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撬動云計算下一個十年


作者 / 羅京
編輯 / 金德路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阿里云,連續(xù)三季度實現盈利了。
8月3日,阿里巴巴公布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集團營收2057.4億元,凈利潤434.4億元。
其中,阿里云季度營收160.51億元,同比增長29%。,經調整EBITA利潤達3.4億元。財報表示,云計算業(yè)務增長主要來自互聯網、金融服務、零售行業(yè)客戶收入的強勁增長所推動。
作為阿里集團的第二大增長曲線,目前阿里云業(yè)務收入只占集團總營收的8%,然而有一個變化值得關注,阿里云財報首次將釘釘財務業(yè)績并入其中。
如果從去年6月阿里云總裁張建峰首次提出“云釘一體”為起點來看,到9月阿里云、釘釘合并,再到今年1月釘釘定位升級以及本季度起云釘并表,一切都指向一件事,“云釘一體”正不斷加速。
在全球數字經濟背景下,云計算成為企業(yè)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這一過程中“云釘一體”將會扮演何種角色?又會為阿里帶來多大的價值呢?
01 云計算市場新變
云計算的風刮了很久,但在疫情之前,云計算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很遠。
根據國務院發(fā)展報告,2018年中國企業(yè)上云率只有38%,低于同期美國75%和歐盟70%。
彼時國內云計算的需求主要來自互聯網行業(yè)客戶,規(guī)模占比達到60.3%,而其他行業(yè)跟云的交際不深,交通、金融、電信、能源等行業(yè)的云計算規(guī)模只占據到個位數的份額,分別為7.8%、6.2%、5.7%和5.5%。
然而,一場疫情改變了這一局面。過去1年,疫情加速了中國云計算滲透傳統行業(yè)的進程,云計算從早期互聯網客戶云集,正全面擴散到各行各業(yè)以及政府部門。
根據信通院的數據,2020年我國云計算市場呈爆發(fā)式增長,整體市場規(guī)模達2091億元,增速56.6%。其中,公有云市場規(guī)模達1277億元,相比2019年增長85.2%;私有云市場規(guī)模達814億元,較2019年增長26.1%。
從行業(yè)角度看,云計算的“互聯網依賴癥”逐步減輕,互聯網行業(yè)用戶占比顯著下降,同比減少14.13%;與此同時,金融、政務以及其他行業(yè)用戶規(guī)模提升較大。此外艾瑞咨詢調研顯示,2020年國內非公有云市場中政府和金融占比分別達到了38.8%和21.2%,位列第一和第二,還有工業(yè)、醫(yī)療、能源、教育等行業(yè)上云需求都大大增長。

更值得注意的是,過了2020年,疫情逐漸褪去了,企業(yè)對云計算的需求并沒有下降。以釘釘為例,作為輕量級協同辦公軟件釘釘在疫情期間用戶數量暴增,并且在疫情趨于平穩(wěn)后,恢復線下辦公后,雖然用戶數量有所降低,但用戶規(guī)模較之疫情前翻番,用戶留存非常可觀,這說明線上辦公已然成為一種長期的、新的工作方式,而非特殊時期下的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根據信通院對企業(yè)上云滿意度調查顯示,云計算對企業(yè)降本增效成果顯著,95%的受訪企業(yè)認為使用云計算可以降低企業(yè)的 IT 成本,其中,超過 10%的用戶成本節(jié)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四成的企業(yè)表示使用云計算提升了IT 運行效率,IT 運維工作量減少和安全性提升的占比分別為 25.8%和 24.2%。
可以說,疫情拉近了云計算和公眾之間的距離,讓云計算有機會真正滲透到生活各方面。
“由于疫情,政府企業(yè)都認識到了數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普通人也享受到了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很多好處,包括居家辦公,電子商務等,這些需求因疫情而加速。因為疫情,很多事情本來是需要三五年的發(fā)展過程,可能會在一年之內就完成轉換?!卑⒗镌瓶偛脧埥ǚ迦缡钦f。
