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母親河的贊美,是中國式浪漫
本屆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幕,讓每位中國人心頭一熱?!包S河之水天上來,一滴冰藍色的水墨從天而降,幻化為黃河之水,傾瀉而下,氣勢磅礴,滾滾奔騰,這是中國人對母親河的浪漫想象和贊美,是中國式浪漫!”
“野孩子樂隊”的那首《黃河謠》,“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更是將思緒牽回了那個地方。唱出的不僅是西北民間的風土人情,還是華夏兒女的故事,對黃河未曾言語且難以表達的深情與浪漫。
張繼鋼的《黃河》,有一種眼見為實的神奇“魔力”!可以瞬間“塑”出力量十足的“真泥人”;也可以讓演員在傾瀉而下的黃河水中一邊舞蹈、一邊“逆流而上”;還能讓黃河水、岸邊人、高空攀爬這些三維空間,出現(xiàn)在一個舞蹈畫面里。身臨其境之感,不可言說。
黃河,作為中國第二大長河,延綿五千四百多公里,歷史之悠久讓人心生敬畏。如果你去過黃河沿岸,也許只是窺見一斑,未曾領略其大美;假使你不曾去過,那將是個你魂牽夢繞的地方!
時至今日,提起黃河,我們依然會深深感嘆黃河的壯美。黃河兩岸的景觀、人文和歷史,都在訴說著這條大河的前世今生。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qū)),最后流入渤海,也造就了黃河兩岸文明與區(qū)域形態(tài)。
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不斷發(fā)現(xiàn),黃河流域開始逐漸向世人展現(xiàn)“真容”,讓我們對黃河的印象,不僅拘泥于渾濁滾滾、汛期巨浪滔天、席卷黃沙的大河,而是主動去追溯了解黃河文化、沿岸文明,看到那些千百年來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民生活。從黃河流域出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等生產(chǎn)工具,再到發(fā)掘出的粟、稻等農(nóng)作物,以及原始建筑、居住痕跡等,無一不在訴說強大的農(nóng)耕文明正在強有力地支撐著黃河文明的發(fā)展。這些痕跡不僅來自于遠古文明時期,之所以人類在這個地方聚集和發(fā)展,并體現(xiàn)出極其高度的智慧,實際上,黃河流域已經(jīng)成為中華遠古先民活動的主要歷史舞臺,同時也是中國早期文化形態(tài)的主要誕生地。
黃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孕育了不屈不撓的華夏兒女,黃河文化,中國精神!
駐足黃河岸邊,登頂黃鶴樓,感受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深遠意境;細聽寇準“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的恢弘壯美;想象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壯志難酬。
雖身處在黃河岸,亦能感受黃河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