的信息來識別和幫助正在考慮結束生命的人。
國家和地區(qū)性自殺預防機構通常有特定的媒體聯(lián)系信息。許多國家有提供自殺相關信息的協(xié)會。有一些協(xié)會在提供信息的同時扮演著預防自殺的角色。這些協(xié)會給目前有自殺想法或者因親友自殺而處于居喪的人提供支持,提供宣傳服務,和/或促進有關自殺的研究。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相當于這些協(xié)會的國際聯(lián)合體。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https://www.iasp.info)的網(wǎng)站上有幫助媒體準備自殺報道的詳細的背景信息,包括預防自殺的機構清單和來自一些國家的媒體報道自殺的指南。著名專家、預防自殺機構和公共衛(wèi)生機構也已經(jīng)制定了多種語言的最佳的媒體報道自殺的建議(http://www.reportingonsuicide.org)。
注意:不要隨意比較各國的自殺率。各國有不同的法律以及登記報告自殺的程序可能導致數(shù)據(jù)不一致。
附件 1
對數(shù)字媒體的思考
如今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遠遠超過以往。傳統(tǒng)媒體和在線媒體信息有越來越多的重合。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自殺相關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對于年輕人和處于自殺高風險的人來說。本手冊用于指導傳統(tǒng)媒體和數(shù)字媒體的新聞報道。然而,通過數(shù)字媒體報道自殺和管理網(wǎng)絡上潛在的自殺內(nèi)容存在其他的挑戰(zhàn)。近些年已經(jīng)制定了特定的指南來協(xié)助解決這些問題。
避免在社交媒體中使用自殺材料的超鏈接很重要。不應該使用視頻或者音頻資料(比如,自殺者撥打的急救電話音頻)或者自殺現(xiàn)場的社交媒體鏈接,尤其是如果資料中包含了明確的自殺地點或者方法,那就更不能使用這些資料。此外,使用自殺死亡者個體的照片的時候必須要謹慎小心。搜索引擎優(yōu)化工作需要致力于避免使用有害的言辭,尤其是標題中的言辭。就如對待傳統(tǒng)媒體一樣,展現(xiàn)數(shù)據(jù)的時候要認真檢查,防止對自殺統(tǒng)計數(shù)字的過度夸大或者過度嘩眾取寵。媒體平臺管理者應該建立足夠的政策來處理數(shù)字媒體中評論區(qū)的潛在自殺相關內(nèi)容,比如在線報紙或者印刷版報紙的網(wǎng)站,并及時反饋與自殺相關的內(nèi)容。
已開發(fā)出一套最佳的在線干預技術(http://www.preventtheattempt.com),用來服務大、中、小型有網(wǎng)絡平臺的組織和公司,提供關于如何整合網(wǎng)絡資源和自殺干預的互動成分的初級、中級和進階級指導?;A指導包括:提供有支持資源信息的幫助中心和常見自殺問題解答,以及建立關于如何應對有潛在自殺風險的用戶的政策、執(zhí)法介入政策、自殺內(nèi)容應對的時效,還有關于將可能要自殺的個體轉介到哪里的信息。
另外 SAVE 組織 ( Suicide Awareness Voices of Education ) 還開發(fā)出了 一套面向博主的指 導(https://www.bloggingonsuicide.org)。這些指導基于傳統(tǒng)媒體指南的內(nèi)容,強調了博客中經(jīng)常遇到的安全問題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附件 2
對大規(guī)模槍擊和恐怖主義的報道
關于大規(guī)模槍擊和恐怖主義的媒體報道的模仿性效應的研究深入程度不如關于自殺的媒體報道的模仿性效應的相關研究。然而,也有一些證據(jù)表明有關謀殺的煽情性報道會誘發(fā)進一步的殺人行為。這些案例通常會受到媒體的大量關注,可能包括或不包括謀殺之后或之中的自我導向的暴力行為。如果這樣的事件包括自殺,這不應該被描述為自殺襲擊或者自殺爆炸,因為這會放大了自殺行為的負性標簽。將這些案件稱為“他殺性爆炸”或者“大規(guī)模槍擊”可能措辭更準確,因為這些行為的主要目的是殺害他人。只有一些犯罪可能是自殺性質的。在報道這些謀殺的時候,切記罪犯可能不是自殺,也可能沒有精神障礙,大多數(shù)大規(guī)模槍殺并不是由有精神障礙的個體實施的。自殺暴力教育((SAVE)引導的國際專家小組開發(fā)了有關如何報道這類事件的指導,包括減少媒體對罪犯的過度關注,因為對罪犯的特別強調可能會導致其他人認同罪犯并從罪犯身上得到啟發(fā),從而犯下類似的罪行。
附件 3
媒體對自殺影響的科研文獻綜述
媒體的負面影響
最早的有關媒體對自殺行為影響的證據(jù)是在 18 世紀后期出現(xiàn)的,當時歌德發(fā)表了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在小說中主人公維特因為無法娶到自己愛慕的女子而用槍自殺。小說發(fā)表后,牽連了歐洲各地的一系列自殺事件。許多自殺的人都穿著和維特一樣的衣服,采用了他的自殺方式,或模仿歌德小說中描述的其他內(nèi)容。結果這部小說在幾個歐洲國家被禁止。
