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玉文化知識課程漢代圓雕玉器的特征
第四課 漢代圓雕玉器裝飾器的基本特征是:
1、前面課程我們介紹過,漢代時期是一個追捧玉,制作用玉很奢侈的時代,這一點在考古現場也得到證實,比較突出的是在漢代時期的圓雕玉器上,也出現了很多大料小做的設計。
臂如,考古部門1951年在安徽省蕪湖市出土的漢代玉蟬卮,口徑只有2.3厘米,厄外壁的四周卻有四只凸雕的蟬。

根據材料最大的外徑計算,這件玉卮的用料直徑應大于:口徑+凸雕蟬高x2;相同類似于北京故宮所藏傳世玉器夔風紋玉卮,口徑6.9厘米,玉卮中雕有一蝶形把,長約2.7厘米。

那么,此件外徑應該按照最大尺寸丈量,此后的用料直徑應在10厘米以上。這種大料小做的玉器造形設計,是以原材料充裕保證為物質支持的,這種浪費材料的工藝加工方式,在漢代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縱觀歷史發(fā)展玉器的制作工藝過程,在此后的朝代中,也只有清代中期,遇到了乾隆皇帝和強大的國力資本保證,才可以有這樣的設計方法。

2、漢代時期圓雕玉器的材料選用基本上都留有富裕,用料寬大,玉器設計的造型厚重、敦實有余,但是玉器設計風格的靈動、俏麗則顯得不足。這與前面所講的大料小做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漢代時期的藝術設計都有這種造型特征,臂如東漢時期的神人車馬畫像鏡上的馬,腰肥體碩,與這一時期的玉器造型設計有一定相同的時代氣息。

神人車馬畫像鏡及局部
3、漢代時期的玉器設計理念,需要我們理解者站在時空穿梭的角度去理解,它是一種超越具象的寫實,與戰(zhàn)國時期的玉器設計不同。反映在這個階段圓雕的玉器作品上,所設計出來的動物形體上基本不做太明顯的夸張?zhí)幚?,身體結構大致符合解剖比例。

同時,圓雕類的動物造型基本上呈現的是靜態(tài)的臥姿,有一種溫順馴服的憨態(tài),既不猙獰,又不喧囂。即使是被后人推崇為“神物”的辟邪獸,也是動靜結合,神型具備,但不過分夸張和夸大。

4、漢代時期圓雕玉舞人的造型設計中,衣袖的袖擺就有較大幅度的夸張設計,但是這樣做的結果與上面的具象寫實并不矛盾,應該是玉器造型的設計者是將這種獨創(chuàng)的舞人作為一種塑造美神的過程與結果,這種設計理念與此前對龍的崇拜是一致的。

而且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漢墓出土了一件白玉人,憑幾而坐,神態(tài)安詳。

這件玉人的形體設計極其寫實,與我們見到的漢代玉舞人完全不同。由此可以說明一個觀點,玉制的舞人是漢代時期的維納斯,是當時社會推崇的美神,是允許夸張?zhí)幚淼摹?/p>
5、漢代時期的玉質劍飾,有很多的雕飾方法,我們不僅能看到有深浮雕、淺浮雕,還有用陰線琢刻出來的各種紋飾,說明圓雕器物上面的裝飾手法是多樣的,并沒有統一的規(guī)制。具體的內容我們以后課程中詳細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