云計算作為企業(yè)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其未來前景就像新能源車一樣,滲透率不斷提升是一件高度確定性的事。
02 阿里云領跑
云計算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賽道,主要分為公有云和非公有云,其中公有云又細分為IaaS、PaaS、SaaS,但這三個細分賽道各自的市場空間、成長性、商業(yè)模式都有所差異。
信通院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公有云 IaaS 市場規(guī)模達到 895 億元,比 2019 年增長了 97.8%;公有云 PaaS 市場規(guī)模突破 100 億元,與去年相比提升了 145.3%;公有云 SaaS 市場規(guī)模達到 278 億元,較 2019 年增長了 43.1%。IaaS的市場規(guī)模最大、增速第二;PaaS的市場規(guī)模最小、增速第一。
事實上,從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發(fā)現在2016-2020年里,IaaS和PaaS的成長性表現優(yōu)異,IaaS在市場規(guī)模上完勝PaaS和SaaS,占整個公有云市場規(guī)模的70%;而SaaS市場增長平緩,維持在35%上下小幅波動。

據IDC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市場數據顯示,IaaS+PaaS市場規(guī)模達301億元,其中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40%。
這并不是阿里云第一次登頂,實際上阿里云已經連續(xù)多年是IaaS和PaaS的市場份額第一,其底盤穩(wěn)固的背后,離不開對云計算十年如一日的堅定投入。
“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說”。這是馬云在阿里云快撐不下去時給的一顆定心丸。
當時,阿里云來到了成立的第4個年頭,團隊因連年投入大量資源而沒有相應的產出,備受質疑,部門業(yè)績也在阿里集團中墊底。2015年阿里云又獲得集團60億增資用于在全球加速部署數據中心,而當年阿里云的收入只有12.71元人民幣。
要知道,云計算的核心是提供運算能力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而IDC硬件設備主要是成千上萬的工業(yè)標準服務器,云廠商的盈利模式就是出租這些硬件算力資源,按時長或使用量來收費。
但每年云廠商需要花費巨額資金用于服務器等硬件設備的購置以及IDC租賃、建設等,而上述資產對折舊攤銷的傳導會影響云廠商的當期盈利能力。
沒有投入,何來產出?阿里云堅持不懈地做“難且正確的事”,終于在12年后修成正果,于2020年三季度實現首次盈利,經調整EBITA利潤為2400萬。
在接下來兩個季度里,阿里云連續(xù)實現盈利,且利潤不斷擴大,根據2022財年Q1財報,阿里云的營收規(guī)模已突破160.51億元,同比增長29%,經調整EBITA利潤達到3.4億元。

不過,這季度的利潤受到了釘釘并表的影響,由于釘釘仍處于投資期,并表給云計算的盈利能力拖了些后腿,此外來自互聯網行業(yè)一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相關的要求,停止采用阿里云海外云服務,也較大影響到阿里云的增速表現。
但如果把這方面影響扣掉,阿里云營收同比增速可達到40%,一下從業(yè)務增速排名第三躥至第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阿里的努力和實力也得到國際奧委會的認可。受疫情間斷性復發(fā)地影響,人們依然無法到現場觀看東京奧運會。對于這一遺憾,奧運的數字化能力派上了用場。
阿里云與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聯合推出的“奧林匹克轉播云”,并首次應用于東京奧運會,為全球轉播機構提供云上轉播支持,成為奧運歷史上首次采用云計算支撐全球轉播。
