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紀錄片22《漢武帝》
渭河,古稱渭水,發(fā)源于甘肅鳥鼠山,流經(jīng)天水、寶雞、咸陽,來到古都西安,在渭河之濱,這片黃土高原上,坐落著一片綿延近百里高達百余尺的古墓群,西漢15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藏在這里,九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2000多年來,他們仿佛一直在回憶往事,蕭瑟的衰草昭示著一去不返的漢家神威,這9個陵墓中最為巍峨壯觀和富麗堂皇的是漢武帝的墓葬——茂陵,這里埋葬的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創(chuàng)制制度,廣攬英才,開疆拓土,新增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西漢帝國。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漢景帝病倒,眼看將不久于人世,他頒詔為15歲的太子劉徹提前舉行成人冠禮,為的是讓其即位親政,景帝隨即病逝未央宮,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徹與當天在景帝靈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漢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權力交接平穩(wěn)過渡,景帝時代結束,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即將開始。
漢初60余年,黃老之學成為治國指導思想,文帝、景帝無為而治,這使得秦末以來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逐漸得到恢復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中國帝制時代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經(jīng)濟上的富足之勢,必將轉化為政治軍事乃至文化的強大,漢武帝劉徹的舞臺已經(jīng)由他的父祖為他準備好,到底采用什么樣的思想理念治理國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轍而取得成功?是繼續(xù)沿用漢初的黃老之學,還是另辟蹊徑,自創(chuàng)新途,尋找全新的理論武器和指導思想?這是即位之初的漢武帝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經(jīng)過文景之治以后,漢家的天下國力非常強盛,但是經(jīng)濟上的極富并沒有帶來政治上的極強,社會問題就非常多。
即位伊始,這位少年君主便顯現(xiàn)了超常的才略和膽氣,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歲首十月,武帝便下達登基后第一道詔書,在全國范圍內(nèi)征召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他要將天下賢才盡數(shù)招攬到朝廷。丞相衛(wèi)綰上奏,主張罷免修習法家、縱橫家學說的賢良,認為這些學說會擾亂國政,建議馬上得到武帝許可,此舉顯然非同尋常,意味著漢王朝統(tǒng)治思想將發(fā)生重大轉變。
武帝進行人事調整,任命竇嬰為丞相,田蚡(fen二聲)為太尉,對于趙綰和王臧委以重任,四人均崇尚儒學才是這次調整的關鍵。果然,他們很快便將儒家主張的建明堂、行訓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議事日程,改革意志剛剛開始,許多事情尚在醞釀之中便遇到強大阻力,阻力來自墨守黃老之學的太皇太后竇太后。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鄔文玲
鄔:(竇太后)唯獨對于漢文帝要推行儒學這套做法呢她不滿意,可能跟她見識了漢初這一套黃老之術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她是看見了它的成效的。
年紀輕輕的漢武帝便知道要韜光養(yǎng)晦,在這件事上他并未與祖母竇太后針鋒相對,而是選擇了忍讓,他順從祖母,將趙綰、王臧投進死牢,罷免了竇嬰、田蚡,并進一步屈服于竇太后的倒行逆施,治國思想的首次改弦易張以漢武帝的慘敗結束,但這次嘗試極大地刺激了儒學的發(fā)展,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黃老之術被黜勢在必行,建元五年,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開始推崇儒學。建元六年(公元前135)身歷四朝的政治老人竇太后壽終正寢,屬于劉徹的時代終于到來。
