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的攢錢策略
按照《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里的建議,開設一個財務自由的銀行賬戶。把你收入的百分之十(稅后)存進去。這筆錢只能用來投資,所產(chǎn)生的被動收入是要讓你退休以后使用。 假設我一個月收入3000元,那么我需要攢300元到這個賬戶里,可以用來買基金等產(chǎn)品進行投資,之后每一次有不同的收入,哪怕是只有十塊錢也要分出這部分錢用來做這個,其他的也同理。 第二就是開一個玩樂賬戶,或是在你家里放一個玩樂錢罐,把每個月收入的百分之十(稅后)放進去。另外再開四個賬戶,存入不同百分比的收入: 我的想法還是玩樂賬戶,因為我不需要現(xiàn)金,所以沒必要搞一個存錢罐,只要多打開賬戶,記得每天打開賬戶看看自己的錢就好了。 原文建議是在家中擺一個財務自由罐,每天都放一點錢進去,即使是硬幣也好。這可以讓你每天把注意力集中在財務自由這個目標上;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就會產(chǎn)生結果。 但是對于錢都在手機里的我,我還是決定多看賬戶就行,存錢到這個儲蓄罐就相當于定投基金了,定投進去的錢就是絕對不允許取出來的錢,必須給自己錢生錢的錢。 玩樂賬戶里就應該是每個月至少花300元,我以前從來沒給自己安排過玩樂賬戶,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是從來沒徹底執(zhí)行過,都不舍得花糊弄過去了,所以這個我需要好好想想。 我能玩什么呢,這是個問題,我現(xiàn)在能想到的無非就是出去吃個好吃的,或者看個電影看點有趣的小說,除此之外還有啥是可以進行玩樂的呢?真的好頭禿想不到,目前免費的就夠了,那就用來買好吃的吧,買好吃的也算玩樂,這樣可以買零食呀,反正實體物品盡量少買,搬家實在是不方便,我也就一個行李箱一個背包,可裝不下太多東西,現(xiàn)在也還沒穩(wěn)定下來,不確定到哪居住呢。 之所以必須要建立這樣的玩樂賬戶,原因原文解釋如下: 你必須有一個同樣數(shù)目但是用途相反的賬戶,專門供你“燒錢”和玩樂之用。 管理金錢的重大秘密之一,在于“平衡”。一方面,你想多多存錢,用錢來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你也要把收入的另外十分之一放進你的“玩樂”賬戶。為什么?因為我們人的本性是一個整體,不可能生命中的某一部分受到了影響而其他部分完全不變。有些人會存錢,一直存錢,他們的邏輯和責任感得到了滿足,可是他們的“內在靈魂”并不滿足,最后,這個生來喜歡“找樂子”的靈魂會說:“我受夠了。我也要得到一些關注。”然后就摧毀他們辛苦的成果。 我之前就是這樣,一個月逼得自己只花一兩百兩三百,然后整個人都吃不消了,有了很大的反彈,情緒狀態(tài)各方面都很不好,而且這種不好是永久性的,一段時間的抑郁擺爛還會導致獲得終身法令紋呢,所以凡事不可以過度,過度了崩潰了就會留下終身的壞處。 書中還說,這個玩樂賬戶的最大目的,就是讓你呵護自己,做一些你平常不會做的事,尤其是那些很特別的事,譬如上餐廳叫一瓶好酒,或是租一艘船一日游,或是挑一家高級的飯店過個奢華的夜晚。 所以我可以去電影院看個電影,也可以買點小零食犒勞自己,或者喝杯奶茶,到哪個景點玩一下,也可以是找個漂亮的酒店住,總之發(fā)散思維多想想能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滿足的事情。 作者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這個玩樂賬戶的原則是要每個月都把錢花光! 是的,花光。每個月你都要挑一些可以讓你覺得自己很有錢的方式,把賬戶里所有的錢都燒掉。 “這是我說的,揮霍。唯一一個能讓多數(shù)人貫徹儲蓄計劃的辦法,就是使用一個與儲蓄目的完全相反的玩樂計劃,以此慰勞我們的努力。你的玩樂賬戶也是為了強化你的“接受”肌肉而設計的,而且它把管理金錢變成一件超級好玩的事?!?除了玩樂賬戶和財務自由賬戶之外,我建議你再開四個賬戶: 百分之十,存入消費使用的“長期儲蓄賬戶”; 百分之十,存入“教育賬戶”; 百分之五十,存入“需求賬戶”; 百分之十,存入“付出賬戶”。 不過作者后面的這幾個賬戶沒有展開說明,那么我就想當然的理解一下,消費用的長期儲蓄賬戶應該是指我們理解的用來生存消費的錢,類似于保證我們跟老板說不,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不至于餓死的錢,有的說法是要有至少半年的消費資金,那每個月至少存300元,一年也能攢3600元。 教育賬戶可以是自我教育也可以是教育孩子,不過說實在的我不太想結婚生子,養(yǎng)不起啊,因此攢錢也是自我教育,那自我教育我能想到的就是考試費用和課程了,更愿意花考試費用,課程和資料一般只想白嫖。 需求賬戶要百分之五十,也就是1500元,我覺得應該就是每個月至少要花這些錢,買飯買菜啥的啊,打個車啥的,滿足日常所需的錢,然后剩下一般都存起來用作各種用途。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計劃執(zhí)行,每個月差不多能攢下來收入的一半,算是不錯的良性存錢了,比我之前那種折磨自我的存法好太多。 不過這個付出賬戶我就沒太搞懂了,可能是給別人花錢或者是捐款?不太了解,還是繼續(xù)讀書好好了解,然后培養(yǎng)好自己正確健康的財富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