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駱駝的尸體抬上來
? ? ? ? 噓,解剖臺上,死神從包裹它的身體里走了出來。
? ? ? ??——基于科學革命(16th-17th)的故事之“克勞德·佩羅死了”
? ??克勞德·佩羅(Claude Perrault)馬上就要死了。
? ? 沒人知道這個75歲的老頭在回想什么,誰讓他這輩子干過的事兒實在太多呢。
? ? 克勞德·佩羅是1688年10月9日死的。在斷氣前的幾個小時,他好像看見了瑪麗·佩羅(Marie Perrault),和弗朗索瓦·佩羅(Francois Perrault)。這兩個佩羅家族不幸早夭的孩子,還像他們死時那樣,瑪麗十二三歲,弗朗索瓦只有幾個月大??藙诘隆づ辶_馬上又覺得自己一定是產(chǎn)生了幻覺,他不應當對這兩位同胞弟妹還有什么確切的視覺記憶。那個瘦如枯蠟的少女,和那個蜷緊如拳頭一般的嬰兒,與瞪羚,獅子,海貍,鴕鳥,駱駝的形象交織在一起。有時候,克勞德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些對象的靜脈。他就像那些因為失眠所以盤點羊群的人一樣,一根根數(shù)著那些涓細,翠藍的血管,從1開始,越數(shù)越困。最后,克勞德·佩羅睡著了,再也沒能醒過來。
? ? 克勞德·佩羅死后,人們并不經(jīng)常提起他,盡管他的死因那樣荒謬。沒人樂意費工夫為他提筆立傳。有關(guān)他的記載也為數(shù)不多。克勞德·佩羅的名字偶爾出現(xiàn)在有關(guān)16至18世紀的建筑學史料中,主要因為他是巴黎盧浮宮東面廊柱(The Colonnade)的領(lǐng)銜設(shè)計者。然而,那個時代盛產(chǎn)高人??峙?,就連克勞德·佩羅的親弟弟死了之后,也比他更常被人們懷念與追悼。說到他的小弟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后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一本童書《鵝媽媽的故事》。書中《睡美人》《灰姑娘》《穿靴子的貓》《藍胡子》《小紅帽》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從地下傳說,野生民謠變成奇幻童話的奠基之作,全有賴于夏爾·佩羅對文學的敏感與熱情。
? ? 克勞德·佩羅就出生在這種不太平凡的家庭。殷實,有聲望,父親皮埃爾·佩羅在議會工作,與妻子生育七名子女,死了兩個,在剩下來的五個中,克勞德位列第三??藙诘潞托值軅冊诟改傅拇仁a下長大。皮埃爾極其重視對子女的教養(yǎng)。一家子除了政客之外,還出了律師,科學家,神學家,文學家。起初,克勞德接受的是醫(yī)科教育,26歲獲巴黎大學醫(yī)學學士,兩年后又摘得碩士學銜。
? ? 是的,佩羅家是那種在一個璀璨時代被流星砸中的門庭。隨手揭開屋檐上的哪片磚瓦,都能覷見恣放的燦爛。即使并不見得個個都大鳴大放,至少也如那煤球中的火,清晰可見地燃燒過,用盡自己的才能,并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留下了遺跡。
? ? 碩士畢業(yè)后,克勞德·佩羅進入了職業(yè)醫(yī)師這個行業(yè),主治內(nèi)科。17世紀的歐洲,除了法學以外,醫(yī)學的學術(shù)地位和神學比肩,是高等學府的兩根頂梁柱。鉆研人體的機制與奧秘,不亞于鉆研上帝在宇宙中的布局與信號。人們還善于在二者之間建立某種隱秘的關(guān)聯(lián)。比方說,假設(shè)某個周日的清晨,一位婦女忽然在禮拜的人群中高聲反復背誦圓周率到小數(shù)點后四位,她隨即被丈夫和一雙子女送往醫(yī)院。經(jīng)診斷,該婦人被判定為精神錯亂。精神錯亂(lunatic)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月亮(Luna)。人們相信,月亮和大腦都是又濕又冷的物質(zhì),后者一旦出了差錯,前者難脫干系。
? ??那時候,甚至最有見識的人也認為,宇宙與人體是上帝自然之書中兩個遙相呼應的章節(jié)。人類的肉體寄居在宇宙之中,人類的靈魂寄居在肉體之中。相較于大宇宙而言,肉體是一個小宇宙。破解自然之書的語法,意味著探明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領(lǐng)受神的旨意。
? ? 我們?nèi)祟惏?,從古至今,對環(huán)境,以及其他生靈的興趣就是現(xiàn)成的,如同云里的水,到了時候,說有就有了,變成雨灑向大地。然而,人類沒有能力制作一張比宇宙更大的手術(shù)臺,然后將宇宙抬起來,放到手術(shù)臺上細細檢查。這就有點兒像當我們坐在一顆臺球上的時候,不能支起整張臺球桌??墒?,人類有能力制作一張小一些的手術(shù)臺,然后將別的人或者其他動物抬起來,放在手術(shù)臺上。
? ? 如此,便產(chǎn)生了解剖學。醫(yī)學出身的克勞德·佩羅還成為了一個解剖小組的頭兒,加入了巴黎皇家科學院。
? ? 出于道德和宗教的忌諱,解剖在古代是被禁止的。僅有的例外大概是在埃及,那是因為他們得制作木乃伊。到了中世紀晚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天主教會放松了要求,醫(yī)學院里頭已經(jīng)有了解剖課。誠然,尸體短缺是個問題。甭說那會兒,哪怕擱現(xiàn)在,看著摯親死后被當眾開膛也不一定那么好接受。怎么辦呢?兩條路,其一是對死去的重犯下手,其二是各種動物。克勞德·佩羅處理過許多種動物的尸體。他手持過若干尺寸不一的刀子,用來切割尺寸不一的動物,和那些動物體內(nèi)尺寸不一的部位及器官。那個時代的刀具在形狀上也有差異,用來直插肋骨的就比劃開肚皮的要更窄更長一些,有的略有弧度,用來剜某些特殊形狀的骨骼。
