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南北朝時代的隱形潛伏者,是一個叫做北燕的冷門王朝

十六國時期,在今天的遼寧西南以及河北東北部,有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叫做北燕。
北燕的都城,是在龍城,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朝陽市。
這個朝代國祚不長,滿打滿算,只有仨皇帝。
開國皇帝慕容云,二代皇帝馮跋,末代皇帝馮弘。
而這三位仁兄的繼承方式也很有意思,那就是,不靠順位禪讓,而都只靠一個搶字。
馮跋殺慕容云而稱帝,而馮跋死后,馮弘又殺掉了馮跋欽定的太子,進(jìn)而篡奪了帝位。
北燕帝王留給世人的整體印象,是比較殘暴的。
然而,在皇帝本人看來,殘暴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而良善則是另外一種手段。
使用什么樣的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達(dá)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二代皇帝馮跋和末代皇帝馮弘,倆人的關(guān)系還比較親密,倆人是親兄弟,而且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這個馮跋,也是個奇人。

史書沒有記載過馮跋的生年,但粗略估計,這位仁兄大概活了三十六年左右。
您可別小看這三十六年,因為馮跋用短短三十六年的時間,竟然生了一百多個兒子。
這個百子的記載,出自司馬光同志的《資治通鑒》。
如果說司馬光同志沒有扯謊的話,那么馮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皇帝生育之最了。
然而馮跋雖然生得多,但他卻想不到,他的弟弟篡奪了帝位之后,居然一個沒留,把這一百多號大侄子全都給殺了。
馮弘篡位登基,是在公元431年,大興元年。
這一年,已經(jīng)是南北朝的尾聲時期,劉宋王朝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南方的局部統(tǒng)一,皇帝都換了三位,而北方也只剩下北燕,北涼,北魏,西秦,夏國這五個政權(quán)。
然而如果更為嚴(yán)謹(jǐn)一點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就在公元431年,西秦被夏國覆滅,而夏國之后也被塞外的吐谷渾所攻滅,所以說白了,當(dāng)時的北方,就只?!叭薄?。
并且,北涼和北燕都屬于那種從立國開始就偏安一隅的存在,這么多來也沒成什么氣候,而一直是以一種相當(dāng)穩(wěn)定的曲線滑落,所以日趨強大的北魏統(tǒng)一北方,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dāng)時的北魏皇帝,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拓跋燾是個狂熱的戰(zhàn)爭分子,所以馮弘登基不過一年,他就率領(lǐng)北魏大軍開始征討北燕。
馮弘這個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認(rèn)為自己畢竟是一國之君,強敵來襲也不能太露怯,所以下令全國戒嚴(yán),他本人也拒城自守,一副要和北燕共存亡的樣子。
皇帝將心向明月,但問題是,北燕的老百姓們可是無心戀落花。
北燕治下的郡縣絕大部分倒戈投誠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喜過望,甚至把原北燕的百姓都移居到了北魏境內(nèi)。
朋友們,丟幾座城池沒有關(guān)系,張飛丟過徐州,關(guān)羽丟過荊州,可他劉玄德還是劉玄德。
因為劉備明白,天下大亂之際,人口基數(shù)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寧愿被曹操的虎豹騎攆的雞飛狗跳,也要帶上幾十萬老百姓一起逃跑。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世祖徙其三萬余戶于幽州。
現(xiàn)在拓跋燾一口氣就把三萬多北燕百姓給領(lǐng)走了,馮弘這波屬實是虧大了。
他以為堅壁清野就能對抗一切,但他不明白,縱然千般能防,萬般能守,但人心,是留也留不住的。
就如某著名游戲中的一句臺詞一樣: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明眼人都知道北燕是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只能是慢性自殺。
既然是慢性自殺,那還不如投降。
比如北燕朝廷的尚書郭淵,就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規(guī)勸皇帝馮弘別挺著了,早投降早享福,不投降那你以后可遭老罪了。

郭淵還建議馮弘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北魏去和親,到時候北燕北魏成了一家人,你雖然當(dāng)不成皇帝了,但混個榮華富貴的下半生,總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慫恿,馮弘毫不動容,而是說了這么一句話: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負(fù)釁在前,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圖所適也。
以前北燕和北魏就有仇,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我要是投降,說白了就是個死,我還不如就這么挺著,萬一出現(xiàn)轉(zhuǎn)機了呢?
馮弘不投降,選擇堅持作戰(zhàn),然而戰(zhàn)場上的局勢越來越不利,馮弘一看實在是沒有必要再挺著了,立刻來了個光速變臉,連夜派人到北魏求和去了。
當(dāng)年是你要打仗,打仗就打仗,現(xiàn)在又想來求和,把我換回來,和平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讓我看透讓我傷心放棄你的愛。
太武帝拓跋燾拒絕和解,表示當(dāng)年我出兵征討你的時候你干嘛去了,現(xiàn)在來求和?晚了!我還非得把你打個滿面桃花開,我再讓你知道知道,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拓跋燾的態(tài)度很強硬,但架不住馮弘好說歹說,最后北燕還是把自家的公主送到了北魏去和親。
北魏有了北燕公主并不滿足,又提出馮弘應(yīng)該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北魏來做質(zhì)子。
馮弘一聽,當(dāng)時可就急了。