相比于傳統奧運會現場轉播,云轉播顯著減少了人力、資金以及時間等投入。傳統奧運會現場報道需要建設面積龐大的國際轉播中心,并專門部署臨時性的遠程轉播基礎設施,包括大規(guī)模外部裝置、編輯套件和網絡連接。這一過程耗時頗長、斥資不菲,在奧運會使用結束后,還需將裝置分別拆卸并運回各國。
而今年奧林匹克轉播云的出現,讓東京奧運會的國際轉播中心面積縮小25%,現場工作人員減少27%。此外,轉播云還提供3D運動員跟蹤技術,讓觀眾可以在田徑短跑項目中,看到每個運動員的實時奔跑速度。
從一顆種子到長成大樹,阿里云都穩(wěn)扎穩(wěn)打,和國內云計算產業(yè)一同成長,隨著產業(yè)成熟度不斷提高,阿里云也將享受更多行業(yè)發(fā)展紅利。
03 云釘一體,撬動云計算下一個十年
過去十年,只是阿里云成長的起點,十年磨一劍的阿里云將攜帶“釘釘”,完成阿里云再生長。
可以說,云計算已改變了整個IT硬件體系,IT從集中式的大型機、小型機變成分布式的技術體系,目前算力基礎設施已基本成熟,在此之上,軟件開發(fā)體系將會在云計算下一個十年中迸發(fā)更多的活力。
算力基礎設施和軟件開發(fā)體系的關系,好比傳統信息時代的個人電腦(PC)和操作系統(Windows)。當1995年微軟推出Windows 95時,沒人會想到在未來,大部分個人電腦會被Windows一統江湖,而由此信息產業(yè)的重心也從以IBM為首的大型計算機制造轉向了由微軟和因特爾領導的PC軟件和硬件公司。
短短十幾年,微軟成為了科技巨頭,PC生態(tài)和產業(yè)鏈在微軟的引領之下誕生。歷史的進程總是百般相似,但注腳卻千差萬別。三十年后,類似的變革再次發(fā)生,而當下我們正處于這場變革的起點。
就像個人電腦走進千萬家一樣,企業(yè)上云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當大量企業(yè)轉移到云端辦公后,需要像Windows一樣的新型操作系統幫助企業(yè)面向大數據、智能、IoT、移動化,并快速開發(fā)管理組織和業(yè)務的所有應用。
于是,“阿里云+釘釘”這一組合誕生了,2020年6月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阿里云峰會上首次闡釋“云釘一體”時,就用了PC+windows組合來解釋兩者關系。
去年的釘釘還是一個定位IM的協同辦公平臺,今年1月已經升級為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fā)平臺,下連基礎設施,上連業(yè)務應用。升級后的釘釘,所能覆蓋的行業(yè)賽道更廣闊。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曾表示,浙江省有超過100萬公務員在釘釘上辦公,搭建了超1000個應用。而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大型企業(yè)也基于“云釘一體”基礎設施,開發(fā)了數十萬種企業(yè)應用,形成一個繁榮的開發(fā)者生態(tài)。
不僅如此,今年初釘釘推出低代碼平臺,能夠滿足長尾用戶的各類細分需求,應用軟件開發(fā)者只需要關注上層的業(yè)務邏輯即可,不再需要關注底層的硬件平臺、軟件運行環(huán)境等。
Gartner預計 2021 年應用開發(fā)需求達到所有 IT公司開發(fā)能力的 5 倍,低代碼開發(fā)成為當前開發(fā)供需缺口的唯一解決方案,預計 2024 年,全球約有 65%的應用程序都將涉及低代碼開發(fā)。
根據調研機構艾瑞咨詢,2025年中國低代碼市場將增長至131億元,2020-2025年復合增速為52.6%,其中釘釘將成為核心參與者,據統計釘釘平臺應用總數超過百萬,其中低代碼應用3個月時間增長了近 38 萬。
面對云計算的下一個十年,阿里云已經做好準備,立足中國數字化經濟, 利用“云釘一體”撬動“云”端萬億市場。
參考資料:
1、阿里巴巴(hk:9988)2021年六月底止季度業(yè)績公告
2、對話阿里云總裁張建鋒:解密阿里云再生長的動力、合力和張力
3、中信證券《阿里云:深耕政企數字化轉型,云上創(chuàng)新助推估值成長》
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白皮書》(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