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英國女王,繞不開它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英國時間9月8日逝世,享年96歲。在英國的帝國余暉已然消逝的今天,女王更像是一個舊時代的符號。她的離去也令許多人感慨,世界的某一部分徹底地同過去告別了。
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期,是英國與世界產(chǎn)生劇烈變動的年代。她的一生帶著足夠的戲劇性,在媒體興起的年代,她被置于更加徹底和廣泛的關(guān)注下。
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她成為了流行文化最鐘愛的角色之一。從《小豬佩奇》到《王冠》,我們總是能看見她。
今天的硬核讀書會,我們回到流行文化里,回望屏幕中的女王。
?作者?|?陸大鵬
?編輯?| 程遲
在動畫片《小豬佩奇》里,幾乎每個角色都是動物,所以佩奇、喬治、埃米莉、佩德羅等小朋友去動物園參觀,就是一個十分詭異的場景:動物凝視動物!
這部動畫片里有且只有一個人類形象,那就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佩奇和喬治曾參觀王宮,見到了慈祥親民的女王?!缎∝i佩奇》顯然是保守的、是忠君愛國的,對女王和王室的刻畫都是非常正面而略顯刻板的。但我還是忍不住要幻想一下,假如《小豬佩奇》把女王也塑造成動物的話,她會是什么動物呢?難道是柯基?

女王駕崩了,但我們還可以在銀幕上看到她的形象和她的故事,緬懷或者冷眼觀察這位經(jīng)歷了太多、見證了太多的歷史人物。這里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屏幕上的女王故事。

最難演的角色,或許是女王
首先當然要說《王冠》(The Crown)。這部電視劇在全球走紅,我覺得至少體現(xiàn)了全世界觀眾對女王善意的興趣。
老中青三個階段的女王飾演者伊美黛·史道頓(Imelda Staunton)、奧利維婭·科爾曼(Olivia Colman)和克萊爾·芙伊(Claire Foy),都是英國很有實力的女演員,對女王形象的刻畫應當說是各有千秋,至于觀眾最喜歡其中哪一個形象,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了。
我個人最喜歡克萊爾·芙伊。

不過,說實話,以前看芙伊主演的歷史劇《樓上,樓下》(Upstairs Downstairs)和《狼廳》時(Wolf Hall),她給人的印象并不深刻。
《樓上,樓下》可以說是城市版的《唐頓莊園》,講一個貴族家族及其仆人的生活,不過環(huán)境搬到了倫敦市中心,時代也搬到了二戰(zhàn)前夕。
芙伊在其中扮演任性、刁蠻、自私的貴族小姐珀耳塞福涅,對婚姻美滿也更受大家歡迎的姐姐十分嫉妒,為此甚至勾引姐夫(一位堅決主戰(zhàn)的貴族外交官),最后在空虛之下投入了納粹的懷抱。
這個貴族小姐大概是以著名的“米特福德姐妹”中的戴安娜(英國法西斯領(lǐng)袖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爵士的妻子,她也是親納粹分子)和尤妮娣(納粹分子,與希特勒頗有交情)為原型的,并且和歷史上的尤妮娣一樣開槍自殺(不過尤妮娣沒有死成)。

和《小豬佩奇》一樣,《樓上,樓下》在社會政治(尤其是階級問題)上也是保守的:王室是受尊崇的對象,對王室某些成員(比如親納粹的愛德華八世)的批評是含蓄的,貴族大多是愛國、勤奮、品德高尚的(盡管也有芙伊扮演的那位珀耳塞福涅小姐那樣的害群之馬)。
芙伊在這里展現(xiàn)出了相當好的演技,把貴族階層令人厭惡的一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因為珀耳塞福涅這個角色太讓人討厭了,所以我有點“恨屋及烏”,也不太喜歡芙伊。
芙伊主演的《狼廳》是一部讓我困惑的電視?。核烤购迷谀睦??讀了原著小說之后,我困惑依舊,難以想象這是一部獲得布克獎的作品。
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托馬斯·克倫威爾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但我覺得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都成功地做到了把原本精彩的故事講得干癟無趣。
芙伊在《狼廳》里的形象令人驚訝,完全缺乏魅力,始終苦大仇深,給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她奇怪的口齒不清。