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 Phillips 發(fā)表了一項研究(1),報導自殺事件或自殺描述會引起模仿性自殺行為的證據(jù)一直都是軼事形式的。該研究回顧性地比較了美國報紙頭版出現(xiàn)自殺報道的文章后幾個月內(nèi)的自殺數(shù)與沒有此類文章報道后幾個月內(nèi)的自殺數(shù)。在長達 20 年的研究期內(nèi),有 33 個月報紙頭版上報道了自殺,這 33 個月中有 26 個月的自殺數(shù)有所增長。Schmidtke 和 Hafner(2)發(fā)現(xiàn)電視廣播的連續(xù)播放也會出現(xiàn)此種模仿效應。
自從Phillips發(fā)表了該研究結果后,已有超過100個研究探討了模仿性自殺??偠灾?,這些研究用不 同的研究方式驗證和強化了媒體對自殺有影響的研究結論。第一,他們使用了改進的方法。例如,Wasserman (3)和 Stack(4) 重復了Phillips的最初研究,并擴大了研究觀察期,使用更加復雜的時間序列回歸技術, 并考慮了自殺率,而非絕對的自殺數(shù)。第二,這些研究檢驗了不同媒體的影響,比如Bollen和Phillips(5), 以及Stack(6)研究了覆蓋整個國家的美國電視新聞對自殺的影響,發(fā)現(xiàn)電視播出以后,自殺率顯著增加。 此外,雖然大部分的早期研究僅限于美國本土,并只考慮了自殺死亡的問題,后續(xù)的研究涉及到了亞洲和 歐洲國家,并且關注了媒體對自殺未遂的影響。比如Cheng(7, 8)和Yip(9),chen(10)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中國(臺 灣和香港)和韓國在新聞中報道名人自殺后,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的案例顯著增加。
Etzersdorfer, Voracek 和 Sonneck的研究(11)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澳大利亞發(fā)行最大的報紙報道名人自殺后自殺死亡和未遂顯著 上升,在報紙發(fā)行最多的地方自殺增長尤其高。最近的研究在評估媒體對自殺的影響之前還評估了媒體報 道的內(nèi)容的特征。Pirkis和其同事(12)在不同的報道內(nèi)容的基礎上區(qū)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媒體報道。他們 發(fā)現(xiàn)重復報道自殺的方法和強化公眾對自殺的錯誤理解與后續(xù)的自殺增加有關。值得注意的是,Gould和其 同事發(fā)現(xiàn)報紙報道自殺更容易引發(fā)青少年的模仿性自殺行為,尤其是當報道更顯眼(比如,在頭版或者包 含圖片)、更直白(比如題目包含“自殺”或詳細介紹自殺的方法)、更具體(比如包括死者的姓名、自 殺的方法或者自殺筆記),以及報道的是自殺死亡而非自殺未遂時,則更容易誘發(fā)自殺(13)。
對媒體和自殺關系的研究的系統(tǒng)綜述得出了一些一致的研究結論:媒體報道自殺會導致自殺行為的增加(14-17)。這些綜述也觀察到了自殺行為增加的可能性隨著新聞報道后的時間而變化。通常報道后最初的三天內(nèi)是誘發(fā)自殺的高峰,接下來的2周維持平衡(5,18),但有時持續(xù)更久(19)。自殺的增加與新聞覆蓋的數(shù)量和顯著性有關,重復報道,以及有較高影響的自殺案例與模仿性自殺行為最密切相關(10,11,20-22)。
當自殺的個體與讀者有相似之處(22, 23),或者自殺的是名人,被讀者所尊重,則會加劇自殺行為的增加(3,4,7,9,22,24)。對娛樂界名人自殺事件的煽情性或者美化性報道與隨后自殺的最大增加相關(25)。這些研究證據(jù)都表明媒體對名人自殺的煽情性新聞報道引起的后續(xù)一個月內(nèi) 平均自殺率的增加達到0.26/100000,但對藝人自殺的報道造成的自殺率的增加則更高(0.64/100000)(25)。媒體對自殺的影響也依賴于受眾的特征。一些人群(青年,經(jīng)歷抑郁的人,處于居喪的人)尤其易感,更有可能增加出現(xiàn)自殺意念或者模仿性自殺的概率(18,26-29)。對某種自殺方式的過度描述會導致采用該自殺方式自殺的行為增加(10, 30-33)。
媒體的保護作用
