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美術(shù)簡史(三)

外國美術(shù)簡史
邵大箴 編
?
第三章.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美術(shù)
? ? ? ?第五節(jié).法國文藝復(fù)興時期美術(shù)
? ? ? ?15世紀時,政治、宗教動亂和英國入侵使法國分裂為三部分:英國占領(lǐng)下的北部地區(qū)以第戎為中心,佛蘭德斯為領(lǐng)地的勃良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爾日。法蘭西郡主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愛和庇護藝術(shù),終使尼德蘭文藝復(fù)興浪潮沿塞納河南下,并在第戎、里昂、阿維尼翁擴展開來。作為哥特藝術(shù)的故鄉(xiāng),法國早就在建筑上賦予過宗教藝術(shù)最崇高的表現(xiàn)力。此時,盡管對意大利文藝復(fù)興的成就如癡如醉,藝術(shù)家們卻能不忘傳統(tǒng),熔法國、尼德蘭、意大利藝術(shù)的動人之處于一爐,產(chǎn)生出自己的杰作。
? ? ? ?雕塑?勃良第最出色的雕刻家斯呂特(Sluter,1350-1406)在無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現(xiàn)出非凡才能,尚波莫爾修道院正門上的《供養(yǎng)人與圣母子》、該院群雕《六先知》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寫使他成為15世紀藝術(shù)中寫實主義潮流的主要代表。
? ? ? ?圖爾的雕塑家們完成了從復(fù)興向古典的過渡,柯隆波(Colombe,1431-1512)的《圣喬治屠龍》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強勁力度表明這位藝術(shù)家不僅具有高度表現(xiàn)力,而且還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 ? ? ?15世紀至16世紀法國雕塑的普遍特點是極強的裝飾性,它們是為建筑而創(chuàng)作的,并與建筑物的線條融為一體,這在古戎(Goujon,1510-1568)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體現(xiàn)。盧浮宮的《女像柱》、《帶鹿的狄安娜》和楓丹白露王宮的裝飾浮雕,都造型精美,線條典雅,樣式主義的肉感帶上了古希臘高貴的形。如果說他29歲時的作品《德伯雷茲墓》在細節(jié)上尚有佛羅倫薩的些許影響,那么十年之后的巴黎圣潔者噴泉浮雕《仙女》已是最古典不過了。流暢的曲線、被水浸濕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長的女人體得以重現(xiàn)。另一位雕塑大師彼隆(Pilon,1525-1590)在26歲時便以亨利二世圣心碑反映出法國藝術(shù)的主要傾向。兩年之后,他在亨利二世陵上再顯身手,墓上的王后跪像給人以意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臥像則具北方精神和哥特習慣。宗教感情忠實信念對人生短促的感嘆,都得到簡潔有力的宣泄。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浮雕《基督下架》的手法更強勁到近乎痙攣,是意大利古典題材與法國傳統(tǒng)的完美結(jié)合。
? ? ? ?法國文藝復(fù)興早期的繪畫?位于意大利與西班牙中間的普羅旺斯地區(qū)由于15世紀法國國王定都愛克斯、教皇定都阿維尼翁而成為各種文化的匯集之處?!栋У炕綀D》便出自普羅旺斯畫派名家夏隆東(Quarton,1447年后在阿維尼翁)之手。畫中人物特點鮮明,圣母那悲痛欲絕的姿態(tài)動人心弦。畫家巧妙地利用黑衣下擺和基督僵直的軀體把五個人物聯(lián)在一起,具有哥特晚期風格的線條和夸張手法也與尼德蘭迥異,給人以新鮮、生動之感。
? ? ? ?在羅瓦爾河谷中以手抄本插圖和教堂玻璃畫為基礎(chǔ)發(fā)展起來的法國藝術(shù)在15世紀下半葉卓有成就,圖爾的富蓋(Fouquet,1420-1480)所繪的謝瓦利埃《祈禱書》和《默倫雙聯(lián)祭壇畫》使法國藝術(shù)別開生面。《圣母子》嚴格多變的幾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既反映了畫家卓越的想象力,也標志著法國趣味向古典主義的發(fā)展。他的另兩幅代表作《查理七世》和《德于格爾森像》則證明這位杰出的肖像畫家不管在手抄本上,還是在木板上,不管是使用膠彩還是油彩,都同樣得心應(yīng)手。
? ? ? ?現(xiàn)已可以肯定“穆蘭城畫師”是波雷沃斯特(Prevost,1502年在穆蘭),其作品《勃良第的瑪?shù)氯R娜與圣瑪?shù)氯R娜》、《祈禱的兒童》在心理刻畫和對形的講究上,都達到罕見的高度。
? ? ? ?楓丹白露畫派?意大利的兩位大師羅索(Rosso,1495-1540)和普里馬蒂喬(Primaticcio,約1504-1570)接受了法國楓丹白露王宮的內(nèi)部裝飾工作,為之竭忠盡智,付出全部心血。他們設(shè)計和參與制作的壁畫、掛毯、浮雕以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是如此精美,以至于連意大利都為之黯然失色。羅索獨出心裁地設(shè)計出一種將壁畫和灰泥邊飾結(jié)合在一起的新形式。作為壁畫邊框,圍繞中心畫面的灰幔和高浮雕人體不再單純起裝飾作用,而是對畫中含意進行補充。他們使畫面向四周擴展開來,有時甚至把兩側(cè)的窗戶也包納其中。更妙的是他們還把一幅幅畫連成一氣,并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古代神話同弗朗索瓦一世的豐功偉績合為一處。
? ? ? ?普里馬蒂喬于1531年來到法國,為楓丹白霹帶來了帕爾莫桑樣式主義的超逸曼妙。1540年羅索去世之后,他承擔了全部工程的領(lǐng)導工作。該宮壁畫《百合花裝飾的大象》、《巴爾奈斯》、《金雨》清新流利,最能體現(xiàn)其風格。1552年前來協(xié)助他工作的學生阿巴特(Abate,1509-1571)畫風更加灑脫,其作品《普羅塞比娜被掠》、《西皮翁禁欲》使老師的修長人體帶上了爽快悅目的筆觸。
? ? ? ?在楓丹白露畫派中最別具一格的畫家卡隆(Caron,1521-1600)本人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戲劇導演,并與繁星派詩人過往甚密,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使他脫穎而出。他從1540年起在楓丹白露作畫,在極其重視透視與構(gòu)圖的同時,運用逼真的靜物描繪和強烈的寓意使作品具有明顯的超現(xiàn)實主義味道,將北派的流暢線條與南派的明暗表達相融合,使法國樣式主義別開生面?!度^政治下的屠殺》以奇特的景物安排和凄冷的筆調(diào)描寫新教徒遭受殺戮的慘狀。他對特殊的自然現(xiàn)象頗感興趣,喜愛描繪作為災(zāi)禍降臨預(yù)兆的血雨腥風,造成焦慮恐怖的畫面氣氛。在《蒂布爾的女卜者》一畫中,他讓奧古斯都大帝單膝跪地,虔誠而驚奇地聆聽關(guān)于圣母子出現(xiàn)的預(yù)言。大批古羅馬著名建筑、雕塑,包括象征皇權(quán)的神座被納入畫面,各種幾何形狀按照透視疊放在一起。他對神座的精細刻畫、近乎平涂而成的黑人以及一揮而就的雕刻基座,造成出人意料的奇特對比效果,表現(xiàn)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
? ? ? ?古贊父子(Cousin pere,1490-約1560,Cousin fils,約1522-1594)是楓丹白露畫派中享有盛譽的畫家。老古贊的代表作《潘多拉魔瓶前的夏娃》把從來都以狼狽而逃模樣出現(xiàn)的人類始祖畫成安詳高雅的女神,風景的恬靜幽深加強著主題的神秘感。小古贊的《最后的審判》以羅馬式建筑作為環(huán)境,以上下四層的無數(shù)人物形象再現(xiàn)米開朗基羅西斯廷祭壇畫恬靜幽深加強著主題的神秘感。小古贊的《最后的審判》以羅馬式建筑作為環(huán)境,以上下四層的無數(shù)人物形象再現(xiàn)米開朗基羅西斯廷祭壇畫的宏偉場面,在處理人、景關(guān)系和紛亂復(fù)雜的場面上得心應(yīng)手。
? ? ? ?《埃絲特蕾姐妹》的作者現(xiàn)已不得而知,畫中裸體的卡芭利埃爾、埃絲特蕾是國王亨利四世的寵姬,1599年因難產(chǎn)身亡。畫面表現(xiàn)兩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妝打扮,房間深處一位衣著華麗的婦女正在大壁爐前縫紉。人物手捏乳房的動作暗示著貴妃期望懷孕得子。畫家對細部描繪的熱衷,以及遠近人物大小懸殊的夸張手法,都極好地體現(xiàn)出北派的寫實傳統(tǒng)。同時,畫家又巧妙地吸收意大利文藝復(fù)興在解剖和透視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畫得尤其精彩,富有變化并極具神情。人體雖無劇烈動作,卻塑造得結(jié)實充分,細致動人。這種以人物的靜止狀態(tài)起到象征作用的手法將在下一世紀的法國繪畫中得到發(fā)展。
? ? ? ?楓丹白露派杰出的佚名作品還有《獵神狄安娜》、《慈愛》。它們通過女性化的米開朗基羅式人體和長頸長身的女神形象代表著該時代的風格,表現(xiàn)出相當誘人的新鮮感?!毒S納斯的梳妝》則是稍晚一些的作品,它標志著法國畫家對技巧的純熟運用,對于微妙明暗關(guān)系和人體肉感的表現(xiàn)已與意大利樣式主義難分伯仲。
? ? ? ?此時的法國肖像畫有令人贊嘆的成就,成為法國畫派以精湛的寫實功力消化外來影響的結(jié)晶。其天才代表是弗朗索瓦·克洛埃(Francois Clouet,約1516-1572)。從父親處學到的佛蘭德斯繪畫技巧構(gòu)成了克洛埃藝術(shù)的主調(diào),對意大利、荷蘭、德國藝術(shù)的注意更使其博大精深。老克洛埃的名作《弗朗索瓦一世像》中對手的刻畫要比畫中其他部分精彩得多,使得美術(shù)史家們推斷它應(yīng)為小克洛埃的手筆。1541年,小克洛埃繼其父擔任宮廷畫師,畫了大批黑、褐炭筆素描肖像,人物神情各異、性格畢現(xiàn),線條的洗練生動實為歐洲的藝術(shù)奇葩。油畫《弗朗索瓦一世像》、《奧地利的伊麗莎白》在畫風的穩(wěn)健、工細以及每一局部的完整和筆觸的精致上,都不愧為法國畫派的代表。國王甲胄和坐騎的金絲銀線、王后佩戴的顆顆珍珠、薄如蟬翼的復(fù)雜花邊,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整幅作品又并不因此失去宏偉之氣。精美的服飾反襯出氣宇軒昂的騎者和沉靜嫻雅的女性,并使他們帶上略微抽象的宮廷象征主義??寺灏5娘L俗畫《沐浴的普瓦提埃狄安娜》亦有同樣特點。它嚴守寫實風格,既和意大利的奇思遐想不同,又與該時代的知識主義迥異,終于在古典的高貴和現(xiàn)實趣味、裝飾性的追求和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之間尋得了平衡,具有名符其實的法國氣派。
? ? ? ?自1530年起駕馭法國藝壇的神話寓意畫,在16世紀下半葉亨利四世登基并重修楓丹白露王宮時,再次得到發(fā)展并出現(xiàn)高潮。杜布勒依(Dubreuil,約1561-1602)、杜伯瓦(Dubois,約1542-1614)和弗雷米奈(Freminet,1567-1619)是當時最出色的三位畫家,被藝術(shù)史稱為第二代楓丹白露畫派。杜布勒依在任首席宮廷畫師時所畫的《古時的獻祭》構(gòu)圖奇兀,以不合常規(guī)的位于畫面邊緣的人物組成環(huán)形,加強著奇跡出現(xiàn)的突然性,對于形的推敲令人贊嘆。繼他之后的宮廷畫師杜伯瓦為該宮留下了《克洛琳德的故事》、《戴阿熱納和沙麗克蕾的故事》以及狄安娜長廊的壁畫。他的主要特點在于對光的表現(xiàn),色彩的激烈有時達到令人略感生澀的程度。弗雷米奈的代表作則是1608年完成的該宮教堂天頂畫。與前兩位畫家不同,他更喜愛結(jié)實的造型效果和夸張、幻想的手法,這三位畫家在楓丹白露的大量創(chuàng)作構(gòu)成了國際樣式主義的最后階段。
第四章.17、18世紀歐洲美術(shù)
? ? ? ?17、18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封建制度由日趨沒落走向瓦解,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繼承和發(fā)揚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反對宗教迷信,提倡科學,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在18世紀中葉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這一時期的文藝思潮也呈現(xiàn)出復(fù)雜而多樣的特征,美術(shù)現(xiàn)象絢麗多彩。
? ? ? ?大約在1590年前后意大利創(chuàng)建了博洛尼亞學院,逐漸形成了一套教學體系和創(chuàng)作法則。1648年法國建立了繪畫雕刻學院,崇尚古典主義和古典主義法則。17世紀,學院派古典主義在法國的建筑、雕刻、繪畫領(lǐng)域都占主導地位。
? ? ? ?巴洛克藝術(shù)于16世紀后半期在意大利興起,17世紀步入全盛期,18世紀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shù)對于18世紀的羅可可藝術(shù)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都有積極影響。巴洛克的藝術(shù)風格得到教會強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蘭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國家。意大利藝木大師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shù)最輝煌的成就。
? ? ? ?17、18世紀自始至終涌動著一股與上述各流派并存而影響廣泛的現(xiàn)實主義潮流,稱為卡拉瓦喬主義??ɡ邌痰挠绊憳O其深遠。這一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還有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里貝拉等人;荷蘭的倫勃朗、哈爾斯、維米爾等人;在法國則活躍著以路易·勒南、拉圖爾為代表的一些畫家。
? ? ? ?18世紀,法國羅可可藝術(shù)風行一時,它體現(xiàn)了宮廷和貴族享樂主義的藝術(shù)趣味。不久掀起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提倡科學知識、推崇理性、反對放任,反對縱情享樂的羅可可藝術(shù),強調(diào)藝術(shù)的社會道德教育作用。這時,表現(xiàn)中下層市民的生活、風俗、情趣,代表笫三等級審美理想的市民寫實主義美術(shù)蓬勃發(fā)展起來。
? ? ? ?18世紀,英國形成了反映英國現(xiàn)實、具有英國獨特風格的本民族畫派,在風俗畫、肖像畫和風景畫領(lǐng)域都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秀畫家。
? ? ? ?第一節(jié).17、18世紀意大利美術(shù)
