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怎么樣混跡職場呢,看看李衛(wèi)和張廷玉你就明白了

雍正王朝電視劇至今已有24年之久,能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貼近現實,是將古代的宮廷政治斗爭還原的淋漓盡致,有時候看似尋常的話語,其實背后隱藏著不少職場道理,是越看越有內涵,使人百看不膩回味無窮。
那么今天貧道就以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年羹堯之死,為何是李衛(wèi)開頭張廷玉結束的劇情,來說說這其中的職場道理。
在這里還是第N遍的強調一下哈,本文只是以分析雍正王朝來代入,說說職場套路那些事兒,并沒有將電視劇當成歷史來說,標題和文章內容也說清楚了,并沒有誤導任何人,還請某些人理智觀看,和諧交流哈。
眾所周知,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導火線在于他殺了孫嘉誠,所以雍正對于他是忍無可忍了,于是就放棄了他,飛揚跋扈的年羹堯馬上就被大臣群起而攻之,最后雍正看似為難的順勢將其賜死,避免落得一個殺功臣的罪名。

但孫嘉誠被年羹堯殺死之前,李衛(wèi)說的幾句話,也是一個關鍵所在,可以說是年羹堯被雍正放棄的開始。
接下來貧道來具體說說這件事的始末。
話說雍正在年羹堯平了西北之亂,初步坐穩(wěn)皇位以后,就急匆匆的微服私巡,想要去看看河南和江蘇試行的新政如何。
在這個過程中,雍正分別在河南田文鏡處和李衛(wèi)處碰上了兩個年羹堯大搞年選的官員,分別是四品河道汪家奇和三品大員黃倫,很明顯這二人在新政過程中如年羹堯那般,起到了反對新政的作用,因此汪家奇被田文鏡抄家罷官;而黃倫更慘,得罪了李衛(wèi),李衛(wèi)平反了一件冤案,趁機將黃倫搞下臺,并且使其聲名狼藉。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帝國已經形成了內有老八為首的守舊派,外有年羹堯由皇帝心腹武將變成守舊派,并且通過大規(guī)模的年選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反對著雍正的新政。

雍正到了江蘇以后,看著李衛(wèi)與地方官員的斗智斗勇,先派人寫告示,用乞丐大聲讀歌謠,又通過平反冤案,扳倒了三品大員黃倫,才算是使新政初步得以實施下去,然后才出來與李衛(wèi)相見。
雍正見李衛(wèi)之時,李衛(wèi)先是被老婆翠兒發(fā)現了出去找歌妓,是好一頓收拾,然后君臣二人才步入正題。
這君臣二人的對話可謂是全程高能,看似表面平淡,實則內涵多多,大家且看貧道來一一分析。
雍正問道李衛(wèi):“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呀”。意思是看看李衛(wèi)如何實施新政。
李衛(wèi)回道:“回主子,下一步奴才想形成制度,可是推行制度得靠各級的官員,像江蘇的官吧,大多都和當地的土紳有來往,靠他們辦不了什么,因此奴才想請主子先把這兒的藩臺臬臺都換了,其他的官慢慢再說”。李衛(wèi)意思很明顯,就是伸手要更大的權力,想要將這些要害官員都換成自己的手下,然后才可以更好的實施新政,雖然伸手要權,但理由充分,這招很不錯的。

雍正馬上回道:“朕也早想到了這一點,劉墨林向朕推薦了一個人,朕準備派他來給你做藩臺”。
李衛(wèi)有些意外,但依舊小心翼翼的問道“誰呀”。
雍正回道:“新科榜眼尹繼善”。
只見李衛(wèi)稍微一低頭,似乎在思索,但馬上表態(tài)道:“主子派的人一定是好的”。意思是不管雍正這個領導怎么安排,他是絕無異議的,表示百分之百的支持。
李衛(wèi)想要更大的權力,雍正為什么還要派給李衛(wèi)一個副手呢,說白了這是帝王之術,不可能完全放心任何一個官員,免得一人專權在地方肆意妄為,總是要設置出一個互相牽制互相平衡的局面,這就跟當初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分年羹堯的權力一般,不想年羹堯一家獨大。
只不過李衛(wèi)不是年羹堯,同樣是試行新政,李衛(wèi)是支持到底,而年羹堯卻反對在西北四省實施新政;同樣是派人過去,年羹堯面對雍正親派的孫嘉誠,當著雍正的面直接威脅到孫嘉誠,說道如果孫嘉誠違反了軍令,他可會不講情面的,而李衛(wèi)面對雍正派人,直接是一句話“主子派的人一定是好的”。