陜西省西安市 下馬陵
這里是蘭州軍區(qū)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從干休所東門走進護欄圍起的院子就是下馬陵,西漢大儒董仲舒死后就埋葬在這里,相傳,一日漢武帝巡視到這里,為了表示對董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
西北大學文學院 教授 賈三強
賈:董仲舒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他講,君主的品質實際上和整個天下人要求的品質一樣都是善,這個就是我們著名的仁義禮智信,第二個呢,就是擺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在漢武帝時候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相延兩千年不改。
武帝知道,成就大業(yè)需要一批人才,他求賢若渴使用各種辦法誘導天下文人士子展示他們的學問和本領,進入仕途,繼即位之初,征召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之后武帝又開始實行察舉和征辟兩種招攬人才的方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武帝下令置博士弟子50人,傳授儒學,博士弟子成為武帝的人才庫和后備官吏隊伍,此外武帝還鼓勵毛遂自薦,自薦的方式是上書言得失,武帝加以審閱,從中選用人才。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副研究員 宋艷萍
宋:漢武帝選拔人才的標準就是唯才是舉,無論出身,還有無論民族,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能為我所用。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nao四聲)爾市 陰山山脈
這里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地區(qū)的陰山山脈,文物局胡局長帶領他的隊員們正在尋找一種刻在山間巖石上的古老巖畫,在古代歲月中陰山南北是廣闊的草原,這里曾經(jīng)生活著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他們逐水草而居,獵牧于山林草原,在這里的發(fā)現(xiàn)的巖畫中也反映了匈奴人的生活狀況,獵手們或手持獵劍,或追趕羊群,或頂禮膜拜。
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文物局 副局長 胡延春
胡:匈奴民族是生活在陰山以北漠北草原的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么在陰山巖畫的畫面里面也充分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為代表的騎馬民族的一些場景。
在陰山山脈的這些巖畫中最為重要的動物就是馬,在這些關于馬的巖畫中表明匈奴人已經(jīng)順利完成了對馬的馴化,尤其是騎馬技術的提高給匈奴民族帶來軍事上的優(yōu)勢,也帶來了匈奴人縱橫馳騁的天性。陰山中有馬鞍的巖畫,由此可以推斷匈奴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馬鞍和馬鐙的民族之一。
昭君博物館匈奴博物館 馬鐙
這里是呼和浩特的匈奴博物館,里面展示了有關匈奴人的文化,這里就有出土的匈奴人的馬鐙。
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 副會長 郝誠之
郝:從里面可以看到這邊好多的佩飾小件怎么那么精致啊,那個馬裝飾出來以后其實它是起防護的作用,但是給人的感覺一個偉大的藝術品,由于他的養(yǎng)馬水平高,所以他最后居然能夠不同顏色的馬能夠十萬匹搞成一個方陣,我們漢代的開國皇帝叫做劉邦,漢高祖居然在山西大同附近一個叫白登的地方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住出不來,這四十萬騎兵什么區(qū)別呢,不同的毛色十萬匹,東南西北四十萬匹。
高帝七年(公元前200),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率軍與南下入侵的匈奴軍在平城白登山激戰(zhàn),劉邦被困七天七夜,險些被俘,劉邦自此意識到當下尚不具備武力解決匈奴的國力,遂與匈奴和親,漢匈關系自此有所緩和。但匈奴一旦遭遇災荒便撕毀合約,南下?lián)锫?。文帝十四年(公元?66),匈奴十四萬騎兵甚至深入距長安僅七百里之地,在西漢建立最初的六十年間強大的匈奴不斷侵擾中原地區(qū),踐踏農(nóng)耕文明,成為大漢心頭之患。
