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要求中國譴責俄羅斯,不得對臺動武,美國代理人身份暴露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訪華成功后,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匆匆來到北京。但是,此人不是來商談中德關系的,她和那位馮德萊恩女士一樣,是來幫美國人說話的。
我感覺這位貝爾伯克部長這次來中國的表現(xiàn),同馮主席一樣的丟人。
說貝爾伯克是美國利益的代理人,是因為她的立場和傾向性,同剛剛離開中國的馮德萊恩幾乎沒有什么兩樣。馮德萊恩名義上是陪同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一起訪華,但實際上對中國領導人所表達的意愿和立場,和歐洲沒有一點關系。她是來就臺灣問題準備給中國人上課的,其結果絲毫沒有出人意料,被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或許是覺得馮德萊沒有完成使命,于是貝爾伯克又來了,繼續(xù)向中國表達了她們是如何的熱愛美國、追隨美國。
有國內外媒體評論,這兩位女性并不是為了歐洲的利益來中國的,而是為了給美國政府傳遞消息。那美國政府為什么不親自來說話呢?因為美國搭不上話,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的請求始終沒人搭理,中國政府顯然不想同沒有誠意的人打交道。
目前,美國急切的需要中國提供幫助,把他們從嚴重的財政危機當中解救出來。但美國卻又不愿意向中國提供任何的戰(zhàn)略利益交換,甚至連臺灣這樣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美國是一點都不想考慮中方的感受和情緒。
貝爾伯克在中國的言行,充分反映了美國現(xiàn)在的急迫關切。對外部,美國現(xiàn)在最關心的問題是兩個,首先是烏克蘭戰(zhàn)爭如何收場,其次是臺灣問題如何發(fā)展。對烏克蘭問題,美國現(xiàn)在騎虎難下。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國內得到的支持率遠遠超過美國總統(tǒng)拜登。雖然烏克蘭戰(zhàn)爭如今打成了一場持久戰(zhàn)陣地戰(zhàn),但天長日久,先倒下去的一定是烏克蘭。
貝爾伯克提出,中國應該站到美國一邊去譴責俄羅斯。貝爾伯克甚至把伊朗和沙特恢復外交關系的案例拿出來,說中國既然能夠促成沙伊和談,那么也應該“說服俄羅斯結束侵略”。
可是,根據(jù)外電報道,沙特與伊朗之間正在對賬,搞清楚這些年來針對伊朗和沙特的各種恐怖襲擊,到底是誰干的。初步透露出來的消息表明,針對沙特的很多襲擊并不是伊朗干的。那是誰下手的呢?貝爾伯克如果去問問美國和以色列情報機構,那一定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的領導人還是非常有涵養(yǎng)的,如果換了別的國家,怕是會當面讓她下不來臺。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訪問中國之后返回歐洲的途中,已經(jīng)公開向全世界表示:歐洲是美國的盟友,但不是美國的附庸,在臺灣問題上不能盲目追隨美國。這樣的觀點得到了荷蘭政府的明確支持。
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就很明智地不談臺灣問題。貝爾伯克連德國政壇都不能代表,拿什么去代表歐洲?當前的局勢給歐洲國家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什么時候才能把這些美國代理人從歐洲政壇上弄干凈?否則,就談不上什么歐洲的立場和歐洲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