當然雍正派尹繼善只是一個正常的人事安排,畢竟不能讓封疆大吏一家獨大是很正常的操作,跟派孫嘉誠到年羹堯那里又有些不一樣了。
雍正接下來問道:“那個黃倫你準備怎么處置”?想看看李衛(wèi)對于年羹堯的年選官員什么看法。
李衛(wèi)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他也不清楚雍正到底是什么想法,畢竟當時年羹堯還是很得雍正恩寵,可謂是權勢滔天,所以他中規(guī)中矩的說道:“奴才想革了他的職也就算了,畢竟他是年羹堯的人”。
雍正馬上表態(tài):“不行,革了職還得充軍,就把他發(fā)配到年羹堯那兒去”。意思是要嚴懲。
李衛(wèi)大致清楚雍正的態(tài)度以后,說道:“高,這樣做既給了年羹堯面子,還能讓他醒一醒神”。意思是支持雍正怎么做,并且不著痕跡的拍馬屁,同時意思是自己也認為年羹堯太過飛揚跋扈了,不然不會說出讓年羹堯醒醒神的話。

雍正見李衛(wèi)身為一方封疆大吏,并沒有如年羹堯那般飛揚跋扈自以為是,很是欣慰,所以說道:“古人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啊,你是在朕身邊長大的人,朕對你自然比對別人不同,對年羹堯朕也是這個心思,朕讓你在江蘇試行攤丁入畝,讓田文鏡在河南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原來還打算讓年羹堯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
頓了頓唉了一聲,說道可是…
李衛(wèi)聽出了不對勁,馬上問道:“怎么年羹堯敢不聽主子的話”?
雍正繼續(xù)說道:“這幾天,朕不斷接到京城轉來的折子,說年羹堯在西北,越發(fā)專橫跋扈了,本來朕派孫嘉誠到他那去,就是為了讓他見到這個人,會有所警覺有所收斂,不知道他是沒有領悟朕的苦心,還是有意和朕頂著干,孫嘉誠在那兒推行火耗歸公,竟然寸步難行,而且從年羹堯開始,就都跟他過不去,孫嘉誠的日子很難過”。
大家注意一下,雍正為何要長篇大論的說道年羹堯和孫嘉誠的事情呢,當然不只是訴苦,而是在敲打李衛(wèi),畢竟剛剛決定安排尹繼善為李衛(wèi)副手,意思是想讓李衛(wèi)與尹繼善好好配合。

同時雍正說年羹堯飛揚跋扈之事,是在試探李衛(wèi)是什么態(tài)度。
李衛(wèi)的態(tài)度很明確,馬上說道:“要是這樣,干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李衛(wèi)還是很聰明的,提到鄔先生說的話,因為他明白鄔先生說的話雍正還是認可的,而且雍正登基以后,能放過鄔先生,說明不反感鄔先生,所以李衛(wèi)引用了鄔先生的話,即使是年羹堯沒有犯下雍正認為得天大的禍,那么跟自己也沒關系。
同時又說道:“主子,奴才在底下聽到一句話,一直想同主子說,就怕…”語氣很猶豫和小心,說白了就是要讓雍正知道,自己早就知道,不是知情不報,而是年羹堯正得你老人家的恩寵,所以有些不敢說。
雍正直接說了一個字“說”。
李衛(wèi)于是說道:“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zhàn)場”。