也有一些關于媒體發(fā)揮積極作用的證據(jù)。這些研究研討媒體對自殺的恰當報道是否能夠降低自殺死亡率和自殺未遂率。Etzersdorfer和其同事們發(fā)現(xiàn),向媒體介紹如何報道維也納地鐵的自殺案例的指南能夠減少對這些自殺事件的煽情性的報道,繼而導致借助地鐵而自殺的比例下降75%,且維也納整體的自殺率下降20%(34~36)。多次發(fā)放這些指南提高了奧地利自殺報道的質量,并降低了奧地利的自殺率,尤其是在那些媒體與社區(qū)協(xié)作比較強的地區(qū),媒體的積極影響更加顯著(37)。來自澳大利亞、中國、中國香港、德國和瑞士的研究同樣表明媒體報道指南的發(fā)放與自殺報道的質量呈正相關。不過媒體報道指南的有效性取決于指南的成功執(zhí)行(38, 39)。源于澳大利亞(http://www. MordFrimeMultudio. Fig),奧地利(http://www.SusidIffsHung.at),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http:// www. csp.HKU.HK/Media/),瑞士(http:// www-StupStudio.Ch)、英國(HTTP: //www.SAMARITANS.Org/MealaTimeRe/)和美國(HTTP://www.RePrutoNoSusiDe. Org)在內(nèi)的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驗為執(zhí)行媒體指南提供了重要的見解,這可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有指導意義。
關于媒體報道有自殺預防效應的更多證據(jù)來自Niederkrotenthaler和同事的研究。 他們發(fā)現(xiàn)在媒體覆蓋人口較多的地區(qū),某類專注于積極應對/掌握危機事件的媒體報道可以更好地降低該地區(qū)的自殺率(21)。 媒體對自殺潛在的保護作用被稱為帕帕蓋娜效應,該名詞來源于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的主人公,他想 出了除了自殺以外其他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改變了自己最初的自殺想法。,自此。在第一個帕帕蓋娜效應的研究后,其他一些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包括建立積極應對方式和提供預防自殺信息的媒體報道會對自殺有 保護作用(28, 38, 40)。
總體而言,對媒體和自殺的研究綜述發(fā)現(xiàn),盡管媒體對自殺預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研究都聚焦于消極作用上(17)。
數(shù)字媒體
僅有的少量探索了自殺相關的在線媒體報道的研究表明,媒體報道對自殺既有保護和也有不利的影響。因為在線媒體很容易獲得,且常為年輕人所使用,所以數(shù)字媒體對那些需要幫助的有自殺傾向的人而言是有潛在價值的資源。處于自殺危險中的個體經(jīng)常反饋在使用社交媒體的時候疏離感會變淡,并且有時候也會反饋在線活動減少了他們的自殺想法。在網(wǎng)站和留言板上,提供建設性的幫助并積極避免將自殺正?;蛘邔捤∽詺⑿袨椋@些活動對自殺的預防作用尤其明顯。
然而,自殺行為正?;目赡苄浴⒆詺⒑妥詺⒎椒ǐ@得途徑的圖片,以及可以用來進行欺凌和騷擾的渠道是預防自殺關注的重點(41, 42)。也有一些網(wǎng)站宣揚自殺,描述不同自殺方法的細節(jié),鼓勵自殺行為, 或招募自殺者個體。越來越多的案例研究表明留言板可以作為學習自殺方法的工具,且可以促發(fā)易感人群實施自殺行為。
結論
既往研究提供強力的證據(jù)表明,關于媒體對自殺的煽動性報道會導致隨后更多的自殺行為(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這些一定時間內(nèi)自殺的增加并不僅僅是本來就會發(fā)生的自殺事件的提前發(fā)生(如果是這樣的話,在自殺增加后會有自殺率的補償性下降),而是額外增加的自殺。如果沒有不適當?shù)拿襟w報道,這些額外的自殺是不會發(fā)生的。
近些年才有研究關注到媒體對自殺的負責任報道對自殺的潛在保護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負責任的報道的有力證據(jù)正在出現(xiàn)。
媒體專業(yè)人士應謹慎對待自殺報道,平衡公眾的“知情權”和對大眾不利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Phillips DP.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effect. Am Sociol Rev. 1974;39(3):340-54.
2. Schmidtke A, Haner H. The Werther effect after television films: new evidence for an old hypothesis. PsycholMed. 1988;18(3):665-76.
3. Wasserman IM. Imitation and suicide: a re-examination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 Sociol Rev.1984;49(3):427-36.15
4. Stack S. A re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on-celebrity suicides: a research note.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1990;25(5):269-73.
