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死亡時大腦在想什么,科學家問了一些差點死掉的人
當我們真正死亡時會發(fā)生什么——心臟會停止跳動,腦電波趨于平坦?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這十分艱難,因為死者通常無法向我們反饋他們的經(jīng)歷。盡管宗教典籍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尋找他們自己認可的答案,而他們已經(jīng)在理解大腦從生到死的轉(zhuǎn)變過程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圖片來源:pixabay
回憶死亡體驗
最近,一項研究監(jiān)測了瀕死狀態(tài)下人的大腦,并且其中一些人能夠回憶起他們在死亡邊緣的體驗。根據(jù) 9 月 14 日發(fā)表在 Resuscitation 雜志上的研究結(jié)果,在心肺復蘇時,一些心臟停搏患者平坦的腦電圖會突然變得活躍起來——即使他們的心臟已經(jīng)停止跳動長達一個小時。一小部分幸存的研究參與者能夠回憶起這一經(jīng)歷,其中一名患者能夠辨別出醫(yī)生搶救他時播放的錄音。
研究人員將這些患者的大腦記錄解釋為“回憶死亡體驗”的標志——論文的主要作者薩姆·帕爾尼亞(Sam Parnia)說:“這在以前從未觀察到過?!迸翣柲醽喪敲绹~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的醫(yī)學副教授,他長期研究人類的死亡過程。“我們也已經(jīng)能夠?qū)@種情況的發(fā)生提出一個連貫的、機理性的解釋?!彼f到。
為了準確地表達,帕爾尼亞更喜歡用“回憶死亡體驗(recalled experiences of death)”這個詞,而不是“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s)”,這個術(shù)語在不同文化的歷史記錄中都有報道。以前一些西方科學家認為這些體驗都是幻覺或夢,但最近一些研究團隊開始更加嚴肅地看待這些現(xiàn)象,將其作為研究意識和揭示死亡的一種手段。
在這項新研究中,帕爾尼亞和他的同事們試圖找到“回憶死亡體驗”的生物學標志。他們與(主要坐落在美國和英國的)25 家醫(yī)院合作,醫(yī)務人員使用輕便設備,在不干擾治療的條件下, 測量因心臟病急診的患者的大腦氧氣水平和腦電活動。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患者的有意識知覺和無意識知覺:他們給患者戴上耳機,反復播放“香蕉”、“梨”和“蘋果”這三種水果的名字。帕爾尼亞解釋道,一個人可能不記得聽過這些水果的名字,但在被要求“隨機想出三種水果”時,他仍然可能會給出正確的答案,這屬于無意識學習。過去的研究表明,即使人處于深度昏迷狀態(tài)的人,也能無意識地記住別人在他們耳邊低語的水果或城市的名字。
在 2017 年 5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間,567 名患者在與研究者合作的醫(yī)院中出現(xiàn)心臟停搏。醫(yī)務人員收集了其中 53 名患者的可用腦部氧氣水平和腦電活動數(shù)據(jù),其中大多數(shù)患者的腦電圖顯示為平坦狀態(tài)。但大約 40% 的人在隨后某個時刻會再次出現(xiàn)正?;蚪咏5哪X電波,與存在意識時一致。這種情況甚至可能會在對心臟停搏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60 分鐘后出現(xiàn)。
567 名患者中,只有 53 人活了下來。研究人員采訪了其中的 28 名幸存者以及來自社區(qū)的另外 126 名經(jīng)歷過心臟停搏的人(因為新研究中幸存者的樣本量太小)。近 40% 的人報告說,他們對死亡過程有一些感知,但沒有具體的記憶。20% 的人似乎有“回憶死亡體驗”。帕爾尼亞說,有“回憶死亡體驗”的許多人將這一事件描述為對“他們的整個生活以及行為舉止”的“道德評估”。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接受采訪的幸存者能夠回憶起在他接受心肺復蘇時播放的錄音中水果的名字。但帕爾尼亞也承認,這個人可能只是偶然猜對了。
“剎車系統(tǒng)”
帕爾尼亞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假設來解釋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通常情況下,大腦的某個位置有一個“剎車系統(tǒng)”,它們會過濾掉大腦功能的大部分元素,使它們不會進入意識體驗——這使人們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高效地運作。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你無法在意識領(lǐng)域訪問大腦的全部活動”,帕爾尼亞說。
而研究者們的假設是:在瀕臨死亡的人的大腦中,“剎車系統(tǒng)”被移除了。通常休眠的部分會變得活躍起來,使得瀕臨死亡的人整個大腦活動都處于意識領(lǐng)域——帕爾尼亞說:“你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記憶,所有之前在腦子里的東西都會出現(xiàn)。我們不知道這在進化上有什么作用,但它似乎可以讓人們?yōu)閺纳剿赖霓D(zhuǎn)變做好準備?!?/span>
研究結(jié)果還提到了關(guān)于大腦對缺氧的恢復能力的問題。帕爾尼亞說:“有可能一些傳統(tǒng)上認為無法被拯救的人實際上可以被救回。醫(yī)生們的傳統(tǒng)觀念是,大腦一旦缺氧 5 到 10 分鐘,就會死亡。而我們的研究能夠證明,大腦抵抗長時間缺氧的能力相當強大。這為未來尋找治療腦損傷的方案開辟了新的道路?!?/span>
這項新研究“在盡可能客觀地理解大腦功能本質(zhì)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因為它可能適用于心臟停搏期間的意識與瀕死體驗”拉克米爾·喬拉(Lakhmir Chawla)說到,他是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詹妮弗·莫雷諾退伍軍人事務醫(yī)療中心的一名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生,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發(fā)表了一些關(guān)于患者死亡時腦電圖活動峰值的論文。
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帕爾尼亞和他的同事報告的結(jié)果是“驚人的”,但喬拉認為:“我們也應該思考這些數(shù)據(jù)反映出的人性。首先,該研究結(jié)果應該推動臨床醫(yī)生像對待清醒患者一樣嚴肅對待正在接受心肺復蘇的患者,但實際上我們卻很少這樣做。其次,對于那些看起來無法挽救的患者,醫(yī)生可以請他們的家人來和他們道別,因為患者可能還能聽到家人們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ome-patients-who-died-but-survived-report-lucid-near-death-experiences-a-new-study-shows/策劃制作
來源丨環(huán)球科學
責編丨林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