? ? ? ?16世紀下半期,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意大利,危機日益加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文藝復(fù)興的藝術(shù)出現(xiàn)了衰退現(xiàn)象。一些盛期的藝術(shù)大師相繼謝世,群星隕落,一時天空黑暗了許多。這時雖有樣式主義藝術(shù)在興起,但它畢竟是一個短暫的流派,曇花一現(xiàn)。就是在這樣一個沉寂、困擾、尋覓的時期里,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有三個藝術(shù)流派終于在互相聯(lián)系又互相斗爭中產(chǎn)生了。這三個流派是意大利學院派藝術(shù)、巴洛克藝術(shù)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美術(shù)。
? ? ? ?意大利17、18世紀的美術(shù)處在一個歷史的轉(zhuǎn)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美術(shù)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承前是指繼承文藝復(fù)興時期美術(shù)的某些傳統(tǒng);啟后是指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多姿多彩,并對后來的歐洲美術(shù)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學院派美術(shù)影響了古典主義藝術(shù)的發(fā)展;巴洛克藝術(shù)影響了羅可可和浪漫主義藝術(shù);而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影響就更大了,不僅在當時影響了歐洲各國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還對18世紀的市民藝術(shù)、19世紀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 ? ? ?17世紀意大利藝術(shù)總的特點是:藝術(shù)家的隊伍更加分化,不同的藝術(shù)思想和流派間的競爭與摩擦更加激烈。卡拉瓦喬主義的產(chǎn)生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有其時代和歷史的原因。沒有激烈動蕩的意大利時局,就不會有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nèi)拉,當然也不會有充滿叛逆精神的卡拉瓦喬。這時藝術(shù)家隊伍也很明顯地分裂成兩股力量,一股傾向于上層社會,一股傾向于下層平民。傾向上層社會的主要是學院派和巴洛克風格。其中不少人聲名顯赫,成為教皇和貴族們的座上客,他們的藝術(shù)能迎合教會和貴族的趣味。傾向下層平民的藝術(shù)家,則一般命運都不佳,卡拉瓦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這種不幸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在藝術(shù)上不愿隨波逐流,不肯粉飾現(xiàn)實,不想迎合教會和貴族的口味,并且敢于揭示社會的黑暗。他的《下葬》一畫中的基督形象就好像是一個因貧困而死的農(nóng)民;《圣馬太與天使》中的馬太其實就是那不勒斯一個為生活而奔波著的漁民的寫照??ɡ邌淌堑谝粋€推開17世紀歐洲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大門的人。
? ? ? ?在17世紀的意大利,各地的藝術(shù)發(fā)展情況并不一樣。宏觀地看,北部意大利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力量較強,其中以威尼斯尤為突出??ɡ邌虂碜詡惏偷?,正是他把北部意大利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帶到了羅馬。博洛尼亞是學院派的發(fā)祥地,卡拉奇兄弟后來把學院派的藝術(shù)也帶到了羅馬。隨后,巴洛克藝術(shù)在羅馬得到發(fā)展,羅馬就成了三派會合的中心,三種流派競爭的結(jié)果是巴洛克藝術(shù)最終在羅馬占據(jù)上風,這是因為它得到了教皇和貴族們的大力支持,而耶穌會的支持則更是不遺余力。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shù)雖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最終卻在法國扎下了根,在那里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對學院派雖有很大的沖擊,但也未能在羅馬站住腳,它的影響實際上只限于一些地方畫派,主要是在意大利北部和南部的某些地區(qū)。
? ? ? ?進入18世紀后,盛行于17世紀的巴洛克美術(shù)逐漸走向衰落。在18世紀,無論是建筑、雕塑還是繪畫,除了威尼斯以外,意大利再也沒有產(chǎn)生出大藝術(shù)家。這表明在歐洲的藝術(shù)舞臺上,意大利已逐漸失去其主角的地位。
一.17世紀意大利學院派美術(shù)
? ? ? ?歐洲的美術(shù)學院最早產(chǎn)生于意大利,當時最著名的學院之一是博洛尼亞學院。它大約創(chuàng)建于1590年,創(chuàng)始人是著名的畫家卡拉奇兄弟。學院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為了繼承先輩大師的藝術(shù)傳統(tǒng),總結(jié)先人的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chǔ)上培養(yǎng)新的藝術(shù)人才;二是企圖把年輕的藝術(shù)家引向所謂正路,使他們不受樣式主義美術(shù)和卡拉瓦喬主義美術(shù)的干擾。學院派的主張是力求訂出一些法則,使人們遵循,如強調(diào)繪畫中最高的標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柯羅喬的典雅與風韻、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等。所以說學院派的藝術(shù)從一開始就有折衷主義的特色。由于過分強調(diào)法則,所以學院派的畫家比較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他們作品的題材也比較狹窄,大都是描繪宗教或神話,而對世俗生活的題材往往不感興趣。在技法上比較偏重于素描而輕視色彩,以上這些特點都為古典主義美術(shù)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diào)。
? ? ? ?卡拉奇三兄弟 博洛尼亞學院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奇兄弟。
? ? ? ?路德維克·卡拉奇(Lodovico Carracci,1555-1619)是博洛尼亞學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這個學院里培養(yǎng)出許多重要的學院派畫家。他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沒有多大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畫一些宗教題材畫。代表作如《施洗約翰布道圖》(1592)、《圣容顯現(xiàn)》(1595-1597)、《圣母出現(xiàn)在圣西亞因斯面前》等。阿格斯提諾·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非常重視文藝復(fù)興盛期大師們的作品,也受柯羅喬藝術(shù)的影響。他主要在博洛尼亞、威尼斯、帕爾馬、羅馬等地活動。1597年至1599年間他住在羅馬,與兄弟阿尼巴共同為法列杰宮作畫。最有名的作品是祭壇畫《圣哲羅姆臨終領(lǐng)圣體》。
? ? ? ?阿尼巴·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是卡拉奇三兄弟中最為馳名的一個。阿尼巴·卡拉奇早年曾從兄長路德維克·卡拉奇學藝,后曾在威尼斯、帕爾瑪、羅馬等地工作,1609年去那不勒斯,后在那里染上瘧疾,回到羅馬身亡。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善作大型壁畫,也作祭壇畫和架上畫。他為羅馬法爾內(nèi)塞宮所作的天頂畫尤為出色,風格很近似米開朗基羅,構(gòu)圖宏偉,入物生動。《酒神巴庫斯和阿里阿德涅》就是這一天頂畫中的一幅,畫面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巴庫斯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動物拉的車上凱旋式地前進。此時,飛翔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涅的頭上。周圍有不少酒神的朋友簇擁著他們,場面十分壯觀。《美惠女神為維納斯梳妝打扮》也是他前期的一件作品,畫上的人物雍榮華貴,頗似文藝復(fù)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人物。后期的作品好像完全擺脫了前期威尼斯畫派的奔放風格,日益變得莊重、寧靜,更具有紀念碑的特色,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丘比特與赫拉》、《女圣使在復(fù)活的基督墓前》(約1605)、《基督對彼得的顯現(xiàn)》(1602)。
? ? ? ?《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風景》(約1605)是阿尼巴·卡拉奇創(chuàng)作的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景畫。畫上的風景不是大自然的寫生,而是理想式的風景。山川、樹木、河流、田野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輕煙,畫中點綴著幾個神話人物,為的是增加一種傳說的氣氛。這樣的風景畫也叫作英雄式風景畫,因為這些畫具有一種崇高、莊嚴、典雅的特色。他的這種古典風格對后來的普桑、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有著直接的影響。阿尼巴·卡拉奇也畫過一些表現(xiàn)生活題材的作品,如《肉店》(1583年前)、《吃大豆的人》等。
? ? ? ?其他學院派畫家 格列尼(G·Reni,1575-1642)是博洛尼亞學院派的重要后繼者之一,他在路德維克·卡拉奇逝世后,繼任博洛尼亞學院的負責人,1629年又被任命為羅馬圣路加學院的院長。他出生在博洛尼亞附近的卡里維查諾,父親是個音樂家。他早年曾在博洛尼亞學院師從路德維克·卡拉奇學習藝術(shù)。1600年,他來到羅馬,曾對卡拉瓦喬十分仰幕,不過,他最崇拜的還是拉斐爾的藝術(shù),最終他在學院派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他的畫素描嚴謹、色調(diào)明快且富有抒情特色。他的作品很受一些上層人士的歡迎,當時,向他訂貨的人絡(luò)繹不絕?!妒锕馀瘛?約161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為羅馬的洛斯比里奧西別墅而作的天頂畫。這件作品構(gòu)圖宏大,空間開闊,人物優(yōu)雅,色調(diào)瑰麗。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在驅(qū)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后是太陽神的馬車隆隆前進。美惠三女神帶著愉快的表情,且歌且舞,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征著曙光如錦。這件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在婉約抒情方面很近似拉斐爾的作品,在畫面上完全不采用仰角透視的方法,而采用了正常平面的畫法。他的架上畫代表作有《羅歐巴被劫》、《阿塔蘭忒的希波涅斯》(約1625)、《圣母的少年時代》(17世紀30年代)、《大衛(wèi)戰(zhàn)勝高里亞特》(1603-1604)等。
? ? ? ?博洛尼亞學院的另一個后繼者是圭爾奇諾(Guercino,1591-1666)。他本來的名字是喬凡尼·弗朗西斯柯·巴爾別里,不過人們常呼他的綽號圭爾奇諾,意即斜眼的人。他是學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畫家,其畫風雄渾凝重,筆觸寬大流暢,人體具有雕塑感。他早期在博洛尼亞師從路德維克·卡拉奇學藝。1618年至1620年,他在威尼斯又受到威尼斯畫派的影響。1621年到羅馬,此后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也曾給他以一定的影響。1642年起他接替列尼擔任博洛尼亞學院的院長。他在羅馬完成了魯多維西俱樂部的天頂畫,這幅畫的名字也叫《曙光女神》(1621-1623)。他在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曙光女神奧羅拉乘著馬車在空中疾馳而過,她身后有一位急匆匆追趕的老人,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她的丈夫提托諾斯。整個畫面空間開闊,十分壯麗。這幅畫的風景可能是由他的助手達西(Tassi)和布利爾兄弟(Brits)協(xié)助完成的。圭爾奇諾的其他代表作還有《圣克拉拉》、《狄安娜沐浴》(約1618)、《巫女》(17世紀30年代)、《圣母升天》(約1623)等。
? ? ? ?屬于學院派的畫家還有多明尼基諾(Domenichino,1581-164I)、喬凡尼·朗弗朗可(Giovanni Lanfranco,1582-1647)等人。多明尼基諾是卡拉奇兄弟的學生之一,他本名為姆別里,多明尼基諾是他的綽號。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等人到羅馬,參加了法列杰宮的繪制和裝飾工作。1619年去博洛尼亞,1621年又回到羅馬為教皇格里高列十五世服務(wù),任宮廷建筑師。他是拉斐爾畫風的追求者,其畫風得到普桑的稱贊。1631年他由于與朗弗朗可不和受排擠去了那不勒斯,但在那里同樣受到排擠與打擊。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圣哲羅姆的最后圣餐》(1614)、《抱獨角獸的婦人》(約1602)、《凱旋門》(1608-1610)、《狩獵女神黛安娜》(約1617)。
? ? ? ?多明尼基諾的對手喬凡尼·朗弗朗可也是一位學院派的畫家,他崇尚古典主義的畫風,作品莊重典雅。他曾奪取多明尼基諾在瓦列的圣安德利亞教堂的部分裝飾工作,二人因此結(jié)仇。據(jù)說,多明尼基諾曾企圖破壞朗弗朗可作畫用的腳手架,想讓后者摔斷脖子。朗弗朗可在藝術(shù)上主要受柯羅喬等人的影響,擅長作帶有幻覺意義的天頂畫。他為圣真納羅禮拜堂所作的天頂畫(1641-1643年)就是這樣的作品。他的代表作還有《皇帝的葬禮》等。
二.卡拉瓦喬與地方畫派