5. Bollen KA, Phillips DP. Imitative suicides: 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Am Sociol Rev. 1982;47(6):802-9.
6. Stack S. The effect of publicized mass murders and murder-suicides on lethal violence, 1968-1980: a researchnote.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1989;24(4):202-8.
7. Cheng ATA, Hawton K, Lee CTC, Chen THH. The influence of media reporting of the suicide of a celebrity onsuicide rat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 J Epidemiol. 2007;36(6):1229-34.
8. Cheng ATA, Hawton K, Chen THH, Yen AMF, Chen CY, Chen LC,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overage of acelebrity suicide on subsequent suicide attempts. J Clin Psychiatry. 2007;68(6):862-6.
9. Yip PSF, Fu KW, Yang KCT, Ip BYT, Chan CLW, Chen EYH et al. The effects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icide rates in Hong Kong. J Affect Disord. 2006;93(1-3):245-52.
10. Chen YY, Yip PS, Chan CH, Fu KW, Chang SS, Lee WJ et al. The impact of a celebrity's suicide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ethod of suicide in South Korea. Arch Suicide Res. 2014;18(2):221-6.
11. Etzersdorfer E, Voracek M, Sonneck G.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imitational suicides with newspaper distribution.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1;35(2):251.
12. Pirkis JE, Burgess PM, Francis C, Blood RW, Jolley D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reporting of suicide and actual suicide in Australia. Soc Sci Med. 2006;62:2874–86.
13. Gould M., Kleinman MH, Lake AM, Forman J, Basset Midle J. Newspaper coverage of suicide and initiation of suicide clusters in teenagers in the USA, 1988-96: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4;1(1): 34-43. doi: 10.1016/S2215-0366(14)70225-1.
14. Pirkis J, Blood RW. Suicide and the media: (1) Reportage in non-fictional media. Crisis. 2001;22(4):146-54.
15. Stack S. Media impacts on suicid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93 findings. Soc Sci Q. 2000;81(4):957-72.
16. Stack S. Suicide in the media: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studies based on non-fictional stories.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5;35(2):121-33.