隨著武帝成年,他決心解決匈奴問題,武帝即位時大漢帝國的實力與此前相比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是否具備獨立對抗匈奴的能力武帝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武帝需要一個同盟者,他聽說匈奴大敗月氏之后,月氏人遷至西域一帶,武帝于是決定派人出使西域,聯(lián)絡月(rou四聲)氏(zhi一聲)人,共同夾擊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武帝向全國征募愿出使西域者,張騫毛遂自薦,踏上征途,哪知張騫一去,杳如黃鶴,武帝左等右等,等不回張騫,決定先按計劃動手。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鄔文玲
鄔:漢武帝剛即位時侯,血氣方剛,覺得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受了這么多年的委屈,再加上國家的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這個時候轉守為攻,采取了主動出擊的方式。
山西省朔州市
這里是山西朔州,在西漢被稱為馬邑,位于雁門關外,內(nèi)外長城之間,歷代為邊陲要塞,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是匈奴進犯內(nèi)地中原的重要途徑,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六月,武帝命韓安國、李廣等五將軍統(tǒng)兵30萬,埋伏于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同時派人引誘君臣單于領兵奔馬邑而來,匈奴軍一路暢通無阻,但見原野上牛羊成群,卻不見放牧之人,軍臣單于頓時起了疑心,恰巧這時雁門郡的一位軍吏巡視屬縣,匈奴騎兵將他俘虜,膽怯的軍吏和盤托出了馬邑之謀,軍臣單于大驚失色,急令退兵,漢軍出擊,未能追上。漢武帝精心策劃的伏擊計劃馬邑之謀宣告失敗,漢匈和親也宣告終結,雙方從此開始了漫長而殘酷的戰(zhàn)爭時期。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春,漢軍北伐,吹響了進軍的號角,漢軍4萬精銳騎兵分四路,車騎將軍衛(wèi)青從上谷出擊,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擊,輕車將軍公孫賀從云中出擊,驍騎將軍李廣(飛將軍)從雁門出擊,四路大軍在東西兩千公里的戰(zhàn)線上同時發(fā)起進攻,結果兩路敗北,一路未與匈奴遭遇,四路大軍中只有衛(wèi)青一路立功,他率軍攻入匈奴人的圣地龍城(龍城之戰(zhàn)),斬首生俘七百余人。
為了報復漢朝,匈奴加快了南下侵擾的頻率,元朔元年(公元前128)秋,匈奴鐵騎再度南下,武帝命將軍衛(wèi)青、李息出擊,斬殺數(shù)千匈奴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武帝再次命衛(wèi)青、李息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qū))(收復河套),但匈奴不甘放棄河南地,展開瘋狂反撲,武帝于是決定組織一場大戰(zhàn)役以擊垮匈奴。(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里曾是漠南之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如今從祖輩流傳下來的皮影戲已經(jīng)被甘肅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尤以唱腔簡單、粗獷、豪放著稱,而當年霍去病與匈奴交戰(zhàn)的場景是皮影著力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之一。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在漠南之戰(zhàn)中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親率八百親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馳數(shù)百里,尋找敵人蹤跡,結果他獨創(chuàng)的長途奔襲遭遇戰(zhàn)首戰(zhàn)告捷,斬敵兩千余人,霍去病也成為漢軍楷模。在取得漠南戰(zhàn)役勝利之后,武帝決定發(fā)起河西之役。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副研究員 宋艷萍
宋:河西就是河西走廊,它是中原地區(qū)通向西域的一個咽喉要道,它的地理位置、戰(zhàn)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甘肅省張掖市 東大山
