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宣布“不再出任”,馬克龍反擊成功,歐盟就此安全?
歐盟任命美國教授出任關鍵反壟斷職位,馬克龍下場抨擊,隨即,美國教授宣布“不再擔任”。這一回合馬克龍拿下一城,歐洲松了一口氣。
回看這幾天,這則消息直接引起法國政界的不滿。

美國教授即將擔任歐盟的關鍵職位,本身就很荒謬吧?重點是,這個職位還是監(jiān)管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除此之外,這個職位還可以干預《數(shù)字市場法案》,直接影響到是否可能恢復歐洲“數(shù)字獨立”的網(wǎng)絡生態(tài)系統(tǒng)。
現(xiàn)在搞進來一個美國人,這不就是請狼上門?
更可悲的是,還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發(fā)生時間的始末。
一開始,這項人事任命就該扼殺在搖籃之中。國際社會上的職位,每一次決定都關乎著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國家的走向。它和普通的人事變動不同,不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說大了,就是關乎國家存亡。

但是,這項任命通過了,還省掉了內(nèi)部討論的過程。
說明什么?歐盟委員會完全拋棄了所謂的“歐盟精神”,與獲得“戰(zhàn)略自主權”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們不敢說歐盟里的人全部“親美”,但絕對有“親美”的高層。
再看事件的尾聲,任命一事已經(jīng)過了好幾天,在馬克龍發(fā)聲之前,卻沒有人出來反抗。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美國勢力的滲透,完全避免也不可能,誰又能幫助他人在思想上圍上一道銅墻鐵壁?
任命不是即日上位,還有幾十天的空檔,那可是羊入虎口前的關鍵緩沖地帶,歐盟里27個國家,除了法國,都成了“啞炮”。
這又說明什么?歐盟委員會是馮德萊恩掌管,馮德萊恩身后是美國,答案不言而喻。那些國家不敢胳膊擰大腿,說白了,就是“恐美”。

好端端的一個歐洲國家聯(lián)盟起來的組織,一邊“親美”,剩下的“恐美”,這還能讓人怎么評價?不如把自己捆綁好,直接獻給美國?
然而,歐洲的希望之光出現(xiàn)了。
先是法國多名高級官員站出來反對,法國外交部長更是直言,“這一人選值得歐盟委員會重新考慮”,后有馬克龍評價,中美都做不出來。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美國教授為政治爭議選擇退出。
這件事情會到此結束嗎?想必不會。
歐盟借人才的資歷和表現(xiàn)來搪塞眾人,顯然沒有信服力。
據(jù)知情的歐盟官員透露,內(nèi)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馮德萊恩與華盛頓過于親密”的質(zhì)疑,并借此,開始懷疑對俄制裁、對華問題等有尾隨美國步調(diào)的傾向。
在我們看來,這種質(zhì)疑聲為時過晚,但也好過撞南墻。

這件事情鬧出的水花可以說是有驚無險,可是歐洲潛藏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反思之余,歐盟里的國家還得再復盤一下美國教授是如何摸到歐盟的大門。
“親美勢力”的滲透,這次還有個國籍當標志分辨,可是很多時候,利益沖突下,并不是國籍或是一本護照就可以決定的,而是血液里的熱情朝向哪一邊。
我們看到,法國此次不惜干涉歐盟的決定,冒著違背“歐盟精神”當了先鋒,戰(zhàn)果可喜。可是,他能一次成功擋住美國勢力的“攻城行為”,還能次次擋住?
法國獨木難支,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區(qū)別,也不難理解,擺脫美國雖難,也不至于大家都躺平。
不然,歐洲的“雄心”在美國魔爪之下,過了這一段時間,還能殘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