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貧積弱”的無奈:日本歷史上為什么沒有“遣宋使”?
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自古以來便與中國進行官方往來,而日本古代派往中國的官方使臣一般都被稱為“遣某(朝代名)使”。除了知名度最高的遣唐使之外,日本史上還出現(xiàn)過遣隋使、遣明使。

奇怪的是,日本歷史上卻沒有遣宋使、遣元使和遣清使。元朝征伐日本,清朝與日本閉關(guān)鎖關(guān),沒有遣元使和遣清使并不奇怪。但宋朝與日本之間有密切的商貿(mào)和民間往來,那么日本為什么沒有遣宋使呢?

唐昭宗(唐朝的亡國皇帝)時期,日本最后一位遣唐使正使菅原道真在給天皇的報告中說:“大唐之凋弊具載矣,更告不朝之問,終停入唐之人。”意思是凋敝的唐朝即將滅亡,日本遣唐使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

于是天皇下令停止派遣使者來華,中日之間持續(xù)幾百年的官方往來中斷。除此之外,日本還先后出臺禁止出海的“渡海制”、限制中國貨物的“禁購令”和限制通商的“定年紀”,中日的民間商貿(mào)往來也基本停滯。

日本的這些對華禁令一直持續(xù)到了宋朝,以至于日本僧人不得不通過偷渡的方式來華求法。在與中國往來幾乎停止的時期內(nèi),日本的文化意識和生活習(xí)慣都逐漸脫離“唐化”,對于遣使來華的需求也逐漸減弱。

日本向唐朝學(xué)習(x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白江口之戰(zhàn)的勝利,被打服的日本甚至一度讓天皇向中國稱臣。而“積貧積弱”的宋朝連中國統(tǒng)一都做不到,先后被遼朝、金朝壓制,更不要說讓日本恢復(fù)官方往來了。

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日本基本看穿了宋朝“積貧積弱”的本質(zhì),自然也就沒有什么遣宋使了。宋朝官方后來甚至主動想與日本恢復(fù)官方往來,但都遭到日本方面的拒絕,熱臉貼了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