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31)——原理分析:純粹知性的原理體系(3)
(1)關系范疇中的第一類比:實體和偶性。
? ? ? ? 實體性的第一類比:在現象的一切變異中實體是持存的,它的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換言之,實體是持存的,是不可毀滅不可抵消的,實體形態(tài)的變化不影響實體量的變化。例如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康德是從拉瓦錫的發(fā)現中提出這一點的。
? ? ? ? 康德不僅僅是只著眼于量,他關注的是量的關系,即量是在量的變化中確定的。不變是相對于變而言的。在不變之中才有變化,在變化中才有不變。變化就是偶性,偶性就是變化。不變就是實體,實體就是不變。實體在關系范疇中是最基礎的。
? ? ? ? 我們看見的大千世界都在變化,我們能看見萬物的變化是因為我們借助了不變之物。變化總是不變之物的變化,離開了不變之物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2)關系范疇的第二類比:因果性。
? ? ? ? 這是康德最看重的類比,因為因果性是康德與休謨交鋒最激烈的陣地。因果性表述為實體在時間中相繼性的原理。因果性以實體性為前提。休謨將這一相繼性(因果性)歸結為習慣性的聯(lián)想。休謨提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例如“烏鴉叫會帶來厄運”,這一聯(lián)想是存在的,但是這一聯(lián)想沒有因果性。如果處處是這種聯(lián)想,那么科學知識的根基就不存在了??档抡J為除了習慣性的聯(lián)想,還有客觀必然的聯(lián)想。我們如果承認了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那么便一定能考察該事情得以發(fā)生的先天必然條件。我們在承認之時就會發(fā)現聯(lián)想與發(fā)生有完全本質的區(qū)別??档屡e例,從左往右觀察一棟房子,或從右往左觀察一棟房子,房子不會發(fā)生變化。我們不能說看左邊是看右邊的原因,這期間沒有任何事情發(fā)生。但是康德又舉例,“船從上游順流而下”。我們會發(fā)現在船還未到下游時,船是不在下游的;船在抵達下游之后,上游沒有那艘船。這肯定是一個發(fā)生的事情,“船順流而下”這一發(fā)生的事情就不能用休模式的習慣性的聯(lián)想來看待,這時就必須引進因果性,即因為上游有船,所以過了一會兒船在下游出現了。這個過程也是不能逆轉的,看房子是可以逆轉的,船順流而下是不可逆轉的,在這其中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原因在先,結果在后,因必然導致果。“一切發(fā)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就是這樣出來的。
? ? ? ? 時間中的相繼不是偶然的相繼,而是必然的相繼,有一種先天的必然性在其中,結果必然繼原因而來。時間中的相繼充當了媒介,使得因果性能夠運用于經驗對象,盡管因果性無法概括所有的經驗對象。因果性不意味著能直接確定經驗對象的發(fā)生的原因與結果,因果性只是提出了一條解釋現象的原理,只是在理性法庭中提出了一條法規(guī)。純粹知性的原理的作用不是斷言“A一定是B的原因”,而是斷言“A一定有它的原因”,具體原因是什么需要去找,休謨則是直接否定了這一條法則,使得人的判斷的依據都沒有了,自然界變成了無法無天的世界。
? ? ? ? 先因后果是從邏輯上而言的,從時間上而言因果完全可以同時發(fā)生。在時間的維度上因果可以壓縮為一點,但是先因后果仍然存在。即在時間維度上相繼性可以壓縮為一點。總而言之,時間上的相繼性原理——前因后果,是一條純粹知性的原理,它可以用來對自然科學加以把握。
(3)關系范疇的第三類比:協(xié)同性。
