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漣漪!13億光年之外的黑洞碰撞,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
十倍于全宇宙光度的能量,傳播數(shù)億光年,黑洞碰撞的力量
?
? ? ? ?
? ? ?
圖解:黑洞合并概念圖 圖源:scitechdaily
?
2015年9月14日,漢福德和利文斯頓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以下簡稱LIGO)探測器都觀測到了信號GW150914。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這個信號最初是被所謂的低延遲搜索方法發(fā)現(xiàn)的。這種方法通過搜索引力波的波形圖案,而不對波形細節(jié)建模以加速分析探測器數(shù)據(jù)。這些高效搜索方法在信號到達探測器僅3分鐘后就報告了可能的事件。隨后,再將LIGO干涉儀記錄的引力波數(shù)據(jù)和理論上的引力波預測波形進行比較。比較的方法被稱為匹配濾波器,用于尋找與測量數(shù)據(jù)最匹配的理論波形。
? ? ? ?
? ? ?
上圖展示了這種深入分析的一些關鍵結果,能清楚地表明GW150914是由兩個黑洞合并時發(fā)出的。該圖的中間部分顯示了漢福德探測器測得的引力波應變。值得注意的是,測量到的波形(灰色)和由廣義相對論推演的黑洞合并波形(紅色)之間的一致性令人印象深刻。
? ? ? ?
? ? ?
圖解:GW150914黑洞合并前后引力場變化模擬圖 圖源:LEGO/Georgia-Tech
?
合并中的黑洞事件視界的各個階段如圖所示:旋進階段,兩個黑洞以螺旋狀相互接近;合并階段,兩個黑洞合并;隨后的衰變階段(震蕩漸停),新形成的單個黑洞短暫振蕩,然后歸于靜止。
通過引力應變數(shù)據(jù)與理論預測的比較,我們可以檢驗廣義相對論是否能完全描述這一事件。愛因斯坦的理論完美地通過了這一檢驗,所有觀測到的數(shù)據(jù)都與預測的一樣。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來確定GW150914的一些具體屬性:包括合并前兩個黑洞的質量、剩余黑洞的質量以及和我們的距離。
結果顯示,GW150914來自于兩個黑洞的融合,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是我們太陽的36倍和29倍,合并后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62倍。我們還推斷出合并后的黑洞具有 "自旋",即圍繞自己的軸心旋轉。1963年,數(shù)學家羅伊-科爾首次在理論上預言了自旋黑洞的存在。最后,我們還得知了 GW150914的源頭在13億光年以外。LIGO探測器觀測到的是一個發(fā)生在億萬年前天壤懸隔的其它星系的真正舉世矚目的大事件!
圖解:黑洞的自旋形態(tài),
? ? ? ?
? ? ?X射線強度與能量的關系。圖源:NASA/JPL-Caltech
?
通過比較黑洞在合并前后的質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驚人的碰撞將三個太陽的質量(近六億億億千克)轉化為引力波能量,其中大部分在零點幾秒內被釋放。相比之下,太陽每秒鐘只將其質量的二十萬億億分之一轉化為電磁輻射。事實上,GW150914在短暫瞬間釋放的引力波的威力,是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恒星和星系總光度的十倍以上。
?
? ? ? ?
? ? ?
圖解:卡岡圖雅,來自電影作品《星際穿越》,質量達到了1億個太陽。
?
GW150914合并前兩個天體的巨大質量提供了兩者都是黑洞的強有力的證據(jù)。特別是考慮到兩個天體之間巨大的相對速度和微小的距離,其相對運動速度已經(jīng)達到了光速的顯著比例,而距離僅數(shù)倍于黑洞的特征尺寸,即史瓦西半徑。
這表明兩個天體在合并發(fā)生前不久只相距幾百公里,當時的引力波頻率約為150赫茲。而黑洞是唯一已知的緊湊到可以互相靠近而不合并的物體。根據(jù)測量確定的雙星系統(tǒng)的總質量,即使是一對中子星也不會有足夠的質量,而一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合并頻率則會低于150赫茲。(引力波的頻率與產(chǎn)生引力波源之間距離成反比)
? ? ? ?
? ? ?
圖解:GW170817,兩顆中子星合并的模擬圖。與兩顆黑洞合并不同,中子星合并產(chǎn)生的引力波頻率會小于黑洞合并,但中子星碰撞能產(chǎn)生全頻譜的電磁輻射,這也是為什么光學天文望遠鏡也能觀測到的原因。 圖源:LIGO
?
?
?
?
?
作者: quora
FY: 漫步者的友人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