? ? ? ?卡拉瓦喬及其追隨者 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與樣式主義藝術(shù)和學院派藝術(shù)相對立的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這一時期現(xiàn)實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M.de.Caravaggio,1571-16!0)??ɡ邌讨髁x在當時影響了整個歐洲,把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ɡ邌痰乃囆g(shù)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色彩,它的產(chǎn)生與當時意大利的動蕩時代有關(guān)。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意大利人民的起義斗爭連續(xù)不斷,這種斗爭也影響了一些出身于下層的藝術(shù)家,他們的苦悶和叛逆情緒必然會反映在他們的藝術(shù)作品之中。某些資產(chǎn)階級的藝術(shù)史家把卡拉瓦喬看成是一個奇怪人物,其實,他正像同時代的布魯諾、伽利略、康帕內(nèi)拉這些人物一樣,都是歷史的必然。
? ? ? ?卡拉瓦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倫巴底一個貧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早期,他師從米蘭的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shù)。但是,對他的藝術(shù)起著重要影響的當然還是文藝復(fù)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倫巴底的現(xiàn)實生活。大約在16世紀90年代,他來到了羅馬,開始尋找和開辟自己的藝術(shù)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籃的孩子》(1589)、《酒神巴庫斯》(約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彈曼陀鈴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94)、《水果籃》(1596)等,這些作品都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靜物畫在17世紀是不被重視的題材,而卡拉瓦喬卻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他在《水果籃》一畫中,把這些水果畫得真實自然,這為后來靜物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杜氛摺芬划媱t表現(xiàn)了一個風俗性的場面。而那個青年人也可能是直接照著畫家的一個朋友形象畫下來的。
? ? ? ?卡拉瓦喬對生活的大膽探索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滿。有人從學院派的角度攻擊他的藝術(shù)描寫了”粗野的自然人”,缺乏美和理想。其實,卡拉瓦喬藝術(shù)的真正價值也正在這里。他正在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開辟一個新時代。
? ? ? ?卡拉瓦喬的一生,從生活到藝術(shù),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約在1590年,他為圣·路易得熱·德·法蘭切日教堂畫了著名的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在畫面上,有兩個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馬太完全是一個農(nóng)民的樣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寫字。由于這個人物被畫得十分粗野,結(jié)果引起了訂貨人的不滿??ɡ邌虒ψ诮坍嫷睦斫馐牵簯?yīng)該把流浪漢、農(nóng)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圣的教堂。這種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的觀點在當時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由于這幅作品遭到了拒絕,畫家只好另外又補畫了一幅。在1602年至1604年間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壇畫《基督下葬》(1602-1604),這里同樣沒有激動不安的殉教氣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貧困的普通人。在這里他運用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用光來突出畫面的主要部分,這就是卡拉瓦喬特有的暗繪風格。這種手法后來為倫勃朗和委拉斯貴支所繼承并加以發(fā)展。連反對他的人也承認這是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年輕的魯本斯當時在羅馬,曾把它臨摹下來。
? ? ? ?1605年至1606年間,卡拉瓦喬又畫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質(zhì)相同的作品,這就是為圣馬利亞·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祭壇畫《圣母升天》(1605-1606)。這幅畫的構(gòu)圖中心是圣母瑪利亞,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圍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鄉(xiāng)村野夫。這樣的畫面如同是真實生活的一幕,沒有絲毫的美化,也沒有表現(xiàn)出圣母的神圣與榮光。正是由于這樣,訂貨人以對圣母的大不敬為借口把它拒絕了。
? ? ? ?為什么卡拉瓦喬的畫常常會引起爭議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把目光對準下層,專門畫那些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抱有批判和懷疑的態(tài)度,而他的這種懷疑與批判被一些人看作是叛逆的表現(xiàn),所以人們把他看作是“不合群的人”。我們在卡拉瓦喬其他一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是多么大膽地在懷疑和批判當時那個社會。例如在《多疑的多瑪》(1601-1602)一畫中,我們看到基督的門徒多瑪完全是一個懷疑派,他也許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老師能死而復(fù)活。在畫面上,他正毫不客氣地用手挑著基督身上被釘子釘過的釘子眼。在《參拜圣地人的圣母》一畫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卡拉瓦喬的圣母并不是一個萬能者,她和普通婦女一樣,雖然同情那些向她參拜的人,可是她并不能普渡眾生,因為她自己也是貧窮的人?!短嶂枥麃嗩^的大衛(wèi)》(1604)最能反映他的矛盾和懷疑的情緒。他畫的大衛(wèi)不再是無往而不勝的英雄,而是一位普通的少年。此時,大衛(wèi)雖然已經(jīng)把敵人的頭顱提在手里,可是他并沒有顯示出高興的樣子,而是在臉上流露出猶豫、苦悶和懷疑的情緒。歌利亞的頭顱雖已被割下,但好像仍在死不瞑目地大喊著。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個頭顱具有自畫像的性質(zhì)??傊侥芊駨?fù)活?圣母能否拯救眾生?大衛(wèi)能否戰(zhàn)勝歌利亞?對這些在《圣經(jīng)》中被認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卡拉瓦喬卻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卡拉瓦喬的社會批判精神,在17世紀的藝術(shù)中是一種新事物。這種批判精神,后來在倫勃朗、委拉斯貴支、路易·勒南、卡洛、里貝拉等人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和強烈。
? ? ? ?卡拉瓦喬的作品還有《圣馬太蒙召》、《厄瑪?shù)耐聿汀?約1600-1601)、《施洗約翰被殺》(1607-1608)以及《牧人來拜》(1609) 等。最后,卡拉瓦喬這位推開17世紀藝術(shù)大門的人在流浪中悲慘地結(jié)束了一生,死時年僅39歲。
? ? ? ?如何評價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概括地看,他的藝術(shù)可貴之處首先在于追求藝術(shù)的真實性,反復(fù)強調(diào)要很好地模仿自然。他和古典主義繪畫傳統(tǒng)的分歧就在這里。他認為: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僅僅表現(xiàn)自然實物就已經(jīng)足夠了。這決不意味著他否定傳統(tǒng),他對文藝復(fù)興時期大師的作品是非常尊重的,但是他不為傳統(tǒng)所囿。他不愿意總是回頭看,而是主張勇敢地面對未來,敢于真實地反映自己的時代,不加粉飾地去描繪現(xiàn)實生活。正像有人這樣以為:用不著強調(diào)卡拉瓦喬把普通人的生活帶到了祭壇,他正是用這種普通人的生活與那些顯貴的假慈悲相抗衡,他常常把一些下層人描繪成圣徒、圣母子和圣哲的樣子。在下層人身上發(fā)現(xiàn)美和智慧,這是他的基本信條。這不是出于好奇或是開玩笑,而是由于他具有與古典主義完全對立的美學思想。
? ? ? ?卡拉瓦喬有許多追隨者,其中有真蒂萊斯琪父女、列·斯巴達(L.Spada,1576-1622)、巴·曼夫列迪(B.Maofridi,約1580-1620)、斯凱多尼、卡洛·薩拉塞尼(C.Saraceni,1579-1620)、馬·普列基(M.Preti,1613-1699)等人。歐·真蒂萊斯琪(O.Gentileschi,約1563-1639)的本名叫勞米(Lomi),1576年來到羅馬,傾向于卡拉瓦喬藝術(shù),1626年去英國,在英期間畫了一些天頂畫。他很仰慕卡拉瓦喬的藝術(shù),其作品重視光暗對比,代表作有《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1629-1639)、《達那厄》(1621-1622)等。他的女兒阿·真蒂萊斯琪(A.Gentileschi,約1593-1652/3)也是一個卡拉瓦喬主義者。這是一位性格冷靜,做事干練的女人。她喜歡描繪一些英雄婦女的題材,代表作有《朱迪斯與荷洛芬斯》等。列·斯巴達是博洛尼亞人,他的藝術(shù)風格很接近卡拉瓦喬,所以有人經(jīng)常把他的畫誤認為是卡拉瓦喬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圣彼得受難圖》等。巴·曼夫列迪學習卡拉瓦喬幾乎可以亂真,他作品中的人物粗獷有力,富有雕塑感。他很早就來到羅馬,善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在意大利和國外都有很多的買主。代表作有《彈魯特琴的青年》、《四季》、《圣彼得否認基督》、《女卜者》等??濉に_拉塞尼也是卡拉瓦喬藝術(shù)的追隨者,大約在1598年去羅馬,1613年去曼圖亞,1619年在威尼斯工作,畫風注重光暗的強烈對比,人物質(zhì)樸寫實。他的代表作有《圣母之死》、《圣且契利亞和天使》(約1610)等。馬·普列基是那不勒斯畫派的畫家,擅長作濕壁畫和架上畫,在藝術(shù)上既接受卡拉瓦喬藝術(shù)的感染,又有學院派藝術(shù)的傾向,架上畫的代表作有《音樂會》和《牧人來訪》等作品??ɡ邌痰淖冯S者在國外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有魯本斯、委拉斯貴支、倫勃朗、路易·勒南、拉圖爾等人。無可置疑,卡拉瓦喬主義在其他各國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
? ? ? ?其他地方畫派 除卡拉瓦喬外,當時意大利地方畫派的實力也是很強的,在當?shù)禺嬇芍幸灿楷F(xiàn)出不少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畫家。
? ? ? ?17世紀熱那亞畫派最主要的代表是別·斯特勞茲(B.Strozzi,1581-1644)。他早期在熱那亞師從桑爾里學習藝術(shù),曾受佛蘭德斯畫派的影響,1597年成為托缽僧人,在1631年逃出寺院去到威尼斯。在藝術(shù)上,對他有影響的兩個人是卡拉瓦喬和魯本斯。他擅于畫一些帶有世俗風味的宗教題材畫和風俗畫,代表作有《托比特的痊愈》(約1635)、《女演奏家》、《吹號的人》、《老風流》、《魯特琴的琴手》、《天文學者和他的學生》、《廚娘》等。從《托比特的痊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卡拉瓦喬對他的影響。他把宗教題材當作日常生活來描繪,畫面上除了天使那對翅膀外,幾乎不帶有任何宗教氣息。人物的描繪毫不美化,完全是生活在下層的山野村夫形象。那個治眼疾的老者表現(xiàn)出一種焦急不安的心情,希望奇跡能夠出現(xiàn)。整幅畫面氣氛十分活躍,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光線的運用和人物的半身構(gòu)圖手法非常近似卡拉瓦喬的作品。他的《老風流》是一幅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描繪了一個行將就木的貴婦人坐在鏡前插戴花朵。它揭示了社會上的虛偽丑惡現(xiàn)象?!杜葑嗉摇肥且环錾钠胀ㄈ诵は?,女演奏家手握樂器,好像是剛剛演奏完畢正處于短暫的休息中。她姿態(tài)自然,雙目凝視著觀眾,目光柔和,表現(xiàn)出一種端莊凝重的神態(tài)。
? ? ? ?多·菲奇(D.Fetti,約1589-1624)是曼圖亞畫派的代表之一,曾接替魯本斯成為曼圖亞的宮廷畫家,在藝術(shù)上仰慕卡拉瓦喬、魯本斯和葉勒斯海莫。晚年,他移居威尼斯。他的《演員肖像》(約1610)是一幅表現(xiàn)心理復(fù)雜變化的人物肖像,很可能畫的是當時的名演員馬爾季列里。此外,他的代表作品還有《遺失銀幣的寓言》、《憂郁》(約1620)、《箴言》、《手持歌利亞頭的大衛(wèi)》、《托比特的痊愈》等,這些作品共同的特點是真實、樸素、自然。
? ? ? ?南方的薩·洛撒(S.Rosa,1615-1673)是那不勒斯畫派的代表。他是一位傳奇人物,據(jù)說他曾經(jīng)參加過1647年那不勒斯的人民大起義。他不僅是個畫家,同時也是戲劇家、演員、音樂家、詩人。他一生飄泊不定,曾幾次去羅馬,在羅馬期間據(jù)說他曾寫詩諷刺過大名鼎鼎的貝尼尼。在17世紀40年代,他曾在佛羅倫薩住過一段時間。他的古怪性格也反映在他繪制的小冊子里,其中描繪了許多動物,由于它們從幸福之神手中獲得了王位和王冠,顯得神氣十足,這些作品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擅于作風景畫、肖像畫、歷史畫,在創(chuàng)作上往往帶有浪漫主義的氣息。他的《男子肖像》(約17世紀40年代)無疑是一件很有個性的肖像作品。畫面上那個英武灑脫的男子也可能是他自己或一位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所以也有人把它叫作《強盜》或《海盜》。他的代表作還有《塞勒灣》(1640-1645)、《浪子》(1640-1648)、《戰(zhàn)斗》(1652)、《有橋的風景》、《巖岸上的海盜》等他在風景畫中喜歡點綴一些人物,這些人物大都是一些海盜。其實這些強盜,其中不少是當時意大利破了產(chǎn)的農(nóng)民。畫家在描繪這些流浪漢或強盜時,總是帶著同情或贊美的態(tài)度。
