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學習心得

道德經講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我們首先來翻譯一下本章。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拋卻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仁慈,拋棄道義,人民才會回復到孝慈的本性;拋棄伎巧和獲利,就不會有盜賊產生。“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只有他們是不足的。所以要讓人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字面上的翻譯看起來有些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們再來看看王弼對本章的理解:”圣智,才之善也;仁義,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于素樸寡欲。“ 他說,圣明和智識,是好的才能;仁義,是好的行為;巧妙有利,是好的功能。而老子直接說要棄絕它們,連做膚淺的紋飾都不夠格,只會讓人們沒有歸屬。通過上面三者見不到、也得不到我們提倡它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說這三者做膚淺的紋飾都不夠格,人還要有另外的真正需要歸屬的東西,那就是簡單、自然、少有所欲。
可能我們看完王弼的講解,也并不是很理解本章。那我們就簡單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幸福感。假設我們去問一個人,怎樣才會幸福,兜里有一塊錢的小朋友可能會說,我能有一屋子的糖果我就很幸福。月薪3000的打工人可能會說,我能有房子車和老婆就幸福。月薪三萬的員工可能會說,我能在大城市有房有車,財富自由,并且能夠每年出去旅行,能經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很幸福。公司老板可能會說,我能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聞名世界,讓企業(yè)百年不倒,就是幸福。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可能根本無法定義什么是幸福,只能不斷的花錢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什么是幸福?無外乎是我們想要的東西,通過努力得到了,就是幸福。如果說,人們想要過的幸福,人們應該如何做呢?有人說,人越有錢就越幸福,但之前的論述已經證明了,無論人擁有多少財富,他們都有無法滿足的欲望。當他們擁有了足以滿足之前欲望的財富的時候,人們又回生出新的欲望。還有人說,社會發(fā)展、科技發(fā)達,人們就會幸福。真的是這樣么?以前交通不便利的時候,可以有飛鴿傳書。人們覺得飛鴿傳書太慢,于是就發(fā)明了電報。但人們又嫌棄電報,于是電報之后又有了電話。最后人們又不滿足于只有聲音的遠距離交流,又有了現在的實時視頻通話。所以你看,人們什么時候得到滿足了呢?就算是現在的視頻通話,人們也不滿足,還希望能夠有人與人面對面真實談話的體驗感。到最后,人們終究還是不滿足于現狀,科技終究只是讓人們快速的滿足一個欲望并產生出更多的欲望罷了。所以老子才說,少私寡欲,也就是減少人們的私欲才可以讓人們保持幸福。就像以前的人們,平時吃不到肉,過年才能吃肉,而每年吃肉的時候都感覺十分的幸福。但我們畢竟不能回到過去,對于我們現在來說,什么是少私寡欲呢?其實現在所說的對生活充滿感恩便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能夠跟家人打視頻的時候能夠感到感恩,如果一個人吃飽飯的時候能夠感到感恩,那說明這個人的欲望等級是低的,也就是不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這種人也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更強烈的幸福感。上面這個就是第一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夠看到,人們聰明、擁有才能、能夠掙很多錢,但是這些并不能讓人達到長久的保持幸福的目的。反而是沒有那么多個人欲望的人們能夠更容易的感受到幸福。
第二個例子是親子關系。中國一直以來都在強調敬老愛幼,子女要孝順老人,父母應該管教子女。但是這種強調真的能夠讓百姓有健康良好的親子關系么?可能并非如此。很多的功夫都下在表面,心里怎么想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中國以前有包辦婚姻,認為父母的眼光好,能夠挑選準合適的郎君或者姑娘?,F在人們認為包辦婚姻是腐朽封建的,但以前如果誰家子女不接受包辦婚姻,逃婚了,或者追求自由婚姻,都會被人認為是有損家風,是不孝,受人非議。除了包辦婚姻,還有很多需要遵守的禮節(jié),以及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等等。有人會說,現在這些不都逐漸的逐漸的被取締了么,而且很多禮節(jié)難道不是很必要的么?難道這不是一種文化,是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么?那我們再來看現在的一些現象。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特點?那就是叛逆。但什么又是所謂的叛逆?不就是不聽父母話了就是叛逆么?但有沒有想過,這個定義本身有沒有什么問題呢?