雍正轉了一個身,思索了一下,坐下問道:“你這是從哪兒聽來的”。意思是想找來源出處,看看到底什么情況。
李衛(wèi)說道:“民間已經流傳很久了,只不過,沒人敢奏給主子而已”。
雍正哼了一聲,說道:“朕量他沒這個膽,也沒這個本事”。意思說年羹堯沒這個膽子,不相信他會造反,同時還說道年羹堯沒這個本事,說明已經對年羹堯有所懷疑。
雍正剛說完,京城六百里加急信件過來,內容是年羹堯殺了孫嘉誠,李衛(wèi)和雍正君臣二人的對話也就到此為止了。
李衛(wèi)是完美的經過了雍正的考驗,同時通過這些話,來與年羹堯切斷了關系;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了,雍正為什么要試探李衛(wèi)對年羹堯的態(tài)度,李衛(wèi)為何要這般急匆匆的切斷與年羹堯的關系?
因為李衛(wèi)與年羹堯有很深的交情。

年羹堯這個人,雖然在西北為大將軍以后很是飛揚跋扈,很是瘋狂,但其實也是一個心思細膩,會拉攏關系的人,不然也不會爬到大將軍的高位之上。
早在李衛(wèi)、高福、翠兒進入雍正府邸為奴才以后,年羹堯就明白主子身邊的奴才也要打點好的道理,對他們很是客氣,而且還送給過李衛(wèi)和高福各一個戒指。
年羹堯當時是四川提督,跟王府的奴才打成一片,并且還送戒指,可見其拉攏人心還是有一套的。
后來李衛(wèi)和翠兒被雍正和鄔先生設計捉奸,意圖借此安排在年羹堯身邊時,年羹堯看見他們被捆綁在大樹上,果然是替他們求情,最后李衛(wèi)和翠兒隨著年羹堯前往四川。
年羹堯做的這些,李衛(wèi)和翠兒能不心懷感激嗎,哪怕他們是設計安插到年羹堯身邊的,但年羹堯確實對他們不薄。

像雍正賜死年羹堯派李衛(wèi)過去,不只是想讓年羹堯死的體面一些,因為李衛(wèi)與年羹堯有交情,還想試探李衛(wèi)時,翠兒當時著急的說道就不能上折子保保年羹堯嗎,李衛(wèi)回了一句婦人之見,但從中可以看出翠兒是一直對年羹堯心懷感激之情的。
所以雍正自然要試探李衛(wèi)有沒有支持年羹堯的心思,李衛(wèi)的態(tài)度很明確,就是有什么說什么,一切都站在雍正的立場上說話。
而李衛(wèi)為何要急匆匆的表態(tài)支持,并且切斷與年羹堯的關系呢?
這個更簡單,大家看看高福之死,雖然高福有錯在先,但隨著鄔先生教導迷途知返,并沒有釀下什么大錯,結果雍正為了殺人滅口,直接將其賜死。
高福的死,對于李衛(wèi)的打擊不可謂不大,而李衛(wèi)回京以后,雍正還特意讓他去見鄔先生,試探李衛(wèi)對于高福之死是什么態(tài)度,可見李衛(wèi)是深深清楚雍正是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主兒。

所以當雍正透露出對年羹堯不滿以后,李衛(wèi)馬上站雍正立場說話,有什么說什么,絲毫不考慮與年羹堯的交情,免得自己被牽連進去,因此也開了年羹堯之死的頭。
說完李衛(wèi),貧道再來說說張廷玉為什么要收尾,為什么說張廷玉的話是促使年羹堯被賜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實說道雍正王朝的職場達人們,李衛(wèi)這個后起之秀算一個,張廷玉這個老狐貍更算一個。
所謂職場道理,說白了就是事事站領導立場上考慮,比如說李衛(wèi)站雍正立場上,不考慮與年羹堯的交情該怎么說就怎么說。
而張廷玉更厲害了,是站在領導雍正的立場上,以雍正立場的角度來使雍正下定決心賜死年羹堯。
我們先看看雍正糾結如何處置年羹堯之時,與張廷玉的對話。

