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迷思
智能商數(shù)(德語:Intelligenzquotient),簡稱智商(德語:IQ),是用智力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智力”)的得分。人的智商呈正態(tài)分布,目前主要的智力測驗(包含最常被使用的“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都采用“離差智商”(deviant IQ scores)的定義。亦即,個體的IQ分數(shù),會和個體所屬的常模(例如:和相同年齡、國家的人們)相比較。這個常模的IQ分數(shù)的平均值為100分,標準差為15分。即68.2%的人的智商在85-115之間、95.4%的人的智商在70-130之間、99.6%的人的智商在55-145之間。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雖然是出了名的在細節(jié)上不靠譜,但我看過幾本沒錯。
所以說智商在一百左右是正常的。也符合一般的認知。
大家最關心的中國的平均智商是105.8。算是比平均強一點,但也沒有到很夸張。(但這是十四億人的平均,跟你個人基本沒什么關系,也不存在中國人就是比別人聰明這是種事,望周知)
但是,智商這個數(shù)字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為什么不小呢?那就要說說智商的具體算法了。
說是什么算法,其實就是把你的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然后乘以一百就是了。所以大于一百的就是超出平均,低于一百就是低于平均
生理年齡很好理解,心理年齡是什么呢?這就是智商測試的作用了。那些測試會(嘗試)測試出你的邏輯思考,空間辨認等的能力,然后綜合起來給你打個分。這個分不是單純按你的成績算的,是按照全球平均來算的。務求達到正態(tài)分布。
所以說你以為智商是一個不用跟人家比的,純粹測量你的程度的標準,那就大錯特錯了。只不過是把對比的基數(shù)拉大了而已。
本來評分這種玩意就是為了比較而生的。相比起你有多少只羊,我有多少匹馬這種實實在在的標準,智商分數(shù)和學校成績一樣,都是用來比較的。自然,就稱不上公平。
而智商分數(shù),和學校成績一樣,都不是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應該說,不是評判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智商固然重要,他代表了人的邏輯能力,空間推理。但人的品質並不只有這些。語言溝通能力,音樂,視覺藝術鑑賞能力,還有一些根本沒辦法量化的品質,比如善良,知人善任等等。這種能力沒辦法用一個考試來衡量,也就沒辦法用一個成績數(shù)字來定義。你被辦法用一個考試來定義一個人有多善良,有多知人善任。因此,就沒辦法用一個分數(shù)來概括,沒辦法很簡單直接地比較。一百就是比九十九大,但張良和諸葛亮誰聰明就不一定了。
說到底,無論是高考分數(shù)還是智商數(shù)值,都不可能概括一個人的特徵。一個活生生的人,怎麼可能是一個三(可能二)位數(shù)概括呢?
同一個分數(shù),你可以找到農村婦女,也可以找到企業(yè)高管;可以找到?;ㄐ2?,也可以找到面容醜陋之人;可以找到天仙下凡,面由心生的人,也可以找到窮兇極惡,人面獸心之徒。
人,不止是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