? ? ? ?此外,在地方畫派中,還應(yīng)該提到的是威尼斯畫派的約翰·里斯(J.Liss,約1597-1629)、佛羅倫薩畫派的馬·勞塞里(M.Rossell,1577-1651)和羅馬畫派的卡洛·馬拉提(C.Maratti,1625-1713)等人??濉ゑR拉提是學院派古典主義后期的一個重要代表。他11歲到羅馬,在這里受到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他臨摹古代和文藝復(fù)興時期大師的作品,拉斐爾和博洛尼亞學院畫家們的作品曾給他以深刻的印象,被他視為典范。他的作品多以宗教故事和神話做題材。畫風古典、莊重,缺乏激情?!栋驳铝摇と澫瘛?1650-1655)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上的人物端莊持重,有一定的個性特色和心理描寫。
三.巴洛克美術(shù)的形成與發(fā)展
? ? ? ?巴洛克美術(shù)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及其風格特點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shù)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意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偟膩碚f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世紀古典主義藝術(shù)理論家對于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shù)風格的稱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shù),只是到了后來,才對巴洛克藝術(shù)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shù)產(chǎn)生于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qū)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shù)最早產(chǎn)生于意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guān),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梢哉f,巴洛克藝術(shù)雖不是宗教發(fā)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wù),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 ? ? ?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shù)有如下的一些特點:它有豪華的特色,由于服務(wù)對象主要是上層人物和貴族,故而力求豪華。無論是教皇還是王公貴族,為了宣揚宗教或是為了滿足自身的享樂主義生活,在財務(wù)開支上從來是不吝惜的。正因為如此,巴洛克的建筑、繪畫、雕刻以及工藝品都顯得十分壯觀、豪華。為了表現(xiàn)這種奢侈的風格,他們在建筑和雕刻上不惜使用貴重材料,如各色的大理石、寶石、青銅、金子等。這個時期的教皇在觀念上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即他不會也不想拒絕塵世享樂主義的東西。因此說,教皇已不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美術(shù)作品中一些希臘羅馬的愛情故事也能被他們所接受,并且還是此類作品的積極支持者和收藏者。
? ? ? ?它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美術(shù)強調(diào)理性的寧靜與和諧,而巴洛克美術(shù)則強調(diào)非理性的無窮幻想與幻覺,極力打破和諧與平靜。巴洛克的雕刻和繪畫都充滿了緊張的戲劇氣氛。它的建筑也表現(xiàn)了建筑師們豐富多彩的構(gòu)思,如噴水池的水流不規(guī)則地噴向四方,不讓人知道水源藏在何處。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所繪制的作品,成為19世紀浪漫主義藝術(shù)家學習的典范。
? ? ? ?它富有激情性。巴洛克美術(shù)作品總是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感情世界;悲傷、歡樂、神秘、恐懼等。巴洛克美術(shù)作品不僅外形令人激動,它的內(nèi)容也是騷動不安的。這種騷動不安與激情有的是和宗教有關(guān),有的是和當時動亂不安的時局有關(guān)。
? ? ? ?它具有運動感。它在內(nèi)容上是充滿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則強調(diào)運動感。運動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shù)的靈魂。一幅畫、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瞬間的閃光,它在不停地運動著,有著強烈而復(fù)雜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例如,建筑物大量使用曲線,建筑平面圖多是橢圓形的,強調(diào)力的作用和運動。強烈的明暗對比和光線的復(fù)雜變化,更加強了作品和對象的動感與不穩(wěn)定性。在繪畫上,它比文藝復(fù)興時期更重視畫面空間感的表現(xiàn)。
? ? ? ?它的表現(xiàn)語言具有綜合性。巴洛克美術(shù)十分強調(diào)綜合的特點,而且有多種綜合的形式。一種是建筑和雕刻、繪畫的綜合。例如,在一座建筑物內(nèi)有雕刻和天頂畫作為裝飾,彼此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另一種是建筑物本身各個部分的綜合,如柱子、墻壁、壁龕、門窗、圓頂?shù)鹊木C合。此外,巴洛克建筑特別講究與周圍環(huán)境的綜合,如和廣場、街道、花園、噴泉等的有機聯(lián)系,這樣的聯(lián)系在文藝復(fù)興時期是不多見的。巴洛克建筑物是開放式的,這時的教堂以及世俗的住宅大都面向大街,不再處于孤立的狀態(tài)。巴洛克美術(shù)與文學戲劇音樂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不能忽視的。文學的題材、戲劇的效果、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都是貝尼尼等人最熱衷追求的東西。
? ? ? ?它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藝術(shù)與天主教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作品的題材方面,一般多表現(xiàn)一些殉教、幻覺的故事和情節(jié)。在一些巴洛克建筑物的天頂畫上,藝術(shù)家熱衷于描繪天國的場面,霞光萬道,云霧繚繞,天神在上,天使們飛翔其間,這好像是在召喚人世間的善男信女,讓他們感到天國就在眼前。在這一點上,巴洛克教堂和中世紀教堂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把人們的理想引向?qū)ψ诮痰某绨荨0吐蹇嗣佬g(shù)并未放棄神話題材,不過比較來看宗教題材還是占有主要地位。
? ? ? ?巴洛克藝術(shù)大師貝尼尼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是意大利巴洛克風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畫家。他與卡拉瓦喬完全不同,他一生顯貴,榮耀非凡,為好幾代教皇服務(wù),并都能博得當權(quán)者的歡心。貝尼尼出生在那不勒斯,父親也是一位雕刻家,1605年舉家遷往羅馬。據(jù)說,他在8歲時就拿起雕刻刀作了一個小孩的頭像,20多歲時已蜚聲羅馬,這個時期他為權(quán)傾一時的紅衣主教波爾蓋茲制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為的是裝飾主教的私人花園。其中《大衛(wèi)》(1623)著重表現(xiàn)了運動中的人體和不可遏制的激情。另一件組雕《普魯東搶劫珀爾塞福涅》也是為主教而作,這件作品充滿了戲劇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冥王和少女的對抗。對抗是激烈的,在對抗中表現(xiàn)了力量和運動,也很富有空間感。為波爾蓋茲主教所作的《阿波羅和達芙妮》更是一件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件作品表現(xiàn)了兩個處在運動中的人體,給人以輕盈、優(yōu)美、乘風向上和如夢如幻的感覺。這件作品完成后轟動羅馬,有一個紅衣主教還寫詩贊美了這件作品。
? ? ? ?1623年,是貝尼尼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折時期,由于欣賞他藝術(shù)的烏爾班八世教皇即位,從此他進入了教廷,開始為教廷服務(wù)。教皇烏爾班八世下令要貝尼尼為他建造陵墓。貝尼尼為這個陵墓可謂嘔心瀝血,但是教皇本人的雕像塑得并不理想,主要的不足在于過分重視外在的效果,缺乏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在烏爾班八世時期他還完成了一件把建筑與雕刻結(jié)合在一起的青銅華蓋(1624-1633,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壇)。
? ? ? ?標志貝尼尼雕刻頂峰的是《圣德列薩祭壇》,這組雕刻主要由兩個人物組成,是女圣徒德列薩,另一個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寬的僧袍,赤著雙足,坐在云端上,處在沉迷的狀態(tài)中。她神情恍惚,臉色蒼白,顯得有點飄忽不定。在她面前,一個拿著帶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來,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這愛情之箭刺向少女靜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愛的漣漪。這里雖然描寫的是一個宗教傳說,但貝尼尼別出心裁,使傳說帶有世俗的色彩。雕刻家為了配合祭壇雕刻,還在旁邊的包廂里雕刻了一組觀眾,坐在包廂里的是訂貨人卡爾那羅一家。這件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它表現(xiàn)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貝尼尼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肖像雕刻?!端蛊W涅·波爾蓋茲肖像》(1633)是他的一件得意之作。這位紅衣主教是他的朋友也是藝術(shù)上的支持者,在這件作品中既表現(xiàn)了主教的高貴,又表現(xiàn)了主教作為常人的世俗情趣?!犊凳刻共臁げ紛W娜列里肖像》(1635)是他為情人所作的雕像,著重表現(xiàn)了這個女人身上的青春活力和自由性格。1665年,貝尼尼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邀請去法國,曾為路易十四作過肖像。其中《路易十四胸像》(1665)并未獲得國王的贊賞,主要原因可能是喜歡古典主義的國王并不太喜歡巴洛克風格的藝術(shù)。他在這件作品上過分表現(xiàn)國王的假發(fā)、甲胄和綢緞衣服上的閃光,而對人物的內(nèi)心缺乏深入描繪和揭示。從法國歸來后,貝尼尼晚期的作品越來越顯示出一些程式化的傾向,有時為了表達多余的熱情,動作過分夸張,有些作品還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后期的代表作品有《圣路德維卡·阿爾貝托尼之死》(1671-1674)、《女圣徒抹大拉的瑪利亞》(1661-1663)、《芳賽克醫(yī)生肖像》(1661-1663)等,他還為一些教皇作了陵墓雕刻。
? ? ? ?他作的雕刻還大量運用裝飾噴水池、著名的《四河》噴泉就是由他領(lǐng)導建造的。這件作品雖然由于助手們參加而風格不大統(tǒng)一,但畢竟是一件氣勢雄渾頗有思象力的作品。羅馬的“四河”噴泉(1648-1651)是由貝尼尼和他的學生一起完成的。這個噴水池規(guī)模十分巨大,水池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面有四個巨型人像,分別象征著世界四大河流,它們是:尼羅河、多瑙河、恒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由于當時人們還不了解尼羅河的起源,所以雕刻家在制作象征尼羅河的人像時,給他蒙上了眼睛。除了人像以外,還雕刻了許多動物。噴水池里的水是從四面八方的隱蔽之處射出來的,為的是造成一種奇特而神秘的效果。這是巴洛克建造噴泉慣用的一種手段。四河噴泉的缺陷是風格不大統(tǒng)一,這是由于參加制作的人很多,每個人的水準和趣味不盡相同。他的另一個杰作是《特里同》噴泉(1642-1643)。這座噴泉也叫《人魚》噴泉,位于亞爾比列尼廣場上。噴水池中央有一個半人半魚的雕像,它是海神之子特里同。此時特里同正在用力吹著海螺,好像在呼風喚雨。噴泉的水從海螺里噴出,構(gòu)思特別巧妙。該水池的最早設(shè)計者是費爾南多·弗各(Ferdinand Fuga,1699-1781),后經(jīng)貝尼尼的努力而完成。
? ? ? ?貝尼尼不僅是天才的雕刻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師。他的作品大都結(jié)構(gòu)嚴謹,富有想象力,也頗有氣派。他的教堂建筑以圣安德烈·阿里·克維里納列小教堂(約建于1653-1658)為代表。這座教堂獨具風格,極能體現(xiàn)巴洛克建筑的一些特色。它的外部樸實、大方,進入教堂可以見到圣安德烈仰望天頂?shù)男蜗?。室?nèi)的裝飾比較豐富。貝尼尼做過教廷的總建筑師,曾受教皇委托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約1656-1667)。這座廣場也是橢圓形的,面積很大,約有35000平方米,中間有一方尖碑,兩邊各有一個噴水池。它與一個小梯形廣場相連接。傾斜的梯形廣場就像一個舞臺,是教皇做彌撒用的。大廣場顯然就是“觀眾席”,可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廣場的兩側(cè)有巨大的柱廊,這兩排柱廊如同教皇伸出的兩只手,把信徒們擁入教皇仁慈的懷抱。為了與宏大的教堂和教堂圓頂在風格上取得協(xié)調(diào)一致,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采用了氣魄雄渾的托斯卡柱式。每排有4根巨柱,共有柱子284根,柱子上邊還有許多雕像。柱廊的柱與柱之間,相互掩映造成復(fù)雜的明暗效果。這是貝尼尼的一件成功之作。惟一的缺陷是,人們站在廣場上不能完全看到大教堂華美的圓頂。