當張廷玉拿著奏折面見雍正以后,雍正問道:“衡臣,你實話同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
張廷玉眼珠子動了又動,但并沒有說話??梢娺@個老狐貍并沒有急匆匆的開口,而是想以退為進。
雍正無奈的說道:“朕問你話呢,怎么想就怎么說吧”。
張廷玉說道:“回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折子說話了,這件事應該有個了斷了,皇上現在在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僅貪污一項,就達四百六十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種種罪名累計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雖然有議功一說,但是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
張廷玉的話可謂公事公辦,先是說道連各省的總督和巡撫都說話了,加上朝廷百官也表態(tài)了,應該有個了斷了。同時說出了年羹堯的各種罪名,他功勞的確大,但是功過相抵以后,還有很多罪名,所以依舊是死罪,沒有帶一絲一毫的個人感情在內。

雍正一聽,激動之下都打翻了茶杯,張廷玉見狀不再說話。
雍正說道:“朕聽著呢”。意思讓張廷玉繼續(xù)說下去。
張廷玉這時候開始放大招了,說道:“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李紱折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于城門之下,招搖于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張廷玉這段話與李衛(wèi)搬出鄔先生的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這段話才是在表達自己真正的個人感情,但他依舊小心翼翼,引用李紱折子上的話,意思是自己只是認為有道理,并非是自己的觀點;而這個折子的核心觀點就是年羹堯現在如此招搖過市,就是在向天下人無聲的說著雍正這是卸磨殺驢,所以年羹堯一天不死,雍正的名譽就一天受損。
張廷玉這番站在雍正立場上的話,徹底戳到雍正的痛處,雍正為了圣名,最終下定決心,賜死了年羹堯。

可見張廷玉也是高明,站在雍正的立場說話,還帶有自己的個人感情,但通過引用李紱的觀點,來掩飾自己的想法,盡量的置身事外,促使了年羹堯最終被賜死的結局。
那么雍正為什么要問張廷玉呢?
跳出劇情來看,這是電視劇在美化雍正,給觀眾一種雍正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因此無奈之下,竟然詢問臣子年羹堯該死不該死的問題,不得不說這個美化,還是很到位的。
以劇情來說,雍正這是腹黑的了無痕跡,孫嘉誠就是他故意送西北送死的,年羹堯被百官群起而攻之,也是他釋放的政治信號,讓軍機處大臣祭奠孫嘉誠,所以大家一看年羹堯失勢了,皇上不護著他了,就馬上一起攻擊年羹堯了。
到了最后年羹堯的生死也分明是雍正一念之間的事情,但他偏偏問張廷玉,說明他這是在給臣子營造一種自己是仁君的形象;而且年羹堯怎么說也是功臣,殺他多少有些說不過去,所以雍正也想讓張廷玉背鍋,但很明顯張廷玉最后通過李紱折子上的話,達到了殺年羹堯的目的,還沒有背這個鍋。

最后再說說張廷玉為什么想要殺了年羹堯?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廷玉想要替孫嘉誠報仇,所以他自始至終沒提孫嘉誠之死,免得雍正認為他意氣用事,而是以其他方面來入手,促使了年羹堯之死,使這件事徹底結束。
而張廷玉為什么要替孫嘉誠報仇呢,這個篇幅有些大,這期分析文章就不說了,下期分析文章,宋安之再來具體說說,敬請期待哈,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貧道來看下一期的分析。
從年羹堯之死,由李衛(wèi)開頭和張廷玉結尾,告訴了我們什么職場道理呢?
其實仔細看文章就知道了,宋安之最后總結一下來說,就是事事站領導立場上想事情,那么都好說;比如說李衛(wèi)說起年羹堯,考慮的不是與年羹堯的交情,而是處在雍正的立場說話,這就是處于不敗之地的前提。

當然說話是門藝術,光立場堅定也不行,還要會察言觀色,比如像李衛(wèi)那般機靈。
還有就是事事站領導立場想事情,做好了,也可以如同張廷玉那般,以站在領導立場的角度,還不著痕跡的完成替孫嘉誠報仇的想法,簡直是高手中的高手。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