因為,他估計自己是沒有機會翻盤了,所以他的兒子們是未來北燕唯一的希望,怎么能把王朝的希望交給北魏呢?
我把我的兒子送到北魏,你們咔咔都給我殺了,到時候我還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dāng)年蜀漢后主劉禪有蜀道之險,卻仍舊落得銜璧輿櫬,昔日東吳末帝孫皓能倚靠長江,最終還是歸順了晉朝。
看著無力挽回的局勢,馮弘那是相當(dāng)不開心。
是啊,這就是歷史的殘酷之處。
無論你多么的有雄心壯志,無論你多么想要力挽狂瀾,無論你多么的渴望成功,無論你有多么強大的信念,無論你有多少不能倒下的理由。
在無情的現(xiàn)實面前,如果你沒有能力,那一切都只是一場空談。
而就算是你有了能力,你沒有機會和機遇,你也是白搭。
歷史不是電視劇,更不是童話故事,歷史就是這么直接了當(dāng),相當(dāng)粗暴。
西楚霸王項羽不會想到自己有烏江自刎的一天,其智近妖的諸葛亮也無從料到自己會魂歸五丈原。
悠悠蒼天如此輕薄于他們,又何況是你一個小小的馮弘呢?
大臣們都勸馮弘投降,但馮弘?yún)s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知道,北燕的控制面積,是在遼寧和河北一帶,而在北燕的身后,則是處在邊疆的高句麗王國。
眼見北燕不保,馮弘聯(lián)系上了高句麗王國,表示我能不能先去你那旮沓躲兩天?

當(dāng)時的高句麗君王,是長壽王高璉。
這個高璉,熱情好客,立刻就同意了馮弘的請求,并且很快派人把馮弘和北燕一眾皇室子弟大車小輛接回了高句麗境內(nèi)。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脫其弊褐,取文通精仗以賦其眾。
我們可以看到,高句麗對這位已經(jīng)亡了國的北燕皇帝,那還是很尊敬的,幫他們褪去了破舊的衣服,換上了精美的鎧甲,還發(fā)放給他們武器和裝備。
可以說,作為主人家的高句麗,這服務(wù)還是很到位的。
然而,高句麗有情有義,但馮弘?yún)s很顯然有點失了智。
他在高句麗的時候被高璉安置在了一個叫做北豐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新賓縣。
按理說你在別人的地界,就算你當(dāng)年是皇帝,那也是昨日黃花去了,你就應(yīng)該老老實實的,然而馮弘還活在過去,認(rèn)為自己還是當(dāng)年北燕那個尊崇的帝王,在北豐專門搞了一套政令,又制定法律,設(shè)置官職,那小日子過得比當(dāng)年在北燕龍城還要愜意。
長壽王高璉當(dāng)然對馮弘的這種行為很反感,但畢竟人是自己接來的,也不能說翻臉就翻臉,所以只好一直忍讓馮弘,你愿意在北豐過家家,那你就過,你別給我惹事兒,那就萬事大吉了。
誠然,在高句麗安度余生,已經(jīng)是馮弘最好的結(jié)局了,可這位仁兄偏偏不消停,在北豐暗自計劃,要逃到南方去投奔北魏的死敵南朝宋。

朋友們,高句麗雖然當(dāng)時對南朝宋稱臣,但和北魏也一直互通有無。
之前長壽王高璉收留馮弘,北魏就已經(jīng)老生氣了,現(xiàn)在要是讓馮弘溜到南朝宋去,北魏不得氣炸肺了,那必然會出兵討伐高句麗啊。
所以,長壽王高璉好說歹說,表示哥們你可不能去啊,我把你救了我不求回報,可你要是跑到南朝宋去,你可就把我給坑了。
高璉好言相勸,但馮弘?yún)s一意孤行,連夜買了輪渡票,想要跨越大半個地球去投奔南朝宋。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高璉終于忍無可忍,遂派人殺掉了馮弘。
北燕末帝,玩火自焚,終于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北燕亡國了,北燕皇帝死了,但北燕皇族卻并未銷聲匿跡。

馮弘有個兒子叫做馮朗,北魏和北燕打仗的時候投誠了北魏,后來馮朗在北魏做官,生了個女兒,這個女兒,后來成了北魏的文明馮太后。
馮弘還有個兒子,叫做馮業(yè),從高句麗沿海出發(fā),乘船漂流萬余里,最終在今天的廣東新會登陸,投誠了南朝劉宋政權(quán)。
這個萬里南奔的北燕后裔,后來成了廣東馮姓的祖先。
昔年北燕已滅,但北燕的子孫們,卻天南海北,相隔萬里,以另外一種方式生存了下來。
有人功成,有人名就,有人功成兼而名就,所謂是非成敗,反倒轉(zhuǎn)頭成了一場鏡花水月。
在漫長的余生之中,這些曾經(jīng)的北燕皇族,如馮太后和馮業(yè),會不會想起家國戰(zhàn)亂,想起親人離散,想起命運無常,悲歡榮辱,以及當(dāng)年那個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故鄉(xiāng)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