? ? 偶爾,躺在解剖臺上的是一只剛剛死去不久的動物,一刀切下去,冰涼的刃接觸到溫熱的血,仿佛立即起了一層霧。
? ? 每當想到不同器具的種種妙用而陶醉不已時,克勞德·佩羅會立即在心里喝止自己,認為這樣他就和那些沾沾自喜的野蠻行刑人沒有兩樣了。
? ??說到這兒,暫且允許我賣一個關(guān)子,將解剖放一放,克勞德·佩羅的離奇死亡很快會引領(lǐng)我們回到這里。
? ? 在大致二十年的行醫(yī)和解剖生涯之后,克勞德被古代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Vitruvian)提出的另一個隱喻吸引,并開始興奮:建筑就是身體。1673年,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經(jīng)克勞德翻譯在法國出版。維特魯威是羅馬人,生活時代大致在公元前1世紀?!督ㄖ畷肥枪畔ED完整遺留下來的唯一一部建筑學專著。在維特魯威的論述中,人體比例被譽為完美,應當探索個中規(guī)律,并巧施于建筑。
? ? 在翻譯這套書期間,克勞德·佩羅于1666年左右領(lǐng)銜盧浮宮東立面的設(shè)計與建造。那時候,他已經(jīng)年逾五旬??藙诘轮苯邮苊谀俏粴v史上赫赫有名的國王:出自波旁皇室,史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巧合的是,《建筑十書》的題詞也聲明獻給一位皇帝。不過,1680年左右,路易十四高舉君權(quán)神授,中央集權(quán)兩面大旗,不再關(guān)注盧浮宮的建造,堂皇馳騁進了位于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原本割據(jù)各方的貴族們也被驅(qū)逐,誘拐進了那座輝煌的洞窟中。好在那會兒克勞德·佩羅已基本完成了盧浮宮東面經(jīng)典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對列設(shè)計。此作奠定了克勞德的建筑師身份,此后他還主持,或參與修建過一座天文臺, 若干教堂,甚至是凱旋門。
? ? 老克勞德·佩羅活了75歲。他服務了一輩子的國王,路易十四,比他還多活了兩歲。這個被歌德(Goethe)稱為帝王的完美樣本,卻又毀掉了自己的人,不滿5歲就繼承了王位,卻長期聽命于紅衣主教馬薩林(Mazarin),24歲才獨攬大權(quán)。77歲死掉的時候,他的兒子,兒子的大兒子,大兒子的大兒子都死在他的前頭,最終只能讓5歲的曾孫繼位,成為路易十五。
? ? 路易十四活著的時候,擁有各種宮殿,各類院部。他花大量時間來檢驗軍備和組織舞會,還有許多園子,植物園和動物園。國王頂喜歡深秋時候的園子。深秋的園子是一只金色孔雀,羽毛怒漲,全部豎起張開,下擺毫不顧忌地掠過地面。它挺起圓潤的頸子,步伐緩慢而堅定,走過一朵又一朵榮美的云,和閃爍著光芒的漿果樹。它好像一塊反光的鐵,集權(quán)柄,傲慢與熱量于一身。
? ? 1688年深秋,也就是克勞德·佩羅離奇死亡的那年,巴黎皇家科學院收到了六具動物的尸體:獅子、海貍、蜥蜴、鴕鳥、瞪羚、駱駝。它們都是從路易十四位于巴黎的園子里運送來的。
? ? 解剖意味著什么呢?切開一塊脂肪,就等于揭開了命運無窮多厄運中的一個范例,死神從包裹它的身體里走了出來。
? ? 調(diào)查清楚這些動物為何成批死亡是克勞德·佩羅及同事們的任務。
? ? 那時候克勞德已經(jīng)75歲了。他的后半生主要在蓋房子和出書。那些書既涉及動植物生理學,還涉及聲學,偶爾才為親友,窮人看看病。鮮為人知的是,克勞德還發(fā)明了一些有趣的裝置,包括但不限于一臺計算設(shè)備,一座水鐘,一組用于旋轉(zhuǎn)顯微鏡的滑輪系統(tǒng)。顯然,克勞德·佩羅對事物的結(jié)構(gòu)癡迷,并且具有超眾的才能。他已經(jīng)不經(jīng)常手持解剖刀,站在手術(shù)臺旁邊了。
? ? 作為一名醫(yī)師,尸體是一些你永遠不能責怪,但又應當認真對待的對象。
? ? 與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大相徑庭,想想看,多么令人感到疲憊。
? ? 克勞德·佩羅死于一場感染。當他在解剖一只駱駝的時候,不慎被解剖刀劃傷。
附注:
1.盧浮宮東面的建造也可能啟動于1668年。
2. 達芬奇(Da Vinci)的著名畫作Vitruvian Man就改編自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
3. 克勞德·佩羅死后11年,在巴黎出版了一本小書,有關(guān)他的發(fā)明。根據(jù)這本書,克勞德至少發(fā)明了9個設(shè)備,其中大部分曾在盧浮宮被使用。
?

?

?

?

?

?
#《基于科學革命(16th-17th)的故事》是一項持續(xù)的寫作計劃,用以記敘,分享100余年間科學史上出現(xiàn)過的典章宗匠。就本體論,這是一次文學實踐,不等同于科普。本文為第二篇。有待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