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一個路人劈頭蓋臉說了你一頓,說你現在做的都不對,應該聽他的話,你只會覺得他是精神病。那為什么孩子要聽父母的話呢?有人說,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責任,孩子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自然就得聽父母的。那我們再換一個場景,如果還是一個路人在大街上說了你一頓,說你現在做的不對,應該聽他的,但這個人是比爾蓋茨、是馬云、是巴菲特,你還會大罵他神經病么?你不會,因為你知道他們都是成功的人,都是值得你信賴的人,他們不會花閑心就是為了消遣你。所以你會聽他們的話,去嘗試改變自己。那回到家庭關系當中,如果一個孩子真的打心里信賴父母,知道父母說的話很有智慧,都是為了自己好,那么就算父母不打罵孩子,孩子是不是也會仔細思考父母的話,改變自己呢?所以我們看,孩子聽從父母的話和聽從馬云的話是一個邏輯,那就是知道對方值得信賴,是對自己好的。而叛逆就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缺乏信賴感,但是父母又遵循著所謂“父母的義務”,強硬的逼迫著孩子聽從自己?;氐奖菊拢覀冏屑毾胂?,所謂的敬老愛幼的提倡真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信賴和愛么?并不見得。反倒是這種思想會讓父母盲目的覺得自己有權威,讓孩子下意識的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受壓迫、不敢表達想法。那如何才有利于培養(yǎng)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賴與愛呢?老子給出的答案就是見素抱樸,回歸自然。就如道德經第十七章當中所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現在的家長所謂的樹立威嚴,讓孩子順從自己,無外乎是第三個層次的畏之。更好一些的家長是使用一些方法去引導孩子,去教導孩子,這就是親而譽之。而最厲害的家長,就是下知有之。家長根本不用言語教導什么,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好的榜樣,而且能夠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有安全感。這時候,孩子雖然不知道父母究竟對自己有什么樣的教導,但是卻能夠自然而然的學著家長的樣子,順利成長,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所謂的叛逆期。至于說一些規(guī)矩,當一個人發(fā)自內心的尊重,愛戴別人,并且從小看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的,這個人自然而然的就會表達出善意。
我們看了之前的兩個例子,想必已經能夠對老子想說的有一些了解了。但是再去看一眼本章的文字,又感覺有那么一點不對勁。圣明和智識、仁義、巧妙有利,這些難道真的就不是好東西么?一個人如果圣明而且有智識,難道就不能同時做到少私寡欲,生活充滿幸福感了么?一個人如果仁義,難道就不能做到見素抱樸,家庭和睦了么?其實并非如此。蘇轍對此就有很深的見解。他說: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見其末,以為巧勝物者也,于是馳聘于其末流,而民始不勝其害矣。故“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仁義所以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竊仁義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違父,而父有虐子,此則仁義之跡為之也。故“絕仁棄義,則民復孝慈”。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濟物也。二者非以為盜,而盜賊不得則不行,故“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也。世之貴此三者,以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或屬之圣知,或屬之仁義,或屬之巧利,蓋將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復其性,雖有三者,無所用之矣。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則圣智之大、仁義之至、巧利之極也。”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沒有圣明、智識是無法了解道的,讓圣明、有智識的人來治理天下,怎么會不以道來處理萬物呢?但是世人只見到了智慧的膚淺表現,卻見不到智慧的根本,以為機巧就能夠取勝,于是在道的末流大肆折騰,而百姓不能承受這樣造成的損害了。所以說拋棄對圣明與智識的肯定、景仰和追求,民眾可以獲得百倍的好處。仁愛而遺棄親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正義而背叛君主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仁義表現為孝順慈愛,但是到仁義的衰頹的時候,不仁義的人們以仁義的名義去尋求利益,于是有孩子違逆父親,有父親虐待孩子,如果把仁義比作車輪,種種亂象都是由仁義的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這痕跡雖然顯示了車輪的滾過,卻是車輪碾壓與排斥的東西。