這里是甘肅張掖的東大山,以前是匈奴人生活過的地方,也是河西之戰(zhàn)的一個主要戰(zhàn)場,直到現(xiàn)在,村子里還有個延續(xù)上千年的傳統(tǒng),就是每一代人都要有一個守護者,他們所守護的是一眼清泉,泉水有一段與霍去病相關的傳說,根據(jù)當?shù)氐胤街居涊d,河西戰(zhàn)役期間霍去病帶兵行至這里,軍馬戰(zhàn)士無水解渴,霍去病一劍插入石中,甘冽清水汩汩噴出,因此泉水也被稱為劍泉,正是這汩清泉哺育了這里的山林和牛羊,讓村子里的人們世代繁衍生息下來。
每年天氣將要轉冷的時候,村支書尚書記就要去山中拜訪山泉的守護者老李,作為守護者老李,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這是個美景啊,干旱的時候水少了,山里還能找到箭頭,還有箭頭,石頭的,那就是匈奴的兵工廠。”如今東大山的草木已經(jīng)沒有從前那么豐盛,泉水也變得越來越少,但唯一不變的,是這陡峭的巖石峽谷,它見證了當時西漢與匈奴鏖戰(zhàn)的慘烈。
東大山位于祁連山北麓,大月氏就在此地建立自己的第一個城址,直到匈奴人襲來占領其王庭,斬殺其首領,大月氏被迫離開這里,一路向西而去,單于把這里變成了駐牧中心和王庭所在地。離永固城20公里的祁連山脈中就是著名的扁都口峽谷,它在河西走廊中部橫穿祁連山脈,戰(zhàn)略地位十分險要,犬牙交錯的山峰,狹長的山谷曾回響著西漢戰(zhàn)馬的嘶鳴,士卒的吶喊。
元朔二年(公元前121)三月,河西之役打響,驃騎將軍霍去病親率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fā),渡過黃河,翻閱陡峭山嶺,穿越扁都口,他轉戰(zhàn)六日如神兵天降,直搗匈奴駐地,斬敵八千多人,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驅匈奴于千里之外,將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為進一步鞏固對河西走廊的占領,武帝在這里先后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匈奴接連丟掉焉支、祁連二山,十分悲痛,他們唱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其后大量匈奴兵投降漢朝,匈奴國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河西走廊無匈奴蹤跡。
甘肅省張掖市 山丹軍馬場
這里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軍馬場,河西之戰(zhàn)后,看中此處地處四軍中部,有天然草場和豐盛水源,適宜養(yǎng)馬,而軍隊離不開戰(zhàn)馬,于是下詔在這里建立皇家馬場。現(xiàn)在這里培育的山丹馬成為中國部隊的軍用馬匹,這片草原曾無數(shù)次讓人聯(lián)想起2000年前西漢軍隊的豪邁氣派,河西之戰(zhàn)之后,接下來武帝要解決漠北匈奴主力。
元狩四年,漠北之役開戰(zhàn),這年夏天,武帝集結10萬騎兵,由衛(wèi)青、霍去病分領,又征調數(shù)十萬步兵轉運糧草,此役衛(wèi)青、霍去病并雙雙取得大捷,共消滅匈奴將近九萬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臨瀚海(今俄羅斯境內(nèi)貝加爾湖)而還漠北匈奴主力喪失殆盡,殘兵敗將遠遁逃命,不敢再戰(zhàn)。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副研究員 宋艷萍
宋:漢武帝呢對匈奴發(fā)動了三次重要的戰(zhàn)役,第一個是漠南戰(zhàn)役,第二個是河西戰(zhàn)役,第三個是漠北戰(zhàn)役,這三次戰(zhàn)役它是漢軍重創(chuàng)匈奴軍,大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使匈奴無力再組織大規(guī)模的南侵。
陜西省茂陵 馬踏匈奴像
不幸的是,漠北戰(zhàn)役僅僅兩年之后,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十年后大將軍衛(wèi)青亦去世。
陜西省茂陵 霍去病墓
陜西省茂陵 衛(wèi)青墓
茂陵東去二里之遙,有兩座外形獨特的陪葬墓,一座貌似賀蘭山,一座酷肖祁連山,賀蘭山下安息的大將軍是衛(wèi)青,祁連山下長眠的是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正是這兩位將軍,當年讓匈奴人聞風喪膽,夜遁千里。武帝開疆拓土,擴大西漢版圖,并不限于北方蒙古草原,現(xiàn)在他一聲令下劍指南方,秦末戰(zhàn)爭爆發(fā)后,越人相繼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南??の沮w佗自立為南越王,楚漢戰(zhàn)爭期間,閩越和東甌首領曾幫助漢軍攻打楚軍,漢建立后,劉邦分封他們?yōu)殚}越王和東甌王,后又派使者出使南越,令趙佗成熟,但三個封國實際上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