但是《王冠》里的芙伊就讓我非常驚喜了。
年輕的女王不得不承受這一切:自己本不想要的王冠的千斤重量、對自己充滿嫉妒和怨恨的妹妹(很像芙伊的另一個屏幕形象珀耳塞福涅!)、毒蛇一樣陰險的伯父、滿肚子怨氣所以不斷惹是生非的贅婿丈夫、一個又一個難對付的首相、國家的衰落與變革(想想50年代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吧?。揭亮钊诵欧乇憩F(xiàn)了這個重壓之下保持優(yōu)雅的年輕女王。

為什么我們愛《王冠》?
《王冠》前兩季的最大反角恐怕就是溫莎公爵,即退位之后的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與納粹的勾勾搭搭,早有定論,這部電視劇算是比較真實和客觀地還原了這一點,沒有為王室避諱或粉飾(當然了,想粉飾也做不到)。
菲利普親王的原生家庭與納粹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在電視劇里也有很好的呈現(xiàn)。
女王的伯父溫莎公爵對繼位之初的女王流露出幾乎不加掩飾的怨恨、嫉妒與輕蔑,而女王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既表達出對前任國王與至親的尊重,又明確無誤地拒絕對方的無理要求,與王室的害群之馬保持距離。芙伊扮演的年輕女王在這些情節(jié)中的表現(xiàn)相當精彩。

奧利維婭·科爾曼飾演的中年女王也令人回味無窮。經(jīng)歷了歲月蹉跎和各種破事的磨礪之后,中年女王即便面臨重重危機,在王座上也顯得游刃有余,雖然還和以往一樣克制內(nèi)斂,但往往能流露出幽默感。
我對科爾曼扮演的中年女王印象最深的一集,要數(shù)阿伯凡(Aberfan)礦渣場坍塌事故。這件事情對英國的影響很大,對女王的影響也很大。
1966年10月21日,威爾士煤礦城鎮(zhèn)阿伯凡堆放的大量礦渣因為暴雨而坍塌,34米高的礦渣堆如洪流般瞬間淹沒了小鎮(zhèn)部分區(qū)域,還有離它最近的潘特格拉斯(Pantglas)小學,造成144人死亡,其中有116名兒童,相當于阿伯凡鎮(zhèn)內(nèi)兒童人數(shù)的一半。

這件事情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雖然暴雨是直接誘因,但多年來采煤產(chǎn)生的礦渣堆積過多,而且堆放在俯瞰城鎮(zhèn)及小學的小山之上,早就是定時炸彈了。當?shù)鼐用窈凸賳T在此前幾年曾向擁有和經(jīng)營該煤礦的國家煤炭局提出憂慮,但被相關(guān)官員置之不理并認為是小題大做,最終釀成大禍。??
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的工黨政府一時間受到了極大的壓力。順便說一下,威爾遜雖然是工黨政治家,而且早年因為訪問蘇聯(lián)還被懷疑“通共”,卻和女王的關(guān)系極好。

女王的最大錯誤
《王冠》生動表現(xiàn)了女王對剛剛就任的威爾遜的些微猜忌和逐漸產(chǎn)生好感的過程。
威爾遜之前有連續(xù)四位保守黨首相(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休姆),這幾位要么出身貴族豪門,要么是精英政治家族子弟,而威爾遜的出身比較低微,父親是工業(yè)化學家,一度因為失業(yè)而生活拮據(jù),威爾遜也是靠拿獎學金才進入牛津大學的,后來成為經(jīng)濟學講師和統(tǒng)計學家。
他的形象和路數(shù)與前幾位首相大不相同,更有平民和知識分子氣質(zhì)。

《王冠》里的威爾遜身材矮胖、其貌不揚,口音很平民化(或者說土氣),常穿工人階級品牌的雨衣,愛吃家常菜肴,顯然不擅長社交禮節(jié),在女王面前顯得很笨拙。
按理說,他是與女王差距最大、最不可能得到女王青睞的一位首相。但偏偏就是他,憑借相當出色的施政和對王室的捍衛(wèi),成為女王最喜愛和尊重的首相之一。
威爾遜因患上阿爾茨海默癥而于1976年宣布辭職后,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意到唐寧街10號參加晚宴,以示感謝他的貢獻。除他以外,只有丘吉爾曾享有同樣的榮譽。