17. Sisask M, V鋜nik A. Media rol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2;9(1):123-38.
18. Phillips DP, Carstensen LL. Clustering of teenage suicides after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about suicide. N Engl J Med. 1986;315(11):685-9.
19. Fu KW, Yip PSF. Long-term impact of celebrity suicide on suicidal ideat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7;61(6):540-6.
20. Hassan R. Effects of newspaper stories on the incidence of suicide in Australia: a research note. Aust N Z J Psychiatry. 1995;29(3):480-3.
21. Niederkrotenthaler T, Voracek M, Herberth A, Till B, Strauss M, Etzersdorfer E et al. Role of media reports in completed and prevented suicide – Werther v. Papageno effects. Br J Psychiatry. 2010;197:234–43.
22. Niederkrotenthaler T, Till B, Voracek M, Dervic K, Kapusta ND, Sonneck G. Copycat-effects after media reports on suicide: a population-based ecologic study. Soc Sci Med. 2009;69:1085–90. doi: 10.1093/eurpub/ckp034.
23. Stack S. Audience receptiveness, the media, and aged suicide, 1968-1980. J Aging Stud. 1990;4(2):195-209.
24. Stack S. Celebrities and suicide: a taxonomy and analysis. Am Sociol Rev. 1987;52 (3):401-12.
25. Niederkrotenthaler T, Fu KW, Yip P, Fong DYT, Stack S, Cheng Q, et al. Changes in suicide rates following media reports on celebrity suicides: a meta-analysis.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2;66:1037–42.
26. Cheng ATA, Hawton K, Chen THH, Yen AMF, Chang JC, Chong MY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edia reporting of a celebrity suicide on suicidal behaviour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J Affect Disord.2007;103:69-75.
27. Phillips DP, Carstensen LL. The effect of suicide stories on various demographic groups, 1968-1985.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1988;18(1):100-14.
28. Till B, Strauss M, Sonneck G, Niederkrotenthaler T.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films with suicidal content: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Br J Psychiatry. 2015;207(1):72-8. doi: 10.1192/bjp.bp.114.152827.
29. Scherr S, Reinemann C. Belief in a Werther effect: third-person effects in the perceptions of suicide risk for other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epression.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11;41(6):624–34.
30. Ashton JR, Donnan S. Suicide by burning: a current epidemic. BMJ. 1979;2(6193):769-70.31. Ashton JR, Donnan S. Suicide by burning as an epidemic phenomenon: an analysis of 82 deaths and inquests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1978-79. Psychol Med. 1981;11(4):735-9.
32. Veysey MJ, Kamanyire R, Volans GN. Antifreeze poisonings give more insight into copycat behaviour. BMJ.1999;319(7217):1131.
33. Hawton K, Simkin S, Deeks J, O'Connor S, Keen A, Altman DG et al. Effects of a drug overdose in a television drama on presentations to hospital for self-poisoning: time series and questionnaire study. BMJ.1996;318(7189):972-7.
34. Etzersdorfer E, Sonneck G. Preventing suicide by influencing mass- media reporting: the Viennese experience 1980-1996. Arch Suicide Res. 1998;4(1):64-74.
35. Etzersdorfer E, Sonneck G, Nagel Kuess S. Newspaper reports and suicide. N Engl J Med. 1992;327(7):502-3.
36. Sonneck G, Etzersdorfer E, Nagel Kuess S. Imitative suicide on the Viennese subway. Soc Sci Med.1994;38(3):453-7.
37. Niederkrotenthaler T, Sonneck 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edia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on suicides in Austria: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analysis.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7;41(5):419-28.
38. Stack S, Niederkrotenthaler T, editors. Media and suicid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theory & policy. Piscataway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7.
39. Tatum PT, Canetto SS, Slater MD. Suicide coverage in U.S. newspapers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edia guidelines.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10;40:525-35.
40. Till B, Tran U, Voracek M, Niederkrotenthaler T. Papageno vs. Werther Effect onli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beneficial and harmful impacts of educative suicide prevention websites. Br J Psychiatry. 2017. Online first: doi: 10.1192/bjp.bp.115.177394
41. Robinson J, Cox G, Bailey E, Hetrick S, Rodrigues M, Fisher S et al. Social media and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Early Interv Psychiatry. 2016;10(2):103-21.