元光四年(公元前130),武帝派使者前往西南,夜郎及周邊部族歸漢,漢設犍(qian二聲)為郡。元朔元年(公元前128),高麗、沃阻南面的濊(hui四聲)貊(mo四聲)首領率眾歸漢,漢在此設蒼???/span>,西漢帝國的宏大版圖初露端倪。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的秋天,已經(jīng)13年杳無音訊的張騫回到了長安,武帝平生第一次從張騫嘴里聽說漢以外竟還有廣闊的世界,不僅十分神往,于是,令張騫等人分四路,出使西南更遙遠的身(juan一聲)毒,接受當?shù)夭孔宓?/span>阻截,此次受阻,使武帝下決心重新經(jīng)營西南夷,然而正是這個時候,帝國財政出現(xiàn)了空前危機,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又是一個燒錢的火爐。
甘肅省敦煌市 河倉城遺址
這里是位于甘肅敦煌的河倉城,建于西漢,河倉城在西漢一直是長城邊防儲備糧秣(mo四聲)的重要軍需倉庫。
敦煌市博物館宣傳教育部 主任 榮紅梅
榮:當時玉門關都尉,據(jù)出土的漢簡記載,整個屯守在這的各級官吏人數(shù)多達兩百余人左右,同守在玉門關沿線的士兵有千余人,咱們西部防線將士所食用的糧草都是從內(nèi)地官方調撥運送到這來的,當年在整個西漢王朝分布在我們西北軍事防御線上需要支撐運作軍事防御體系,需要數(shù)量非常大的軍事開銷。
在西北的大漠戈壁灘上玉門關與河倉城交相輝映,經(jīng)歷千年的風雨滄桑,昔日的雄偉建筑以蕩然無存,曾經(jīng)人來馬往、十分繁忙的疏勒河岸,也長滿蘆葦和干草。西漢王朝在經(jīng)過十余年的戰(zhàn)爭之后,文景之治積攢的財富已經(jīng)消耗殆盡,出現(xiàn)嚴重的財政危機,財政危機若不設法緩解,不僅外事四夷的征伐戰(zhàn)爭難以為繼,而且很可能危機大漢江山,嚴峻的財政形勢迫使武帝不得不一邊放慢對外軍事行動,一邊采取對策。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 西漢八卦營古城屯田遺址
漢武帝在擊敗匈奴,設置張掖郡后,為了增加糧食生產(chǎn),解決財政危機,開始實行大規(guī)模移民屯田,但武帝知道解決財政危機不可能完全靠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為時不我待,必須尋求更為快捷的有效方法,被財政危機所困擾的武帝從父祖的做法中得到了啟示,那就是賣官鬻(yu四聲)爵,武帝接著祭出勸民捐款新招,卻無人響應,武帝想征伐四夷、平定邊患是為了全體國民的利益,如今,國難當頭,富豪們卻不肯拿出一分錢來救國家之急,他決定用強制手段強行從富商大賈口袋里往外掏錢,一系列壟斷財利的措施就此出臺。
陜西歷史博物館 半兩權錢
陜西歷史博物館 銅錢范
這里是陜西歷史博物館,在這里展示的文物銅錢范見證了漢武帝時期所實行的財政改革。
陜西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副主任 賀達忻
賀:漢武帝元狩四年以后廢除了各個諸侯國、郡國私自鑄造錢幣的權利,把它收歸中央,收入上林三官。
但貨幣改革并不成功,盜鑄猖獗,從中獲利的仍是富商大賈,因此武帝決定直接了當向富商大賈要錢,于是就有了算緡和告緡,算緡即向商人和手工業(yè)主征收財產(chǎn)稅,讓他們主動申報財產(chǎn)進行納稅,但是卻有人少報或隱匿不報,于是,武帝便發(fā)動了一場告緡運動,鼓勵檢舉揭發(fā)隱匿不報或少報的商人和手工業(yè)主,長達八年的告緡運動,沒收了數(shù)以億計的財務、幾十萬奴婢、一大批房產(chǎn)和無數(shù)田產(chǎn)。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鄔文玲
鄔:在出現(xiàn)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漢武帝他實際上采取了很多措施進行一個財政的一個改革,實行那個算緡制度,這也就是說你有多少錢這其實就是有點掠奪富人,有劫富的這樣的一個嫌疑,就根據(jù)你的資產(chǎn)的多少來進行征稅,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財產(chǎn)稅。
武帝決定截取富商大賈們最為盈利的項目,于是鹽、鐵、酒等國有化運動接踵而至,富商大賈們感受到嚴冬來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六年(公元前117),御史大夫張湯先后提出將鹽、鐵收歸官府經(jīng)營,武帝準詔,雖遭商人激烈反對,武帝強力堅持,撤換辦事不力的東郭咸陽,讓桑弘羊全面負責,桑弘羊大刀闊斧進行整治,設置鹽官和冶鐵官,效果立現(xiàn),政府收入大增。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鄔文玲
