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線】你每天乘坐的地鐵,是如何保證不撞車的?

2019年3月18日凌晨3時許,兩列正在進行新信號系統(tǒng)測試的港鐵荃灣線列車在中環(huán)站附近相撞,所幸事發(fā)時正處于非運營時段,車上并沒有乘客。事后有議員質疑,為何當時列車上的防護系統(tǒng)未起作用。那么,這個防護系統(tǒng)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是如何保障地鐵列車不會撞車的?今天,“通行線”就為大家科普一番。

地鐵如今已經成為了許多人日常通勤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乘坐地鐵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它的運行安全如何保證呢?

在公路上,紅綠燈指揮車輛和行人有序通行。而在地鐵中,由什么來指揮列車有序運行呢?答案是一套龐大而穩(wěn)定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tǒng)(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ATC系統(tǒng)在保證列車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壓縮列車運行間隔,控制列車更平穩(wěn)地運行,從而提升我們的乘車體驗。ATC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由多個分工不同的“成員”組成,其中,列車自動防護系統(tǒng)便是保障地鐵列車安全運行的關鍵。

列車自動防護系統(tǒng)

地鐵列車不像公路上的汽車,司機通常在看到前方的障礙物后,把剎車踩到底就能在撞車之前停穩(wěn)。而在我們的地鐵中,司機在隧道中的視距通常只有幾百米甚至數(shù)十米,而且地鐵比汽車重得多,慣性非常大,當看到前方的列車或障礙物時,再剎車是根本來不及的。這時我們就需要列車自動防護系統(tǒng)(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簡稱ATP),對列車的速度進行自動防護,一旦距離前車較近,就將限速降低,提醒司機制動剎車。一旦列車超速,就自動對列車施加緊急制動,防止列車發(fā)生脫軌、相撞等事故。
ATP系統(tǒng)設計的思路是,地面的控制中心根據(jù)線路中所有列車的位置,為每一列車分配安全的行車范圍。就如我們開車時,離前車越近,那我們速度應該減下來才不至于追尾。列車的運行速度必須低于某一限速值,這個限速值會隨著列車接近安全范圍的終點而降低,以保證在施加最大的制動力(剎車踩到底)時,列車隨時能在安全范圍終點前停穩(wěn)。


ATP系統(tǒng)如何獲取列車位置?
要想保證列車運行,地面的控制中心就必須設法獲取列車的實時精確位置。列車的定位一般不通過我們常用的GPS信息,一是因為隧道中幾乎沒有GPS信號,二是GPS服務受制于其他國家。那么如何獲取列車的實時位置信息呢?

一種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應答器獲取列車實時位置信息。在列車運行的兩根軌道中間,布設了若干應答器(就是圖中黃色的盒子),其中存儲著該點準確的位置信息。列車運行過程中,會持續(xù)發(fā)出一個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當列車駛過應答器時,應答器被電磁波喚醒,向列車發(fā)送當前的位置信息。
列車駛過應答器后,車載計算機會利用傳感器測得的實時速度信息,計算出列車駛過應答器的距離,即列車的實時位置。由于速度傳感器存在誤差,因此在軌道中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布設一個應答器,對實時位置進行校準。通過這種應答器+測速的定位方法,列車的位置誤差不會超過10米。

列車限速是如何計算的?
列車通過2.4GHz頻段的通信(和我們經常使用的Wi-Fi頻段類似),將其實時位置傳送給地面的區(qū)域控制器。區(qū)域控制器再根據(jù)線路上所有列車的位置,為每一列車計算最遠可以運行的安全范圍(移動授權),并返回給每一列車。

地鐵列車上的車載計算機根據(jù)安全范圍終點、列車制動性能、線路坡度與彎道等數(shù)據(jù),計算出安全制動的數(shù)學模型(即安全距離內每個位置所允許的最高速度),并作為限速顯示給司機。
一旦在某個位置超過最高速度,列車會自動切除牽引,并觸發(fā)緊急制動(自動松油門,急剎車),將車在安全范圍的終點前停穩(wěn),保證不會撞上前方的列車。

充分的冗余以保障安全
ATP的設計必須遵循一條最重要的準則:故障導向安全原則。其含義是:當設備發(fā)生故障時,其必須使得列車運行絕對安全。
安全制動模型的建立,要將所有最不利因素考慮在內,包括列車處于失控加速狀態(tài)(在系統(tǒng)反應過程中仍處于最大加速狀態(tài))、定位誤差達到最大、電路動作存在的時延等等,為列車的安全停車提供充足的余量,盡可能保證列車運行的絕對安全。
在列車控制行業(yè),對ATP的安全性有嚴格的要求。每小時ATP失效并導向危險側的概率必須小于一億分之一。只有通過安全完整性等級的驗證,才能投入地鐵的商業(yè)運營。

現(xiàn)在,大家應該明白了ATP的設計原理,也清楚了地鐵列車安全運行背后的小秘密了吧。其實,在地鐵列車運行的背后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小知識,歡迎持續(xù)關注“通行線”,我們下回再聊。
作者:deidei
制圖:滴水湖W、didi7
編輯:did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