42. Daine K, Hawton K, Singaravelu V, Stewart A, Simkin S, Montgomery P. The power of the web: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self-harm and suicide in young people. PLoS One. 2013;30;8(10):e77555.
附件 4
自殺的流言與事實
流言:談論自殺是一個壞主意,會被解釋為鼓勵自殺。
事實:基于人們對自殺普遍存在的恥感,大多數(shù)想要自殺的人不知道和誰去說。公開談論自殺會幫助個體找到其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給其時間重做決定,從而會預防自殺,而不是鼓勵自殺行為。
流言:說要自殺的人,并不會自殺。
事實:談論自殺的人可能正在尋求幫助或支持。大部分考慮自殺的人正在經(jīng)歷焦慮、抑郁和無助,并且可能覺得除了自殺別無選擇了。
流言:考慮自殺的人下定決定就要死。
事實:恰恰相反,考慮自殺的人通常是矛盾重重的,對于生還是死猶豫不決。比如有的人可能沖動下服下農(nóng)藥,盡管他們其實想活下來,也會在幾天后死亡。在這個猶豫的關鍵時刻獲得情感支持可以預防自殺。
流言:大多數(shù)自殺都是在沒有征兆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的。
事實:?大多數(shù)自殺事件之前都有警示信號,無論是言語或者行為上的信號。當然,一些自殺事件的確是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發(fā)生。但了解征兆信號是什么,并且留意這些警示信號還是很重要的。
流言:一旦有人有自殺想法,他或她將永遠有自殺的想法。
事實:自殺風險的增高往往是短期的,且是在特定情形下出現(xiàn)的。雖然自殺想法可能會回來,但它們并不是永久性的,以前有過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的人依然可以繼續(xù)生活下去。
流言:只有患精神障礙的人才會自殺。
事實:自殺行為表明個體非常不快樂,而未必是得了精神障礙。許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一定有自殺風險,也不是所有自殺的人都有精神障礙。
流言:自殺行為很容易解釋。
事實:事實上自殺從來不是單一因素或事件的結果。導致個人自殺的因素通常是復雜多樣的,不應以簡單的方式進行解讀和報道。要理解自殺行為,需要考慮到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應激性生活事件、社會和文化因素。沖動在自殺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精神疾病可能會影響個體應對生活壓力和人際沖突的能力,因此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可能出現(xiàn)自殺風險。然而,僅僅精神疾病不足以解釋自殺。將自殺原因歸為某個特定事件,比如考試失敗或關系破裂,幾乎總是會有誤導性。在死亡原因尚未充分調查清楚的情況下,不宜對死亡的原因和促發(fā)因素過早下結論。
流言:自殺是解決問題的適當方式。
事實:事實上自殺不是一種建設性的或適當?shù)慕鉀Q問題的方法,也不是面對痛苦或者處理不利的生活環(huán)境的唯一可能的方法。那些有過自殺想法且成功應對生活中困難的個體的故事能幫助其他目前有自殺想法的個體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做出自殺以外的選擇。自殺也會對家庭成員、朋友和整個社區(qū)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經(jīng)常使他們懷疑是否可能錯過了某些跡象,繼而感到內(nèi)疚、憤怒、歧視和/或被遺棄。自殺報道在不責備自殺者親友的前提下,以一種敏感的方式探索這些復雜的背后原因,從而幫助公眾了解為自殺者親友提供適當?shù)闹С值谋匾浴?/span>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2019年1月
英文版原著:世界衛(wèi)生組織 國際預防自殺協(xié)會
中文版翻譯: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推薦的引用方式:Preventing suicide: a resource for media professionals, update 2017.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WHO/MSD/MER/17.5).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Beijing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Center
中文版翻譯:安靜、夏旸,校對:童永勝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世界衛(wèi)生組織心理危機預防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
本翻譯并非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完成。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對翻譯的內(nèi)容以及翻譯的準確性負責。 原版英文版應為裝訂正版。
本作品采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yè)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國大陸許可協(xié)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