? ? ? ?貝尼尼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赡苁且驗樗诘窨毯徒ㄖ矫嫣雒啾戎?,繪畫上的名氣似乎小一些。他一生大約共繪制了一百多幅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優(yōu)秀之作。他的素描作品尤為精彩,人物生動活潑,線條流暢有力。如《紅衣主教波爾蓋茲》素描頭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教微笑的面孔,讓人聯(lián)想到他具有開朗豪爽的性格,這是一張讓人難忘的面孔。他還畫過些漫畫作品,是17世紀著名的漫畫家之一。
? ? ? ?貝尼尼的藝術(shù)不僅繼承了文藝復(fù)興人文主義的精神與傳統(tǒng),也繼承了希臘藝術(shù)的傳統(tǒng),他是米開朗基羅之后、羅丹之前最有才能的雕刻家之一。他在創(chuàng)作上很有標新立異和突破傳統(tǒng)的勇氣,他曾一再告誡學生既要繼承傳統(tǒng),又不要墨守成規(guī),不要做別人的回聲。他有為宗教服務(wù)的一面,是個虔誠的宗教徒,但是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他又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世俗情結(jié),表明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 ? ? ?貝尼尼可謂是個藝術(shù)全才,特別是在雕刻方面,豐富了雕刻的手段,技藝嫻熟,擅于表現(xiàn)光和運動。他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由于身居高位,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日益脫離生活,這在后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 ? ?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巴洛克的建筑家大膽地突破文藝復(fù)興時期古典主義的建筑原則,努力運用新的手法和新的語言,他們可以說是建筑領(lǐng)域里浪漫主義藝術(shù)的代表。
? ? ? ?早期的巴洛克建筑家有賈科莫·巴羅齊達·維諾拉(Giacomo Barozzida Vignola,1507-1573)、賈科莫·德拉·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約1537-1602)、多米尼克·豐塔納(Domenico Fontana,1543-1607)、卡洛·馬丹諾(Carlo Madema,1656-1629)等人。羅馬的耶穌會教堂(1573-1584)被認為是最早的巴洛克建筑之一。這座教堂由維諾拉和波爾塔共同設(shè)計建造。1568年,維諾拉設(shè)計了教堂的平面圖。正門的立面是波爾塔在1575年設(shè)計的。平面圖是拉丁十字形,兩側(cè)有懺悔室,中室很寬敞。祭壇上面是一圓頂,光線來自這個圓頂?shù)纳戏?。立面分為兩層,兩層皆裝飾著成對的扁平柱子,柱子很華麗。渦形花紋在立面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一種動感和彈性的感覺。這座教堂為后來的巴洛克建筑播下了種子。早期的代表作品還可以舉出如馬丹諾的代表作圣蘇珊娜教堂(1603)和馬丹諾設(shè)計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東正面。在圣彼得大教堂的東正面上,可以看到檐部曲線的起伏變化,造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和層次空間的效果。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巴洛克風格的建筑除了在羅馬出現(xiàn)外,在地方上也相繼出現(xiàn)了。
? ? ? ?皮耶特羅·貝列提尼·達·科爾多納(Pietro Berrettioi de Cortona,1596-1669)是巴洛克時期著名的建筑家和畫家。他建造的羅馬圣瑪利亞·德拉·芭齊教堂(1656-1657)很有特色。這座教堂共有兩層,第一層向前突出,呈弧形,顯得十分緊湊。門廊有成對的圓柱,柱子之間有著復(fù)雜的明暗變化。第二層略向后移,也裝飾有成對的柱子,上面一層較為華麗、輕巧,有拱形的窗戶。整個立面起伏不平,富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這種曲面成為后來巴洛克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
? ? ? ?在17世紀中期,最有個性特點的巴洛克建筑家之一是弗蘭西斯科·波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oi,1599-1667)。他出身于一個建筑家的家庭。據(jù)說他早期曾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上做過石匠。他性格古怪,不事權(quán)貴,為人倔強。他不參加競賽也不與別人合作,更不帶徒弟。臨死前,他把自己設(shè)計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然后自殺身亡。他在建筑上尋求獨特的“語言”,探索新的手法,力求每件作品絕不雷同。他常用蠟及黏土作模型,以研究建筑物的構(gòu)圖及明暗變化。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羅馬的圣卡羅教堂。這座教堂的正面建于1662年至1667年,教堂的平面圖是橢圓形的,如同一個圓形被擠壓的樣子。它的立面分為兩層,沒有清楚的分界線,上下兩層相互交錯在一起。波動的水平線曲折起伏,節(jié)奏十分緊張,明暗變化復(fù)雜。整個立面,裝飾繁多,有看不完的細部,可以把它比作一部無聲的交響樂章。這座教堂的主持人曾說“這樣的教堂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座”。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圣依伏·德拉·薩比恩查教堂(1642-1650)。后一座建筑物同樣也是形狀奇特、結(jié)構(gòu)復(fù)雜,特別是它的六角形天頂,令人嘆為觀止,六個采光的窗戶如同六朵花瓣。他在1642年至1660年間建造的圣·伊伏教堂,同樣也以別具特色令世人矚目。
? ? ? ?巴洛克建筑家們在17世紀也設(shè)計了不少優(yōu)美的世俗建筑,包括眾多的貴族府邸、別墅、花園、廣場、噴水池等等。世俗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樣具有豪華的特點。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由馬丹諾設(shè)計的邁特依府邸(1616)以及由馬丹諾、貝尼尼設(shè)計和建造的巴貝里尼宮(1628-1633)。此宮共有三層,立面分割較清楚,最底層為連續(xù)拱廊。整個建筑顯得輕盈、秀美,沒有過分繁瑣的裝飾,和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建筑相去不遠。
? ? ? ?在17世紀,羅馬還建造了大量的噴水池。傳說當時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訪問羅馬時,看到了這許多設(shè)計精美的噴水池時,以為是專為迎接她而建造的,不由感慨萬千地說“這太奢靡了,”后來才知道這在羅馬是非常平常的事。教皇和貴族們不惜耗費巨資攀比,競相建造噴泉,為的是使羅馬這座宗教之城富麗豪華,大放異彩。在羅馬,除前面提及的貝尼尼的《四河》噴泉和《特里同》噴泉外,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巴洛克噴水池是《特列維》噴泉(1732-1762)。它的最早設(shè)計者可能是費爾南多·弗各,至18世紀才建成。特列維噴泉的水、石和雕像結(jié)合得很好,氣魄宏大,頗為壯觀。這里采用了羅馬的凱旋門樣式,使噴水池增添了幾分古典氣氛。凱旋門的中央是一座海神雕像,兩旁是兩座富有寓意的女像:右邊一座象征安樂,左邊一座象征富饒,檐部有四尊女像,象征春夏秋冬。在水池中有波塞冬駕駛的馬車,馬踏水波,驅(qū)波逐浪,尤為生動。這座噴水池又名幸福泉,旅游者們常常背向水池投擲硬幣,以卜自己是否能重游羅馬。此外,羅馬《保里納》、《保拉》等噴泉也很有特色。
? ? ? ?中后期的巴洛克建筑家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格里納·瓜里尼(Guarino Guarini,1624-1683)、菲利普·尤維拉(Filippo Juvara,1678-1736)、巴爾達薩雷·龍蓋納(Baldassare Longhena,1598-1682)和路各·瓦維杰里(Luigi Vanvitelli,1700-1773)等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
? ? ? ?瓜里尼早期在羅馬工作,后在巴黎、都靈等地從事創(chuàng)作。他繼承了波羅米尼的風格,在形式上強調(diào)緊張熱烈的氣氛和奇特的構(gòu)圖。代表作有圣勞倫斯教堂(1668-1687)和卡爾里亞納宮(1679-1692)。
? ? ? ?尤維拉是晚期巴洛克的重要代表之一。早期在羅馬從師芳丹納學習,后來去西班牙、葡萄牙、都靈等地工作。代表作有都靈的馬達莫宮(1718-1721)。這座建筑結(jié)構(gòu)巧妙,裝飾華麗,下層沉重穩(wěn)定,上層則呈現(xiàn)出輕盈自如的感覺。另一代表作為斯派里格教堂(1716-1731)。
? ? ? ?龍蓋納是威尼斯建筑家,早期曾向斯格莫奇(Scamozzi)學習,學成后主要在威尼斯工作。其代表作品有致敬圣瑪利亞教堂(1631-1648)和雷佐尼卡宮(1660-.1667)。精美的致敬圣瑪利亞教堂尤為著名。這座華麗的圓頂教堂一直是威尼斯人的驕傲。
? ? ? ?巴洛克繪畫 意大利的繪畫不如建筑和雕刻影響大,繪畫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天頂畫上。前文提到過的皮耶特羅·貝列提尼·達·科爾多納是17世紀繪畫中最走紅的人物之一??茽柖嗉{原名叫貝列提尼,由于出生在科爾多納,故有此綽號。他是一位多面手,既是建筑家又是畫家。早年在家鄉(xiāng)學習藝術(shù),大約在1612年前后來到羅馬,在這里受到了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柯羅喬等人的影響。這些文藝復(fù)興大師的藝術(shù)對他創(chuàng)作宏大、華麗的天頂畫幫助頗多。他也去過佛羅倫薩、威尼斯,并在那里作過畫,但他的主要作品在羅馬。主要代表作有:巴貝里尼宮的天頂畫《神意的勝利》(又譯做《巴貝里尼的勝利》,1633-1639)、帕姆菲里宮天頂畫(1651-1654)、佛羅倫薩碧提宮的濕壁畫(1640-1647)等。其中以巴貝里尼宮的天頂畫尤為精彩。這幅天頂畫是為了歌頌巴貝里尼家族而作。畫面宏大,空間開闊,只有如此巨大的空間才能容納下眾多的人體。人們仰視天頂時,只見人物在藍天白云中飛翔,畫面充滿動感和激情,引起觀賞者無窮的幻想。他的天頂畫大都采用宗教或神話題材,很少有現(xiàn)實生活的內(nèi)容。所以描繪的場面具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 ? ? ?另一位著名的巴洛克畫家是路加·喬爾達諾(Luca Giordano,1632-1705)。他是巴洛克后期的繪畫代表之一,在藝術(shù)上曾受到科爾多納和西班牙畫家里貝拉的影響。他出生在那不勒斯,在那里度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后出游到過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貝加莫等地。他也曾接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邀請在馬德里住了十年,1702年回國后返回故鄉(xiāng)那不勒斯。喬爾達諾的畫風是用筆粗獷,輕松流暢,擅于用光,在光與色的交融中去刻畫人物。他也是個喜歡表現(xiàn)神話或宗教題材的畫家,不過他的作品充滿生活氣息。由于他作畫既快又好,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快手”。當時向他訂畫的人很多,其作品流傳到世界各地。他留下的作品數(shù)量十分驚人,包括壁畫、架上畫、肖像畫等,據(jù)說有上千幅之多??傮w看,他的作品比較有生氣,人物形象也生動活潑,且不拘一格,這可能與他受那不勒斯畫派,特別是受里貝拉的影響有關(guān)。重要代表作有《圣殤》、《伐爾肯的熔爐》等。
? ? ? ?在巴洛克畫家行列中,還應(yīng)提到熱那亞的高里(G.B.GaulIi,1639-1709),他的別名叫巴琪奇歐(Baciccio),全名叫喬凡尼·巴提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高里是貝尼尼的學生,他為羅馬耶穌會堂創(chuàng)作的《耶穌基督名字的崇拜》(1674-1679)非常精彩,天頂畫上的人物頗有立體感,這些畫與灰泥雕塑物結(jié)合在一起,空間感尤為強烈,激烈運動著的人物好像即將破壁而出。他也是肖像畫能手,曾給好幾位教皇畫肖像。他的《教皇格里門特九世》(約1668)就是其中較好的一幅。
? ? ? ?安德烈亞·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8)也是一位天頂畫裝飾大師。他為奧地利的一些府邸、宮廷和教堂作的畫,風格偏于華麗,色彩璀璨,令人眼花繚亂。他于1702年去維也納,此前在羅馬工作,曾寫過一本《繪畫透視法》的技法書,據(jù)說1737年由葡萄牙傳教士譯成中文,傳入我國。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為羅馬圣伊納爵教堂創(chuàng)作的天頂畫《圣伊納爵的禮贊》(1691-1694)。這是一件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作品,構(gòu)圖宏大,豪華富麗,色彩鮮明,繪畫與建筑物結(jié)合成為一體。這幅畫又稱為《耶穌會布道的寓意》。
四.意大利18世紀的美術(shù)
? ? ? ?繪畫 進入18世紀,意大利各派藝術(shù)出現(xiàn)了衰落的傾向,這時只有威尼斯畫派還繼續(xù)保持了一定的繁榮。但仍然是流派繁雜,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義、羅可可和卡拉瓦喬主義等風格流派的藝術(shù)。
