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文字讀本-文選-班簋-梳理2

《西清古鑒》著錄的《班簋》(書中稱周毛伯彝)


《讀本》提及于省吾、楊樹達(dá)、李學(xué)勤的研究,于省吾《辛巳文錄》我尋覓無果,楊樹達(dá)的《毛伯班簋跋》作于1946年,其考釋略稱:
按文首稱毛伯,繼稱毛公,下文又別稱毛父,《古鑒》謂毛伯毛公毛父實(shí)一人,是也,班則其人之名,余按毛伯班之名經(jīng)傳未見,惟《穆天子傳》卷四云:
丙寅,天子至于钘山之隊(duì),東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邊,命毛班、逢固先至于周以待天子之命。(子字原脫,依洪頤煊校補(bǔ))
又卷五記許男見穆王事云:
毛公舉幣玉。
郭璞注曰: 毛公即毛班也。
毛班之名既與此銘相合,班或稱毛公,又復(fù)相同,然而(應(yīng)是因而的意思)班為穆王時(shí)人,此銘所記乃穆王時(shí)事,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列此器于成王時(shí),失之太早矣......
《穆天子傳》一書,前人視為小說家言,謂其記事荒誕不可信,今觀其所記人名見于彝器銘文,然則其書固有所依據(jù),不盡為子虛烏有虛構(gòu)之說也。
有李學(xué)勤《班簋續(xù)考》:
關(guān)于班簋的年代,我們認(rèn)為于省吾先生、楊樹達(dá)先生主張為穆王時(shí)器是正確的......
班簋的字體和文例也是年代的證據(jù),銘末云:“子子孫孫多世其用寶”,就是穆王以下西周中期銘文流行的一類格式。
郭沫若《班簋的再發(fā)現(xiàn)》著錄的圖版

【王令毛白更虢城公服】
班簋“更”字為繼承、繼續(xù)之意,例見《國語》: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jì)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yuǎn),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生怨,怨亂毓災(zāi),災(zāi)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zāi)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dǎo)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棄,以濟(jì)大事,不亦可乎?”
韋昭注:更,續(xù)也。
此段提到的“虢城公”,郭沫若認(rèn)為是西虢國君?!蹲x本》稱說在《班簋的再發(fā)現(xiàn)》一文,但我查閱后未見。
城字為《說文解字》籀文形體

考之銘文,確實(shí)無誤,此處城為謚號(hào)。
毛伯繼承了虢城公的“服”,服是什么呢?當(dāng)是職務(wù),見《偽古文尚書》: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xùn)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西夷咸賓。無有遠(yuǎn)邇,畢獻(xiàn)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
偽孔傳釋為“職”。
又見《詩經(jīng)》(這或許是偽古文釋意的來源):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強(qiáng)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鄭箋:使之處位執(zhí)職事也。此處第二次見了。
【甹王立,乍四方亟,秉?、蜀、巢令】
班簋一字從二由從丂,此字似《說文》甹字,釋意為:

但此處通假為屏,是遮蔽,護(hù)衛(wèi)的意思。見《左傳》:
經(jīng):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傳: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贛曰:“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е緸榛瑁鶠轫?。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p>
屏王立即護(hù)衛(wèi)王位。
班簋還有一字從二、從人、從一。此字為亟的初文,通極。意為準(zhǔn)則?!渡袝吩唬?/p>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極。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
劉譯:周公說:我們的前人武王展布了他的心臆,悉心地說:命令你們大臣(周公召公等人)作為大臣就要能作“民極”(人民的楷模)。
《尚書核詁》:極,猶則也?!对姟罚毫⑽覠A民,無匪爾極。是其意也。
按此意,則“作汝民極”是為你們做人民的法則;乍四方亟是作四方的法則。
【易鈴(金勒)】周王賜給毛伯(金勒),即馬籠頭。
《說文》:

【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御、□ 人伐東或?戎】
御在金文中從馬、乍、又,已見前。意為駕車的人。用例見詩經(jīng):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御后有一字不識(shí),李學(xué)勤《班簋續(xù)考》解之曰:西周晚期的禹鼎銘云:肆武公乃遣禹率公戎車百乘、斯馭二百,徒千?!肮周嚒笔潜嚕ㄜ嚿系膽?zhàn)士,斯是廝役,御是御者,徒是徒兵。
《孫子集注》引杜牧曰:“《司馬法》曰: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廄養(yǎng)五人,樵集五人”。雖時(shí)代更晚,在甲士外有徒兵和從事雜役的人構(gòu)成,和禹鼎是類似的。班簋所列,“邦冢君”即諸侯,包括各國將士,徒指徒兵和馭指御者,與禹鼎對(duì)照,可知【呈戈】人是指一種服雜役的人。
【呈戈】見于說文:

何為?戎,何謂??
?當(dāng)通滑,《國語》曰:“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舉嘉義,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鄶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biāo)臅r(shí)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間之。度于天地而順于時(shí)動(dòng),和于民神而儀于物則,故高朗令終,顯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啟先王之遺訓(xùn),省其典圖刑法,而觀其廢興者,皆可知也。其興者,必有夏、呂之功焉;其廢者,必有共、鯀之?dāng)⊙伞=裎釄?zhí)政無乃實(shí)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之,無乃不可乎!
徐元誥按:滑與猾古字通。意為亂,故東國?戎是東方叛亂之戎。
【王令吳白曰:?乃師左比毛父】
比是輔助的意思,見《詩經(jīng)》:有杕之杜,其葉湑々。獨(dú)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鄭注:比,輔也。此人女何不輔君為政令?
【天畏,否畀屯陟】
天畏即天威,天神威嚴(yán),否為副詞,修飾畀,大大地。畀意為賜予,見《爾雅》:賚、貢、錫、畀、予、貺,賜也。
賜予的賓語為屯陟,屯通純,美善之意。
陟指升任,見《尚書》: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shí)亮天功?!比d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分北三苗。
【公告氒吏于上】
這里吏同事,公向“上”報(bào)告征伐之事,上即上天,見《尚書》: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shí)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
【隹民亡(彳止口)才!彝(未心)天令,故亡】
此處的亡通氓,民氓為詞組。見《戰(zhàn)國策》: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hào)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
(彳止口)字楊樹達(dá)認(rèn)為同(彳出)?!斗e微居金文說》曰:按(彳止口)字不知為何字,審銘文詞義,用于兩事之間,與經(jīng)傳遂字相近桓公八年《春秋經(jīng)》曰: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谷梁傳曰:遂,繼事之辭也。僖公四年《春秋經(jīng)》曰:蔡潰,遂伐楚。杜注曰:遂,兩事之辭。定公八年《春秋經(jīng)》曰:侵鄭,遂侵衛(wèi)。杜注曰:兩事,故曰遂。,銘文與經(jīng)傳語例相同,而與定公八年尤相類似,(彳止口)為遂字之意,蓋無可疑。尋甲骨文,出字或作(止口),與(彳止口)右旁所從之形正同,然則當(dāng)為(彳出)字。出遂古音相近,用為經(jīng)傳之遂字也。
此處(彳出)又通拙,是愚蠢的意思,這里是咒罵東國之民。
彝(未心)天令的彝是常的意思,已不再是甲古文中俘虜之意,《詩經(jīng)》: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鄭箋:然而民所執(zhí)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
(未心)通昧,不明的意思,《尚書》: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達(dá)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劉注:蓋穆公追思而無及,則中心郁結(jié)若昏昧不明。
譯為:我經(jīng)過沉沉默默的思考。
尚書的昧是自慚,而班簋則是咒罵東國之民,高下立判啊。
【班拜?首】?首即稽首。說文曰:

《周禮》記載更詳: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dòng),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肅拜,以享右、祭祀。
《荀子》曰: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把拜首和稽首解釋得比較清楚,班接連行了這兩個(gè)禮節(jié)。
【曰:烏虖!不(不不)丮皇公,受京宗懿釐】
不(不不)即丕丕,古丕不無別,丕意為大。用例見《尚書》: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劉譯:接著是武王,惟循文王撫安天下之功勛,不敢墮其大義與明德,惟黽勉遵從以頌美文王之明德,承其大業(yè)。
(不不)《金文編》有釋文:


【隹乍卲考爽(八一皿)曰大政】
卲考指英明的先父,而爽字頗難理解,郭沫若以為:“爽”字在此意難明。照一般銘文慣例,當(dāng)是“隹乍卲考尊簋”,但此簋卻是例外,在長篇銘文中是顯著的例外?;蛑^爽乃卲考之名,班為其亡考作謚云云,于理亦難通。頗疑爽假為(將鼎)。為器物名見《宰宙簋》。(八一皿)即謚,號(hào)也。這里指器物名。
總之,郭沫若不認(rèn)為此銘涉及到人名和人的謚號(hào)。
李學(xué)勤則認(rèn)為:爽訓(xùn)為明,曰訓(xùn)為於(《古文虛詞集釋》卷二),即“作昭考明謚于大政”。大政為執(zhí)政大臣之稱,見于左傳,金文或作大正,句意是班請(qǐng)于大臣,為其父作謚。周代諸侯。卿大夫有謚,依照禮制,諸侯卒,世子赴告于周王,王遣大夫會(huì)葬而謚之,士大夫死,其子也要請(qǐng)謚于君,都不能私自作謚?!吨芏Y·太史》載太史“小葬賜謚”,包括三公諸侯卿大夫之喪,則由小史“賜謚讀誄”,春秋時(shí)期還有很多請(qǐng)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