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解放以來我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毛澤東:“解放以來我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澤東是有理由大大地高興的,但是他卻高興不起來。
1958年2月28日他在會見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時說:“以前我對你講過,解放以來我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直到一九五五年當我看到有那么多的農民參加了合作社,我才快樂了。接著是私營工商業(yè)改造?!?/p>
毛澤東的這段話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從個人來講,他一個農民的孩子,到省城求學,做過北漂、滬漂,又上山打了這么多年的游擊,在黨內被留洋派排擠,在黨外被蔣介石踢到大西北窩了13年,好不容易當上主席,最終一統江山,應該是志得意滿?。?/p>
可見,毛澤東的“志”,不是當主席,不是當“一把手”,不是“一統江山”!
“得志”則“高興”,“不得志”則“郁悶”,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
范進的“志”是中舉,中舉后就瘋了;孟郊的“志”是金榜題名,他進士及第后寫的一首七絕《登科后》是這樣描述心情的: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人的“志”是當官,升職后就是“推杯換盞喜封侯,歌舞青衣覓醉眸”。
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多少次改朝換代,哪一個起事的頭頭不是把爭天下,奪政權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不是把登上最高權力寶座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和最高的榮耀?
而毛澤東呢?卻不高興!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判定:用俗人的邏輯,是很難理解主席的心境的。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在私欲中討生活的人,永遠讀不懂毛澤東”。
據逢先知《毛澤東傳》的記載,毛澤東對他的秘書田家英也說過,對于農業(yè)合作化的勝利,他很高興,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時都沒有這樣高興。
毛澤東清醒地認為:“單干勢必引起兩極分化。兩年都不要,一年多就會出現階級分化。其中有的還是共產黨的支部書記,貪污多占,討小老婆,放高利貸買地;另一方面是貧困農民破產,這恰恰是我們的社會基礎,是我們的依靠?!?/p>
他堅定地認為:“包產到戶,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一些糧食,時間長了,就會兩極分化,資產階級就會重新起來,剝削勞動人民?!?/p>
是不是這樣的呢?
今天我們看到這些貪污腐敗查不勝查,看到一些地方村霸橫行、娼妓遍地,看到資本的壟斷與無序擴張,看到的貧富分化,是證明毛主席老糊涂了,還是他老人家有遠見呢?
河南村霸書記:連奪村權12年自稱“皇帝”,揚言“統治”100年
在他的心目中,一個公平公正社會的實現比什么都更值得為之奮斗。奪取政權只是手段,社會的改造和進步才是他奮斗的目標。
于是,我們可以整理這樣的邏輯——
新中國建立了,他說: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面對“革命勝利了,老子該享受享受啦”之類的聲音,他說:“部分黨員不想繼續(xù)革命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對革命了,為什么呢?做了大官了,要保護大官們的利益。他們有了好房子,有汽車,薪水高,還有服務員,比資本家還厲害!”
大家日子似乎過得好好的,他卻預言“衛(wèi)星上天,紅旗落地”,說:“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再出現資本家、企業(yè)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鴉片煙。如果那樣,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1955年,他不當大元帥;困難時期,他主動給自己降薪;1965年,他重上井岡山,哭著說:“我一想到咱們的紅色政權是用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的生命換來的,我就特別擔心現在和未來黨的路線問題?!?/p>
1974年10月,他在會見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時竟然否定自己的成績:“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p>
他的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的一生。1994年,89歲的雷潔瓊前往湖南韶山,參觀毛主席故居。她熱淚盈眶、有感而發(fā),親筆寫下了八個大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題詞,表達了她對偉人的敬仰之意。
正是這種超脫個人利益而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理想主義思想境界使毛澤東不僅遠高于歷史上任何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而且也高于絕大多數叱咤風云的政治人物,成為中國以至世界上為數很少的幾個對人類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