? ? ? ?左·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博洛尼亞畫派的畫家,由于他在繪畫中擅于表現(xiàn)光線的變化,人們常叫他是意大利的倫勃朗。他早期受學院派的影響,后又受卡拉瓦喬主義和威尼斯畫派的熏陶,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很重視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畫上的人物常常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畫的幾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這樣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描繪了一個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現(xiàn)得十分詼諧、有趣。他的代表作還有《自畫像》(約1700)、《圣約瑟之死》、《屠殺嬰兒》、《洗衣婦》、《基督受洗》(1712)等。
? ? ? ?18世紀有一位活躍在倫巴底的名叫賈·弗·齊培爾(G.F.Cipper,生卒年代不詳)的畫家。從姓氏來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國。他主要創(chuàng)作活動在1705年至1736年間。他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畫家,專門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他筆下的人物和生活環(huán)境完全是寫實的,具有質(zhì)樸的鄉(xiāng)土風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紡織女》、《磨刀匠》、《母與子》等。
? ? ?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熱那亞畫派的畫家。他的藝術(shù)具有一種浪漫主義和戲劇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風格的影響,他大多畫一些騷動不安的局面或一些疾風暴雨式的風景。在這些場合下,人物有點變形又大多表現(xiàn)出一種急躁的情緒。他的《海岸風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風景》、《調(diào)教喜鵲》等就是這樣的作品。
? ? ? ?18世紀威尼斯畫派仍然是人才輩出,涌現(xiàn)出不少蜚聲歐洲的藝術(shù)家。
? ? ? ?喬·巴·皮亞采達(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畫派中明顯帶有巴洛克傾向的畫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學畫,后曾從博洛尼亞的克列斯比學藝,1750年成為威尼斯美術(shù)學院的院長。他擅于作色彩絢麗、構(gòu)圖宏大的天頂畫。除天頂畫外,他的架上繪畫也十分精美。這些畫的色彩瑰麗晶瑩,顯然是繼承了威尼斯畫派的傳統(tǒng)。在一些畫面上,人物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架上畫的代表作有《女卜者》、《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輕的旗手》(約1743)等。他還是一位很不錯的插圖家,曾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書作過插圖。
? ? ? ?18世紀威尼斯畫派更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畫家是喬·巴·提埃波羅(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畫派中對歐洲繪畫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擅作天頂畫、架上繪畫和版畫。他出生在一個船長的家庭,早年師從格拉扎里尼學畫,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藝術(shù)曾給他以有力的影響,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nèi)塞等人。1717年,他21歲時便嶄露頭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畫。他于1731年、1737年、1740年三次去米蘭,此外還到過貝加莫、維琴察等地,在這些地方都創(chuàng)作過大量的天頂畫和祭壇畫。他三次去米蘭是為當?shù)氐目肆欣锲鎸m作天頂畫《太陽神的奧林匹斯山》(1740),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畫面金碧輝煌、空間開闊,很富有想象力。畫面上描繪了太陽神正駕著馬車從奧林匹斯山出發(fā),只見霞光四射,沖破黑暗的天空,太陽神的馬車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動作有一種不可阻擋之勢。在18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除完成了眾多壁畫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畫,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壇畫《背負十字架》、《克里奧帕特拉的盛宴》、《阿姆菲特麗達的凱旋》(約1740)、《時間揭示真理》、《堅韌和智慧的寓意》(約1744-1745)、《西風神和花神的凱旋》等。1750年前后,他為威尼斯的拉比宮所作的壁畫十分馳名,在這里他描繪了古代羅馬的歷史場面,其中尤以《克列奧帕特上船》和《克婁巴特拉女王的飲宴》最為有名?!讹嬔纭飞系那楣?jié)是女王正在向羅馬名將安東尼表達愛情。有趣的是畫面上的人物穿戴著16世紀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樣式,這表明畫家對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藝術(shù)和16世紀威尼斯的光榮歷史抱有懷念的情緒。1750年12月,提埃波羅在兩個兒子的陪同下應(yīng)邀到德國維爾茲堡作畫,他為這里的主教宮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壁畫、天頂畫。為主教宮的帝王大廳所畫的天頂畫、壁畫取材于中世紀的一段歷史,在這里描繪了日耳曼皇帝巴巴羅薩的婚禮和封贈儀式。隨后他又為主教宮的前廳作了天頂畫,別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寫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騎在大象上的婦女代表亞洲,象征非洲的婦女騎的是駱駝,象征美洲的婦女騎的是鱷魚,而象征歐洲的婦女則威嚴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寶座上,此外還畫了中國人、印度人、摩爾人。維爾茲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榮譽。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選為威尼斯美術(shù)學院的院長,這期間創(chuàng)作了畫風輕快的《搶劫海倫》(約1755-1760)等作品。1762年4月,德高望重的提埃波羅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為王宮的王位大廳作天頂畫,名為《頂班牙王朝的凱旋》,在這件作品中歌頌了王朝的統(tǒng)治和威嚴,將天主教的神和異教的神祗畫在了一起,這種做法是很大膽的。此外,他還為王宮作了一系列天頂畫和壁畫,也為教堂作了些祭壇畫。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馬德里。提埃波羅的作品題材極其豐富,除了宗教、神話、歷史題材外,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風俗畫,這類風俗畫往往帶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時還是一位極有特色的銅版畫家。
? ? ? ?羅·卡爾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畫家。她是蜚聲歐洲宮廷的色粉肖像畫家,藝術(shù)風格抒清細膩,輕柔婉約,具有羅可可藝術(shù)的特色。1705年她成為羅馬圣路加學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繼被選為博洛尼亞學院和巴黎雕刻、繪畫學院的院士。1719年至1721年曾在巴黎活動過,她的才華在當時受到華托的稱贊。代表作品有《狄安娜》、《舞蹈家巴爾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畫像》(約1730)等。
? ? ? ?喬·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畫派的一位羅可可畫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誤認為是提埃波羅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選為博洛尼亞學院院士,是很受歐洲各國宮廷歡迎的畫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術(shù)學院院長。他曾創(chuàng)作過許多色彩鮮明的天頂畫和架上繪畫,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 ? ? ?接近羅可可風格的畫家還可以舉出雅·阿米高尼(J.Ami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ghi,1702-1785)等人。朗吉擅于描繪上層階級的悠閑生活,作品風格樸實、優(yōu)雅、風趣,代表作有《音樂會》(1741)、《舞蹈教師》、《香水》(1756)、《占卜者》等。
? ? ? ?18世紀威尼斯畫派的風景畫特別馳名,涌現(xiàn)出一系列著名的風景畫家。當時,威尼斯興起了一種描繪城市風光的風景畫,這種風景畫專門描繪城市的建筑物和鄉(xiāng)土人情,它被叫作維都塔(Veduta)。維都塔式的風景畫早在文藝復(fù)興時期就有,但是到了18世紀呈現(xiàn)出更大的發(fā)展趨勢,而且更加成熟。
? ? ? ?在風景畫的畫家行列中首先應(yīng)該提到的是安·卡納列(A.Canale,1697-1768),但人們常叫他的綽號卡納列達(Canaletto)。他二十多歲時到過羅馬,以后兩次去英國。他的繪畫對英國的風景畫有一定的影響,并曾獲英國皇家美術(shù)學院院士稱號??{列達的風景畫風格質(zhì)樸,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國大使》、《在威尼斯圣·喬凡尼·?!ぐ屠战烫们暗膹V場》、《石匠的料場》(約1730)、《遠眺圣米歇爾島的風景》等。他還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銅版畫。
? ? ? ?卡納列達的外甥或是侄子貝,別勞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風景畫家,他主要活動在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見長,代表作有《德累斯頓風光》(1748)、《德累斯頓新市場》(1747-1755)、《維也納俯瞰圖》(1760)、《華沙風光》(1779-1780)等。
? ? ? ?另一位著名的風景畫家是法·瓜爾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風格有點獨特,作品更多帶有浪漫主義的氣息。他十分擅于描繪外光,其外光豐富的變化造成了畫面上晶瑩的色調(diào)。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濕的天空,其中有大氣流動,陽光偶爾從云層中透出,溫和地照耀著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廣場與宮殿風光》、《威尼斯風光》(約1787)、組畫《放氣球》(1784)、《咸水湖上的貢都拉》(約1787)、《淺水海灣》等。
? ? ? ?雕塑 18世紀未最著名的古典主義雕刻家安·卡諾瓦(A.Canova,1757-1822)是個向19世紀藝術(shù)過渡的人物。1768年至1774年他在威尼斯學習藝術(shù),老師是托爾列蒂。進入18世紀80年代,他的藝術(shù)蜚聲國內(nèi)外。1810年他被選為羅馬圣路加美術(shù)學院院長。他曾為拿破侖作過數(shù)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侖的極大贊賞。他早期的風格受晚期巴洛克影響,后來在1779年前后走上了新古典主義的藝術(shù)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話題材為主,這些作品形式典雅、莊重、優(yōu)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線條圓潤、流暢、靜中寓動、姿態(tài)自然等特點,他的名作之《丘比特與普緒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這樣的作品。他的代表作還有《教皇克里門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門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裝扮成維納斯的寶琳·波拿巴·波爾蓋茲》(1808)等。以上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 ? ? ?第二節(jié).17世紀佛蘭德斯美術(shù)
? ? ? ?16世紀60年代爆發(fā)了尼德蘭資產(chǎn)階級革命,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tǒng)治者進行了持續(xù)幾十年之久的不屈不撓的斗爭,從北到南波及整個尼德蘭。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國王與北方聯(lián)省簽定了“十二年休戰(zhàn)協(xié)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尼德蘭革命在北方獲得完全勝利,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在歐洲建立了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而在南方佛蘭德斯(現(xiàn)在的比利時、盧森堡一帶)卻由于大貴族的妥協(xié)導致革命失敗,仍然處于西班牙封建專制與天主教會的控制下。因為復(fù)雜的經(jīng)濟與政治背景的存在,17世紀佛蘭德斯的美術(shù)現(xiàn)象也是錯綜復(fù)雜的,既反映出本國宮廷貴族、教會、商人的審美趣味,也反映了外來藝術(shù)的影響,如意大利威尼斯畫派、博洛尼亞學院派、卡拉瓦喬的寫實主義還有巴洛克風格,同時還體現(xiàn)著強大的尼德蘭民族藝術(shù)傳統(tǒng)的作用。這些因素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佛蘭德斯畫派。