鄔:他的一個核心,我覺得最實質就是把這個財政大權收歸國有,所謂的就是實行專營的國家專營的制度,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實旨,這個時候跟他想加強中央集權跟他的政治舉措是配套進行的。
迅速充盈的國庫成為對外軍事行動的堅強后盾,因此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05)這十年間,漢武帝在開辟疆域和外交溝通方面取得輝煌成績,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漢出兵南越,平定其國相呂嘉反叛,設立九郡,次年平定西南且蘭等族反叛,設五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1),征服滇國,設立益州郡,賜滇王王印,至此,五嶺以南及西南地區(qū)幾乎全部并入西漢版圖。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漢從海陸兩路攻入朝鮮半島,設真番(pan一聲)、臨屯、樂浪、玄菟四郡經(jīng)過數(shù)年經(jīng)營,武帝時代的中國疆域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至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較秦時擴大近一倍。
漢在打通西域及中西交通方面同樣取得了很大進展,匈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遭遇大敗后,向西北遷徙,此時,漢匈爭奪的焦點已經(jīng)轉移到了西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 交河故城
這里是交河故城,這座2000多年前用夯土建筑起來的城市,許多殘壁遺留有烈火焚燒過的痕跡,使人聯(lián)想到當年破城時一幕幕激烈的廝殺,那是在公元前108年的春季開始,匈奴軍隊與漢軍開始在這里為爭奪領地進行了西域有史最大最長的陣地戰(zhàn),持續(xù)了近五十多年,經(jīng)歷了五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在第五次戰(zhàn)役中,樓蘭和西域的一些小國也爭先恐后派遣軍隊協(xié)助漢軍作戰(zhàn),在漢軍更為猛烈的前后夾擊下,匈奴軍隊最終臣服,史稱五爭車師,漢最終控制了西域門戶。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漢武帝將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進一步鞏固了對西域的控制,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由于當時的貿(mào)易以絲綢為主,這條道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漢武帝用兵匈奴,前后推進15次戰(zhàn)爭,匈奴的殘兵敗將自恃不是漢朝的對手并轉而遣使求和,武帝于是決定暫緩軍事行動,派蘇武前去游說接受匈奴臣服,不料匈奴發(fā)生宮廷政變,蘇武(蘇武牧羊)被匈奴扣押成為人質,蘇武在荒無人煙的北海度過了漫長的19個春秋期間,已投降匈奴的漢朝大將李陵奉單于之命前來勸降蘇武,看著瘦骨嶙峋的手持節(jié)杖的蘇武,李陵傷心地流下眼淚,他說,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蘇武說,我蘇武何德何能,全是武帝的功勞,我今天有機會殺身自效,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辭,李陵聽后,哭泣著告別了蘇武。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漢匈和親,蘇武終于全節(jié)而歸,而匈奴對漢也不再構成威脅。漢武帝的一生都在構建一個強大的帝國,他用兵匈奴四十年,開疆拓土的雄心一直激蕩著雄才大略的劉徹。在中原文化取得強勢地位的背景下,西漢軍臣上下形成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烈國家意識。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鄔文玲
鄔:漢初以來,對于周邊一直都是采取一種非常綏靖的政策,是一種委曲求全的方式,隨著國力的增強,老百姓也覺得這種方式太憋屈了,老百姓尤其也希望能夠一改以前的這種狀況,漢武帝的開疆拓土他基本上奠定了中國后來的一個版圖的一個基礎。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銅車馬儀仗俑