所以說杜絕對仁義的肯定、景仰與追求,民眾才能恢復到子孝親慈的天性。巧,能使事情方便易行;利,能夠扶助、促進事物的發(fā)展。具備這兩者的不一定是盜賊,而盜賊一定具備這兩者,所以說遠離對機巧的使用和對私利的追逐,盜賊也就沒有了。世人珍視這三種東西,造成天下的不安定是因為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紋飾、裝點。有人提倡圣明、智識,有人提倡仁義,有人提倡巧利,都是用膚淺的紋飾來治理。然而天下反倒更不安定了,為什么不返回紋飾的根本呢?使人們的感官清凈,內心樸實,減少對自己的關注和對欲望的追求,則天下人都恢復他們的本性,雖然有那三樣東西也沒什么用處了。所以說我無為,人們就自我發(fā)展;我好靜,人們就會自然端正言行;我不妄加指揮,人們自然富足;我沒有貪欲,人們就自然樸實。這就是最圣明、智慧的圣智,最仁慈正義的仁義,最巧妙有利的巧利。
總結一下上面蘇轍的話,那就是圣明、智識這些東西固然很好,而且只有具備這些性質才能夠了解道,但是這些可不是普羅大眾能夠理解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抓住了一些皮毛就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道,反而徒增欲望、徒增煩惱。仁義、巧利也都是如此。這些東西并不能讓普羅大眾過的更加幸福,家庭和睦,反而會有反面的、不好的影響。反而是當人們沒有了這些東西的束縛,回歸本性、回歸自然,內心樸實,減少欲望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能夠獲得幸福、家庭和睦,那么就干脆不去宣揚圣明、智識、仁義、巧利這些就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基督教的《圣經》當中,創(chuàng)世紀開篇就講到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書中說,上帝在創(chuàng)造世界之初,將第一對人類亞當和夏娃放在美麗的伊甸園里。他們被允許在園中自由享受一切美好的東西,并且永生不死,但唯獨不能吃一棵樹上的果子,那就是讓人分辨善惡的樹上結的果子。然而,一條狡猾的蛇誘惑夏娃嘗試了智慧果樹上的果子。夏娃無法抵抗誘惑,吃了果子后,她又把果子給了亞當。亞當同樣也嘗了禁果。吃了禁果后,他們意識到自己是赤身裸體的,感到十分的羞恥,便用樹葉為自己制作了衣服。之后神發(fā)現了他們的行為,對他們非常憤怒。作為懲罰,神使他們失去了在伊甸園中無憂無慮的生活,將他們逐出了伊甸園。從那時起,亞當夏娃不再擁有永久的圣明,他們必須繁衍后代,經歷生產的痛苦,并且他們及他們的后代都必須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這個故事被認為是人類犯罪和道德墮落的象征,也被用來解釋人類的痛苦、勞苦以及死亡的起源。而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亞當夏娃開了智慧,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開始厭惡不好的一切,向往好的事物,從此有了私欲和紛爭。
不僅僅是基督教,孔子也通過論語樹立了很多的道德標準,讓百姓按照其中的規(guī)矩去做,就大抵不會出錯。只不過后來儒家思想被統(tǒng)治者利用,成為了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由此受了不少的詬病。但刨除政治成分,單說《論語》本身,雖然說照著《論語》當中所說的去做,并不能直接得道,但孔子的《論語》確實就像是一把標尺一樣,可以讓人們時刻衡量自己哪里偏離了道,及時調整自身。
因此,蘇轍對于老子和孔子有著這樣的評價:“然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絕而棄之,或者以為不同?!兑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笨鬃又畱]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zhí)似以陷于偽。故后世執(zhí)老子之言,以亂天下者有之,而學孔子者無大過,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嗥錈o所從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他說,孔子以仁義禮樂治理天下,老子卻棄絕它們,有人以為他們不一樣。《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笨鬃訛楹笫揽紤]的很多、很深刻,所以向人們展示的是具體、實在的形式,而隱藏了真正的道,使中等層次以下的人遵守具體的、實在的形式,不被道的高深莫測弄迷糊,如此也不失為君子。而中等層次以上的人自然應當追求最高的道。老子不是這個樣子,他立志要人們明了大道,而急于開化人心,所以對人講大道,而忽視了具體的、實在的形式,認為治學的人只知道具體的、表面的知識,道就體會不到了,所以主張棄絕仁義禮樂來使人明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可以言說的都是與道相似的東西,而不是道本身。通達的人因為相似所以能從這種言說中認識真正的道,而頭腦不清醒的人看到相似的就以為是真的。所以后來的人以老子為指導,有禍亂天下的,而學孔子的人通常沒有大的過錯。因為老子的言說而得道的人不少,而通過學習孔子來求道的人??嘤跓o從入手。兩位圣人都不夠全面,重視了此就難免忽視了彼。
所以對于我們這些學習者來說,要全面的看,結合著學,統(tǒng)一的悟,不可起分別心。
最后,我們復習一下整個《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