? ? ?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和尼德蘭革命給教會以沉重打擊,許多教堂遭到破壞,人們的宗教信仰發(fā)生了動搖,信徒人數(shù)因之減少,教會需要求一種新的藝術(shù)形式用以吸引人們;封建貴族和上層資產(chǎn)階級則需要一種華麗的風格裝飾府邸,為他們的享樂生活服務(wù)。巴洛克藝術(shù)以華美的色彩、激烈的動勢、飽滿的熱情傳達著一種感人的力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特別獲得教會的支持與鼓勵,也受到宮廷貴族、上層資產(chǎn)階級的歡迎。教會不惜重金訂制大幅宗教畫裝飾宏偉的教堂,為巴洛克繪畫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巴洛克藝術(shù)產(chǎn)生于意大利,建筑與雕刻領(lǐng)域的成就也是在意大利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而巴洛克繪畫卻是在佛蘭德斯獲得充分發(fā)展,并達到輝煌的巔峰。
? ? ? ?這里應(yīng)該指明的是,巴洛克藝術(shù)與佛蘭德斯畫派的關(guān)系,佛蘭德斯畫派以巴洛克風格為主,佛蘭德斯畫派的主將就是巴洛克繪畫最杰出的代表魯本斯。當然巴洛克風格是外來的、是意大利傳入的,佛蘭德斯的藝術(shù)家們并不是對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因襲模仿,而是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使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與尼德蘭傳統(tǒng)繪畫的諸多因素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畫風:筆法自由流暢、色彩鮮亮華美、構(gòu)圖富于變化、形象生動自然。17世紀,巴洛克風格在佛蘭德斯影響很大,卻并不是惟一的藝術(shù)風格,同時與之共存的還有古典主義藝術(shù)、寫實主義藝術(shù)等等,因此佛蘭德斯畫派中也存在著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
一.魯本斯
? ? ? ?彼得·保爾·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父親原是安特衛(wèi)普一位律師,信奉新教,為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國,1577年魯本斯誕生于德國小城齊根。他十歲時,父親客死他鄉(xiāng),后來魯本斯隨母親返回安特衛(wèi)普。1593年至1594年曾經(jīng)師從亞當·凡·諾爾特(Adam van Noort)學習繪畫,自1594年至1598年又師從于奧托·凡·韋恩(Otto van Veen)學習了四年繪畫,1598年魯本斯21歲時出師。1600年去意大利游學達八年之久,并任曼圖亞公爵的宮廷畫師。意大利時期是他思想上與藝術(shù)上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他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并且廣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藝復(fù)興盛期意大利大師的作品,學習了米開朗基羅對人體的強有力的表現(xiàn)方法和威尼斯畫派富麗堂皇的色彩,這使他受益匪淺。同時他極關(guān)心意大利的當代藝術(shù),因而學院派藝術(shù)、卡拉瓦喬的寫實主義藝術(shù)和巴洛克藝術(shù)都對他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在意大利期間,他從各種風格流派中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畫風。
? ? ? ?1608年他因母親病重而回國,1609年被任命為西班牙在佛蘭德斯的統(tǒng)治者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和西班牙公主伊莎貝拉的宮廷畫家,從此他一帆風順,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藝術(shù)家。他接受的訂件之多以致難以完成,于是成立了類似手工工場的、規(guī)模很大的繪畫工場,招收學生,還請了別的畫家與之合作。他在助手和學生的配合下,完成了許多訂件。助手中有著名畫家斯尼德斯、老揚·勃魯蓋爾、凡·代克等人。魯本斯的作品數(shù)量驚人,題材十分廣泛,有宗教畫、神話畫、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動物畫等等。
? ? ? ?大約從1615年至1620年間,魯本斯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關(guān)鍵時期,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他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與大膽的創(chuàng)造精神,畫了許多顯示劇烈沖突的場面,也展示了畫家駕馭宏大場面構(gòu)圖、眾多人物造型和劇烈運動節(jié)奏的高超技巧,表現(xiàn)手法完全轉(zhuǎn)向了巴洛克風格。這時期畫家的重要作品有《最后的審判》、《打入地獄》、《土地與水的結(jié)合》、《亞馬孫之戰(zhàn)》、《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希林納斯醉酒》等,他還畫過多幅《獵獅圖》。強烈的運動感是巴洛克風格的核心,《最后的審判》和《打入地獄》畫面上的人體相互交疊,組成縱橫交錯的結(jié)構(gòu),從上到下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動勢?!秮嗰R孫之戰(zhàn)》則描繪了希臘神話中一個勇敢善戰(zhàn)的婦女部落與希臘人在一座石橋上奮勇拼殺的場面。千軍萬馬不停頓地在橋上沖殺奔跑,天上的云與河中的水都在翻騰咆哮,這般激烈運動的節(jié)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迸發(fā)出一種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的激情?!稉尳倭粑髋了沟呐畠骸肥且患裨掝}材作品,也是魯本斯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之一,描繪希臘神話中兩個熱情英武的孿生兄弟搶劫兩個美貌嬌艷的孿生姐妹為妻的故事。借古代所謂“搶婚”的風俗,用以歌頌勇士們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體現(xiàn)了畫家的人文主義思想,肯定與贊美”人”與“人生的歡樂”。他把搶劫與掙扎的動作作為構(gòu)圖的基礎(chǔ),人物姿態(tài)與手勢的夸張性使畫面十分生動而富于變化,兩兄弟棕褐色皮膚與兩姐妹白皙的皮膚形成色塊的鮮明對比,色彩非常亮麗,裝飾性與戲劇性達到完美的結(jié)合?!断A旨{斯醉酒》也是神話題材,據(jù)說希林納斯是酒神巴庫斯的養(yǎng)父與老師,由于喝醉了酒而踉蹌前行,被一群半人半羊的薩提爾和山林水澤女神簇擁著。他們邊走邊戲謔著酒醉的希林納斯,充滿嬉戲歡笑的氣氛,仿佛整個畫面都處于有節(jié)奏的歡快運動中。魯本斯繼承了尼德蘭畫派中的世俗精神,令人聯(lián)想起文藝復(fù)興時期尼德蘭繪畫大師老彼得·勃售蓋爾的某些作品。魯本斯把民間狂歡場面中的幽默、樂觀、豪放的特點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約在1620年,他還畫了《運石工人》,描繪了常見的農(nóng)村景象和純樸辛勞的農(nóng)民,很有生活氣息,這也表明了魯本斯的藝術(shù)與尼德蘭傳統(tǒng)繪畫之間深厚的淵源關(guān)系。他成功地將宏偉豪華的巴洛克風格與尼德蘭傳統(tǒng)的藝術(shù)風格融合起來,形成了裝飾性很強的,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畫風:造型粗獷豪放、色彩絢麗響亮、筆觸自由奔放,畫面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動勢和熱血涌動的激情。
? ? ? ?魯本斯描繪的人體總是生機勃勃、健康豐滿的。在男性魁梧的身軀中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女人體也幾乎是同一類型:健壯而豐碩,甚至有點過于肉感,完全取自當時貴婦人的形象。如《對鏡梳妝的維納斯》、《帕里斯的評判》、《三美神》中畫的雖是女神,卻完全為當代貴婦的樣子,既表明畫家繼承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和世俗精神,對人的生命力加以熱情歌頌與贊美;也反映了佛蘭德斯貴族、資產(chǎn)階級的審美趣味,含有享樂主義因素。
? ? ? ?魯本斯是佛蘭德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畫家,也是譽滿歐洲的繪畫大師。1622年至1625年之間,他接受法國宮廷的委托,完成了一套組畫《瑪麗·德·美第奇的生平》,除肖像畫外,有21幅大型油畫,以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遺孀,當時的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一生的主要事跡為線索,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將神話人物和現(xiàn)實人物虛構(gòu)的情節(jié)和歷史事實編排在一起,組成極為輝煌奢華的畫面,對王太后加以美化和歌頌,使巴洛克的藝術(shù)風格獲得了最充分的展現(xiàn)。
? ? ? ?1625年之后,魯本斯曾肩負重要的外交使命,出使法、英、西班牙、荷蘭諸國,即使在從事政治、外交活動最繁忙時期,他也從未停止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1635年左右,他結(jié)束了作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畫家的身份退隱莊園,親筆作畫,很少使用助手,完成了大量架上繪畫,其中大部分為精品。如《海倫娜·芙爾曼及她的兩個孩子》,描繪了畫家的第二任妻子與孩子之間的母子親情,十分動人,是最出色的肖像畫之一。有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農(nóng)民的舞蹈》自然會使人想起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同名作品。畫中那些農(nóng)民粗獷樂觀的性格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魯本斯筆下他們的舞姿更加豪放,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如旋風般舞動。魯本斯的晚期作品中還有一些出色的風景畫,如《有虹的風景》、《有牛的風景》、《田野歸來》等,他繼承了尼德蘭全景畫的傳統(tǒng),景色描繪得十分開闊優(yōu)美。人物形象生動自然,沒有理想化的成分,表現(xiàn)了實實在在的佛蘭德斯農(nóng)村情景。忙碌擠奶的農(nóng)婦、勞作歸來的農(nóng)民、緩緩前行的馬車組成了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生活圖卷,這些作品是人與自然完美融合的杰作,也是畫家獻給永恒大自然的禮贊。
? ? ? ?魯本斯是一位宮廷畫家,也繪有許多宗教題材的作品,主要是面向上層社會的。但綜觀其藝術(shù)生涯,最為可貴的是人文主義思想和世俗精神貫穿始終,作品洋溢著感人的生命力,熱情謳歌了人的偉大力量和壯美永恒的大自然。他的藝術(shù)風格和成就對后世幾代藝術(shù)家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二.凡·代克、約丹斯及佛蘭德斯畫派其他畫家
? ? ? ?佛蘭德斯的繪畫在17世紀迅速出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局面,在安特衛(wèi)普集中了佛蘭德斯畫派中許多很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有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輝。
? ? ? ?凡·代克 其中安東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從年齡上看,比魯本斯年輕22歲,是后者的學生與助手。但由于他的肖像畫獨樹一幟,在歐洲畫壇上頗有影響,使他的地位與名氣在佛蘭德斯畫家中僅次于魯本斯。凡·代克出身于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10歲時開始師從亨得里克·凡·巴侖(Hendrick van Balen)學習繪畫,14歲時所繪的《自畫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歲時就開始在自己的繪畫作坊獨立工作,1617年做了魯本斯的自由合作者與助手,以便隨魯本斯進修,1618年成為畫師,21歲時在安特衛(wèi)普已經(jīng)很出名。耶穌會為裝飾新建的教堂而與魯本斯簽訂的合同中提出的條件就是由魯本斯起稿,指定請凡·代克繪制教堂中的39幅天頂畫。這個時期,作為魯本斯的助手,凡·代克所完成的作品當然是遵循著魯本斯的巴洛克風格的。1620年前后,他獨立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些宗教題材畫,也表現(xiàn)出缺少濃郁虔誠的宗教氣氛。他早期的肖像畫還是比較樸實的,體現(xiàn)了尼德蘭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