? ? ? ? 協(xié)同性的表述為一切實體處于徹底的交互作用之中。協(xié)同性同樣以實體性作為前提。因果性強調的是兩個實體之間的關系,協(xié)同性強調的是單個實體內部的關系。因果性可以推出協(xié)同性,協(xié)同性是交互的因果性。協(xié)同性在拉丁文中有兩個意思:共同性與交互性(交往性)??档略诖颂巶戎氐氖?strong>交互性??档抡J為共同性不足以作為協(xié)同性,真正的協(xié)同性必須注重交互的影響。協(xié)同性的交互影響是同時并存的根據??档吕斫獾耐瑫r并存是指兩個對象同時發(fā)生的作用,類似于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同時并存。主體對對象的直覺依賴于主體與對象的交互作用,離開交互作用談協(xié)同性是不合法的。交互作用是自然界的最高原理,是作為關系的關系,交互作用將實體性與因果性都包含在內了。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高度贊揚了交互作用原理。
? ? ? ? 既然關系原理是力學性的原理,那么關系范疇的三類類比的都具有預測性。例如物質不滅,我們能預測實體發(fā)生變化后不變的部分;例如因果性,從原因推測結果。但是這三條預測都是類比的預測,是經驗性的預測。三條預測都必須在可能經驗的范圍內進行預測,從而反推出作為經驗條件的范疇。
(四)一切經驗思維的公設
? ? ? ? 一切經驗思維的公設,即必須要有一個公設,都設定在可能經驗的范圍之內,不能超出可能經驗的范圍之外去觸及自在之物。我們要設定我們研究的是可能性的經驗,而不是自在之物。這條公設下也有三類公設。
(1)可能性的公設
? ? ? ? 凡是按照直觀和概念、都和經驗的形式條件相一致的就是可能的??赡艿臇|西就是與經驗的形式條件相一致的。例如事物的存在不能與時空條件相違背??赡苄耘c可想象性是不同的,可想象性是可以脫離經驗的形式條件的。這里的可能性與形式邏輯的可能性也不一樣,形式邏輯的可能性是指一切在邏輯上不矛盾的,是抽象的可能性,形式邏輯的可能性是沒有科學意義的,相當于說了等于沒說。康德此處的可能性是一般經驗思維的公式,他是從經驗的角度上考慮可能性的,經驗的可能性就是現實的可能性。
? ? ? ? 可能性在自然科學之中是可以應用于自然對象之上的。做科學假設都是需要可能性的,盡管經驗的可能性是難以被證實的。脫離了科學假設科學就停滯不前了。
(2)現實性的公設
? ? ? ? 凡是與經驗的質料條件相關聯(lián)的條件就是現實性的公設。質料條件就是直覺的感覺印象,就是主體感受到的接收到的現實。可能性考慮的是形式,現實性考慮的是內容?,F實性不考慮未來的、過去的是否在時空中存在過,現實性考慮的是現在已經到手的?,F實性不是拘泥于主體的直觀的感覺的,也是可以按照經驗的類比聯(lián)結可能的感覺,但是這種聯(lián)結是步步為營的,不是跨越的,必須是立足于現實性的,即經驗材料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那也要是借助于儀器間接地直接獲取的。
? ? ? ? 現實性與可靠性是為了反駁唯心論者。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似乎是一種現實性,但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假定的是在“我”的表現之外有一個實體,笛卡爾將人的感覺抽掉了。康德認為必須依靠現實的經驗材料去感覺。
(3)必然性的公設
? ? ? ? 凡是現實東西的關聯(lián)是依據于經驗的普遍條件所規(guī)定的。經驗的普遍條件既是經驗的形式條件,也是經驗的質料條件。這一必然性運用于一切時間空間中。形式邏輯的必然性是抽象的必然,是與經驗材料無關的,質料的變化會使得抽象的必然性發(fā)生失效。真正的必然性必須與經驗的普遍條件相吻合,必須是經驗與范疇相吻合,這才是現實。
? ? ? ?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可能性、現實性、必然性是包含關系,例如形式邏輯的觀點認為可能性>現實性>必然性。我們日常的觀點也是如此。但是康德認為,他們是平行的,只不過是主體看待對象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档聫娬{的力學性的關系并非單純是萬事萬物之間的力學性的聯(lián)系,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力學性的關系。即“我”的態(tài)度,這是主觀的綜合方式。
? ? ? ? 純粹知性的原理體系是可能經驗的先天原理。人為自然界立的具體的法律條款目前已經得到了。人建立的理性法庭把所有自然界的材料拉進來進行審判,裁決它們的正誤。這個法庭就是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標準,自然科學從此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