君臣一致認為,歷史上空前偉大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歲首十月,武帝第一次領兵北巡,18萬騎兵分12部,浩浩蕩蕩,這次北巡不僅震懾了匈奴,也將為即將舉行的封禪大禮做準備,封禪是戰(zhàn)國以來帝王的最高理想,只有開啟盛世的圣德帝王才有資格行封禪禮,經(jīng)過一番準備,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冬十月封禪大典拉開了序幕,是日武帝勒兵18萬北巡,祭黃帝陵,四月,武帝登上泰山,封禪大典正式開場,祭祀時壇加五色土,武帝身穿黃色禮服參拜,鼓樂隊齊聲奏樂,萬山遍野放滿從遠方運來的珍禽異獸,禮畢,武帝遠眺大好河山,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封禪禮后,武帝在明堂大會群臣,宣布以此年為元封元年。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副研究員 宋艷萍
宋:封禪是有條件的,是在國家強盛而且君主做出了卓越的政績的時候才有資格參加,漢武帝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封禪活動,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宣揚他的豐功偉績。
盛極而衰,在盛世表象后面徘徊著可怕的陰影,按著武帝的原定方針,在完成外事四夷的任務后,必須把軍國大政從對外征伐轉到對內(nèi)恢復發(fā)展經(jīng)濟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上來,武帝原計劃需要他的繼任者太子劉據(jù)接班后來完成這一歷史性的轉變,但在武帝暮年發(fā)生的太子廢立事件(巫蠱之亂)和全國百姓蜂起造反,把國家推到了土崩的邊緣。武帝意識到政策的轉變已經(jīng)等不到下一代了,必須提前改弦更張,征和四年(公元前89),武帝頒布了《輪臺詔》,深刻反省和檢討自己多年來所犯的錯誤,同時提出國家政策的全面轉變,舉其要者,政治上從嚴刑峻法轉向寬松溫和,經(jīng)濟上從壟斷財利轉向發(fā)展農(nóng)業(yè),對外關系上,從戰(zhàn)略進攻轉為戰(zhàn)略防御,對于廣大百姓而言,從重負繁役轉向輕徭薄賦,《輪臺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罪己詔,漢武帝到了晚年,沉穩(wěn)持重,頭腦清醒,他并沒有居功自傲,不可一世,而是以雄主身份真切自責和痛悔自己的失誤,從古到今,這樣的帝王能有幾人?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漢武帝遺詔
1977年8月,在甘肅省玉門縣花海公社的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了一些木簡和文物,這些簡牘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件被削制成七面形的紅柳木棒,它長37厘米,每一面都有用墨寫成的隸書,專家推測很有可能是后元二年武帝臨終時的遺詔。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館長 張曉東
張:在這個詔書上他也提到了一個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務農(nóng)桑,作為政府來說要寬薄賦,徭役要輕一些,詔書后武帝后期所作的秋風辭和輪臺詔的風格特別相近,都是比較豪邁的一種文辭,還有帶一些悲傷的一些情感在里面。
從頒布輪臺罪己詔到發(fā)布遺詔,相隔僅短短兩年,歲月崢嶸,給予武帝糾正錯誤的時間真是太短太短。漢武帝有著偉大而傳奇的一生,他顯揚儒學,求訪賢良,舉用賢俊茂才,讓他們?yōu)閲医üαI(yè),他行設太學,整治禮儀,改頒立法,協(xié)和韻律,確立了影響后世的德以揚善、刑以懲惡、德刑并用的漢家制度,他勘定外患,開拓疆域,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但他的一生也備受爭議,直到清代,還有人指責他窮兵黷武,征伐不休,到武帝末年,全國戶口減半,國家瀕臨滅亡的邊緣。
歷史人物中有一代人物,有百代人物,如果說漢高祖創(chuàng)基立業(yè)是一代人物,那么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影響千古,彪炳史冊,他就是百代人物,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這位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駕崩,享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