? ? ? ?1621年,凡·代克去意大利達六年之久,訪問過熱那亞、巴勒莫、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地,以很大的熱忱研究了威尼斯畫派的藝術(shù),如提香、委羅內(nèi)塞、丁托列托等人的作品,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給予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以極大助益。他也學習了博洛尼亞學院派藝術(shù)。正是在意大利期間,畫家發(fā)展了他的獨特繪畫風格。1627年,他回到安特衛(wèi)普,后來被伊莎貝拉公主任命為宮廷畫家。凡·代克的主要藝術(shù)成就表現(xiàn)在肖像畫方面,畫面色彩亮麗,洋溢著優(yōu)雅豪華的貴族氣派,既顯示了威尼斯畫派對他的影響,也反映了魯本斯那種巴洛克華麗風格對他的熏陶。但他的肖像畫與魯本斯刻畫的人物又是有所不同的。魯本斯筆下的人物粗獷而豪放;凡·代克的人物形象卻是沉靜而內(nèi)省的。1632年3月,凡·代克去英國,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宮廷畫家,同年7月被封為騎士。1634年成為安特衛(wèi)普畫家公會的名譽會長。他在英國備受歡迎,繪制了大批肖像畫,直至1641年英年早逝,一直是英國宮廷與貴族的桂冠肖像畫家。因其主要描繪對象為宮廷貴族,所以形成典雅華貴的風格。畫中人物都有安詳?shù)拿娌勘砬椋领o的目光。畫家還突破了英國傳統(tǒng)肖像畫比較呆板的構(gòu)圖,精心安排了人物的身姿與手勢并配以華美的服飾,這使他筆下的人物具有高貴文弱的氣質(zhì)、翩翩優(yōu)雅的風度。凡·代克的確是一位杰出的巴洛克風格的肖像畫家。雖然在畫作中還存在一些作者的主觀臆造,將對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但由于畫家掌握了非常嫻熟精到的繪畫技巧,描繪的人物雖有時缺乏某種深度,但卻是十分生動的。如《詹姆士·斯達埃特像》、《貴族約翰·斯圖亞特和巴納德·斯圖亞特雙人像》以及作者的自畫像都體現(xiàn)了他的風格特點。
? ? ? ?凡·代克作為查理一世的宮廷畫家,畫過多幅查理一世王后及他們子女的肖像,都是著名的代表作?!恫槔硪皇佬蝎C像》描繪這位國王狩獵中間下馬休息的情景,他半側(cè)著身體、手插腰間;《查理一世騎馬像》則表現(xiàn)他身穿鎧甲騎在馬上,也是半側(cè)著身軀。以上兩幅肖像中的人物都極力做出矜持、莊重的姿態(tài),以表達君王的威嚴。但是畫中人物那單薄的體態(tài),仍然顯示出凡·代克肖像畫慣有的那種優(yōu)雅文弱的人物氣質(zhì)?!恫槔硪皇廊膫€子女》約作于1635年,描繪了國王三個幼小的孩子:畫面左邊的查理生于1630年,于1660年成為英國國王,歷史上稱查理二世;女兒瑪麗亞生于1631年,后來是奧倫治王子威廉二世的夫人;站在矮臺上的最小的孩子雅各布生于1633年,1685年做英國國王,史稱詹姆士二世。畫中孩子們的姿態(tài)比較隨意,有較多的生活氣息。凡·代克為英國肖像畫所作的貢獻決不只是留下了一些精致的珍品,而是為英國肖像畫開了一代畫風,對它以后的發(fā)展,對18世紀英國最杰出的肖像畫家雷諾茲、庚斯博羅、勞倫斯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有借鑒與啟迪的作用。
? ? ? ?約丹斯 雅各布·約丹斯(Jacob Jordaens,1593-1678)也是佛蘭德斯畫派中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1607年師從亞當·凡·諾爾特學習繪畫,后者也曾是魯本斯的老師,因此約丹斯與魯本斯是先后同學。1615年入畫家公會成為畫師,1621年被選為畫家公會的會長。約丹斯很長壽,活到85歲,而且直到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在魯本斯謝世之后,他就是佛蘭德斯畫派的主將。他一生中從事了許多項藝術(shù)活動,例如1628年為安特衛(wèi)普的奧古斯丁教堂畫了大型祭壇畫;1634年至1635年,接受魯本斯的邀請,參加了裝飾布置佛蘭德斯繼任執(zhí)政斐迪南主教親王入城式的工作;1636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四世曾經(jīng)委任魯本斯用112幅油畫裝飾他的狩獵行宮,魯本斯隨之邀請了安特衛(wèi)普的多位藝術(shù)家合作,約丹斯也在被邀請之列,他于1638年完成了自己承擔繪制的油畫;1644年約丹斯以諺語為內(nèi)容作了8個掛毯設(shè)計稿,三年后被萊奧波德·威廉大公所收藏;1649年克里斯蒂娜王后委任他繪制36幅天頂畫裝飾烏普薩拉宮殿。作為佛蘭德斯的名畫家,他完成過不少國王、王后的訂件,以上只是約丹斯各種藝術(shù)活動中的一部分。
? ? ? ?約丹斯創(chuàng)作過許多神話和宗教題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教會國王貴族的訂件,是面向上層社會的。但是多年來受到人們喜愛并獲得高度評價的是那些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繪層人民形象的繪畫作品。這些畫作筆法自由流暢、色彩鮮亮絢麗、畫面氣氛熱烈,激蕩著樂觀主義精神,體現(xiàn)了巴洛克藝術(shù)風格。約丹斯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與魯本斯人物相類似之處:剽悍、健康、充滿生命力,他與魯本斯的創(chuàng)作同屬于巴洛克風格,但存在著自己獨特的方面。魯本斯的大部分作品是以豪華性為特點的;約丹斯的某些作品卻表明作者既是一位巴洛克畫家,又受到卡拉瓦喬寫實主義的影響,而且與尼德蘭傳統(tǒng)藝術(shù)有更為密切的關(guān)系。在反映民間生活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與氣質(zhì)都不是貴族的而是平民的,保持著純樸的自然風貌,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特征,流露的詼諧與幽默感也常令人憶及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繪畫藝術(shù)。與這位前輩大師一樣,約丹斯也喜歡描繪群像,常將畫面安排得滿滿的,喜歡選取群像的近景特寫,從視覺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極易受到畫中人物情緒的感染而引起共鳴。約丹斯還特別擅于使用紅色烘托熱鬧歡騰的氣氛。《豆王節(jié)歡宴》、《薩提爾在農(nóng)家做客》、《豐收》、《牧神潘與緒任克斯》等都是他的優(yōu)秀代表作。
? ? ? ?《豆王節(jié)歡宴》表現(xiàn)民間節(jié)日的狂歡景象。按照廣為流傳的民間習俗,1月6日三王來朝節(jié)那天,在宴會上將一個蛋糕當眾切割開,里面有一粒豆子,誰吃到這粒豆子,準就是節(jié)日的國王,戴上“王冠",稱為“豆王”。約丹斯偏愛這個題材,畫了數(shù)幅豆王飲酒圖,構(gòu)圖略有不同,畫中人物無論男女老少都無拘無束地嬉笑著,高舉酒懷開懷暢飲,有的畫而上連小孩也手捧玻璃杯品嘗酒的美味,喧囂歡騰的氣氛表達了佛蘭德斯市民慶祝節(jié)日時大吃大喝的生活情趣和豪放樂觀的性格?!端_提爾在農(nóng)家做客》也曾經(jīng)被藝術(shù)家畫過多次,牧羊神薩提爾長著羊腿,而身軀與而部則完全是一位風趣的老農(nóng)民形象,坐在農(nóng)家狹小的飯桌旁,講著有趣的故事。農(nóng)民們圍在小桌周圍聚精會神地聽著,赤看腳的農(nóng)夫邊吃邊聽,抱著孩子的村婦面帶微笑,他們衣著樸素,表情生動,一派典型的農(nóng)民居家情景,顯示了尼德蘭傳統(tǒng)風俗畫的特色,又體現(xiàn)了卡拉瓦喬藝術(shù)的韻味,將神話題材世俗化,把下層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形象引入到畫作之中。
? ? ? ?佛蘭德斯畫派其他畫家 17世紀,佛蘭德斯畫派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畫家,作品內(nèi)容豐富多彩,突破了宗教題材和神話題材的束縛,使面向現(xiàn)實、面向市井生活的風俗畫發(fā)展起來,靜物畫與風景畫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 ? ? ?老揚·勃魯蓋爾(Jan Brueghel d.A,1568-1625)是老彼得·勃魯蓋爾的次子,因其子與他同名,并且也是畫家,于是就稱他本人為老揚·勃魯蓋爾,以便將父子區(qū)分開來。老揚·勃魯蓋爾早年學畫,1589年去意大利,訪問過那不勒斯、羅馬和米蘭等地,1597年入安特衛(wèi)普的圣路加公會,1609年和魯本斯一樣成為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宮廷畫家。他是佛蘭德斯著名的風景畫家與靜物畫家,風景畫方面早期受父親畫風的影響,1600年左右喜畫樣式主義的有幻想色彩的風景畫,1600年之后的風景畫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點。他在描繪靜物花卉、花環(huán)時用筆細膩,色彩鮮明。1615年至1625年的十年間他曾與魯本斯合作,作為魯本斯的助手,協(xié)助畫風景和花卉靜物?!痘ōh(huán)中的圣母》是他們合作的著名作品,圣母子被花環(huán)和小天使所圍繞,美麗的花環(huán)就是出自老揚·勃魯蓋爾的手筆。在尼德蘭,歷來就有不同專長的畫家可以合作的傳統(tǒng),老揚·勃魯蓋爾的另一作品《水果與花鏈圍繞的圣家族與小約翰》也是與別的畫家合作完成的,他畫了花卉和水果組成的大花鏈,這個花鏈很美也很有氣魄,特別設(shè)計成"M”型,以隱喻圣母名字瑪利亞(Maria)第一個字母"M”。畫中的圣家族、小約翰和小天使都是由彼得·凡·阿封特(Pieter van Avont,1600-1652)畫的。老揚·勃魯蓋爾的代表作還有《一個花盆里的大束花卉》、《大路旁的鄉(xiāng)村酒店》、《活躍的大路》等。
? ? ? ?弗蘭斯·斯尼德斯(Frans Snyders,1579-1657)是17世紀佛蘭德斯最杰出的靜物與動物畫家。早年師從老彼得·勃魯蓋爾的長子小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d.J.,1564-1637)學習繪畫,1602年入安特衛(wèi)普圣路加公會成為畫師。以后曾去意大利游學,1609年歸國。他曾經(jīng)長期與魯本斯合作,魯本斯畫中的靜物和動物,經(jīng)常是由斯尼德斯執(zhí)筆完成的。他能夠?qū)吐蹇孙L格的活力融入到靜物的描繪中,尤其是表現(xiàn)狩獵的場面和人與獸搏斗的畫面更充滿動感與激情,把那些兇猛動物的進攻與掙扎都描繪得生動傳神、動人心魄,在當時的佛蘭德斯畫家中是無人能與之媲美的。保存在慕尼黑古典繪畫陳列館的《廚房》一畫全面展示了他描繪靜物和動物的非凡才華。
? ? ? ?小達維特·泰尼爾(David Teniers d.J.,1610-1690)的父親也是畫家,小泰尼爾早年曾隨父親學習,1633年入安特衛(wèi)普圣路加公會。萊奧波德·威廉大公于1647年任命他為宮廷畫家,1651年任命他擔任大公畫廊的館長。17世紀60年代,小泰尼爾還曾致力于建立安特衛(wèi)普繪畫學院。除了創(chuàng)作之外,他為美術(shù)教育和美術(shù)品的收藏都作過突出貢獻。他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是一位著名的風俗畫家,除了擅于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之外,還描繪過醫(yī)生、化學家、巫師等,擅長畫靜物,在畫作的前景中往往有用筆細膩的靜物,也喜畫風景、動物。在17世紀40年代還畫了許多團體肖像畫,從中可以感到荷蘭畫派的影響。代表作有《萊奧波德·威廉大公的畫廊》、《化學家》、《衛(wèi)兵室》等。威廉大公十分愛好藝術(shù)品收藏,委托小泰尼爾將畫廊中主要藏品畫了數(shù)幅畫,取名《萊奧波德·威廉大公的畫廊》,這些畫的構(gòu)圖略有不同,大公將它們贈予與他有親戚關(guān)系的王侯宮廷,以使自己的收藏聲名遠揚。這些畫作具有寫實的史料價值,現(xiàn)在大部分都保存在維也納藝術(shù)史博物館。其中于1651年繪制的保存在布魯塞爾的一幅,大公的形象居畫面中心,站在桌旁,畫家小泰尼爾本人站在桌后,為大公展開了一幅畫,供后者觀看。桌面上還立著幾尊小雕像,也屬于大公的珍貴收藏品,拱門上方裝飾了一塊大型浮雕,是大公的紋章圖案,墻壁上掛滿了油畫,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杰作,為珍藏中的精品。
? ? ? ?上述畫家是佛蘭德斯畫派中有代表性的藝術(shù)家。17世紀,佛蘭德斯畫派經(jīng)歷了繁榮發(fā)展的階段,為人類藝術(shù)寶庫留下了累累碩果,為歐洲繪畫藝術(shù)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17世紀佛蘭德斯的雕塑
? ? ? ?17世紀佛蘭德斯的畫壇可以說是呈現(xiàn)了五彩斑斕的景象,雕刻藝術(shù)的成就與之相比,并不那么令人矚目,卻也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雕刻家。他們不只在本國創(chuàng)作,還在國外工作,對歐洲雕塑藝術(shù)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 ? ? ?弗朗索瓦·杜蓋斯諾伊(Franyois Duquesnoy,1597-1643)出身于一個雕塑世家,父親為雕刻家老哲羅姆·杜蓋斯諾伊。弗朗索瓦早年曾隨父親學習,自1618年起到羅馬工作直至辭世。在羅馬的初期,他以象牙雕刻和修復(fù)古代雕刻藝術(shù)品為生,其塑造的小天使尤其別具一格。修復(fù)工作與理論研究使他對古典藝術(shù)有了深刻理解,也確定了自己的藝術(shù)方向,他的作品大多為古典式的大理石雕刻。其代表作有《圣安德烈像》、《圣蘇珊娜像》?!妒グ驳铝蚁瘛纷饔?633年至1639年之間(一說1628年至1640年之間),立于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內(nèi),雕像體現(xiàn)了莊嚴感,同時圣徒痛苦的面部表情與兩臂張開的大幅度動作,也包含巴洛克藝術(shù)強調(diào)激情與運動的因素,具有筵撼心靈的力量。
? ? ? ?老阿爾圖斯·蓋利努斯(Artus Quellinus d.A,1609-1668)是17世紀中葉佛蘭德斯著名的雕刻家。父親是安特衛(wèi)普的雕刻家埃拉斯穆斯·蓋利努斯,老阿爾圖斯自幼受到藝術(shù)熏陶,青年時代曾去羅馬學習,1639年回到安特衛(wèi)普定居。后來他領(lǐng)導的雕刻作坊接受了裝飾阿姆斯特丹市政會的任務(wù),為了主持這一工作,他于16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達15年之久。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培養(yǎng)了眾多的學生,其中有他的兒子小阿爾圖斯·蓋利努斯、羅伯特·維爾赫斯特等人。
? ? ? ?羅伯特·維爾赫斯特(Rombout Verhulst,1624-1698)生于梅謝恩,他雖然出生于佛蘭德斯,卻幾乎一直在荷蘭工作。大約于1650年去過意大利,受到巴洛克雕塑風格的影響,后來在老阿爾圖斯·蓋利努斯設(shè)于阿姆斯特丹的雕塑作坊里工作,獲得許多教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是17世紀一位頗有影響的藝術(shù)家。他在許多大城市中作了一系列墓棺雕像。代表作有《瑪利亞·凡·勞伊格斯貝格胸像》。
? ? ? ?加布里爾·格魯佩洛(Gabriel Grupello,1644-1730)早年曾在阿姆斯特丹受到專業(yè)訓練,1668年至1670年去巴黎游學,回國后在布魯塞爾工作,以后又去德國,1695年成為普法爾茨選帝侯約翰·威廉的宮廷雕塑家,設(shè)計選帝侯的騎馬像。他的多數(shù)作品是花園雕刻,散布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曼海曼及施韋青根各地。他的小型作品優(yōu)美流暢,蘊含著溫馨的生活氣息,在德國頗有影響。其代表作有《布魯塞爾海洋漁商同業(yè)公會會址噴泉》。
※謝絕一切形式的轉(zhuǎn)載和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