阿伯凡災難發(fā)生的次日早晨,女王的妹夫斯諾登勛爵(Lord Snowdon)就趕到了現(xiàn)場。這位勛爵原本出身平民,是有名的浪蕩子,給王室制造了不少丑聞,但他的平民作風有時也受到贊揚。
電視劇里,他是一個人騎摩托車去阿伯凡的,沒有警車開道,沒有前呼后擁。上午11點,菲利普親王也到了,與救援人員談了話。
但是女王起初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僅僅發(fā)出了非常官方口吻、非常套路化的慰問。

女王身邊的人都勸她親自去視察現(xiàn)場,但不知道為什么她起初不肯去。
有一種說法是,她擔心自己到場會影響救援工作:“大家一定會蜂擁而來迎接我,如果我在這個時候過去,或許他們會停止在現(xiàn)場的搜救,有些本可以得救的孩童就有可能喪失生存機會?!?/p>
但女王的缺席引起了全國的關(guān)注和批評,女王公開聲明的官方口吻也顯得生硬和冷漠。這對女王的公眾形象來說是一個大危機。這一點我們應當是很容易理解的:國家領(lǐng)導人第一時間到災難現(xiàn)場去視察,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氣。
八天之后,女王才改了主意,親自來到災難現(xiàn)場。
一位目擊者描述道:“她走向孩子們,走得非常近,讓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臉龐?!绱说谋瘋?,像是快要哭出來了,我看到她用手指劃過眼角,拭去了一兩滴眼淚。尤其是和孩子們交談之后,她完全掩飾不住自己的哀傷?!?/p>
據(jù)說,女王曾經(jīng)私下對自己的秘書說,沒有第一時間趕去阿伯凡,是她統(tǒng)治期間最大的錯誤:“她認識到了悲痛中的人民是多么渴望見到她,女王的哀悼和慰問對他們來說多么的重要,她能做到的是任何其他人都無可替代的?!?/strong>
在災難發(fā)生之后的多年間,女王多次回訪了阿伯凡并且持續(xù)給當?shù)鼐用駥懶?,可以看出她是一直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減輕內(nèi)心的不安和遺憾。

屏幕為何熱愛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很可能是當代政治人物(當然現(xiàn)在算歷史人物了)當中在屏幕上(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玫矫枥L最多的一位。
據(jù)我所知,第一部出現(xiàn)女王角色的電影是1971年的戲劇《特里西婭的婚禮》(Tricia's Wedding),講的是尼克松總統(tǒng)的女兒的婚禮。目前最新的一部有女王出場的電影要算2021年的《斯賓塞》,是戴安娜王妃的傳記片。

我們還能輕松地舉出很多例子,比如描繪戴安娜王妃遇難期間女王與布萊爾關(guān)系的《女王》(The Queen),以及以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為主角的《國王的演講》。

除了《小豬佩奇》之外,另一部動畫片《圓夢巨人》(The BFG)中也有女王出場。美國的喜劇小品節(jié)目《周六夜現(xiàn)場》(Saturday Night Live》中毫不客氣地對女王做過調(diào)侃,其中女王和菲利普親王被描繪為在私密場合滿口倫敦土腔、粗俗兇悍、類似街頭流氓,但在孫子威廉面前卻一副溫文爾雅的老人的模樣,反差非常強烈,女王尤其顯得接地氣?!赌戏焦珗@》中多次調(diào)侃女王,比如描寫女王入侵美國失敗之后自殺等等。
除了這些惡搞之外,絕大部分影視作品對女王的態(tài)度都是相當尊重的。
這和女王的公眾形象一直不錯有關(guān)系。從來沒有人懷疑女王有個人品行的敗壞,她一直是英國的道德楷模、穩(wěn)定器和指南針。這或許就是她深得愛戴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她的兒子、繼任者查爾斯三世(按照中文世界對英國歷代國王的稱呼喜好,應當是“查理三世”更好),在多年前就以國王的身份被搬上了銀幕,即2017年的電影《查爾斯三世》,而且這部電影對他的描繪相當正面。
至于這位古稀之年登基的國王將來會在銀幕上得到什么樣的評價,我們拭目以待。
·?END?·
作者丨陸大鵬
編輯丨程遲
校對丨向陽





喜歡這篇文章,請讓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