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公元1370年分封燕王:朱棣的崛起之路
前因
朱元璋分封藩王: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分封諸王之制”,共分封了二十四位藩王。他們擁有統(tǒng)兵之權,以捍衛(wèi)大明朝的邊疆,穩(wěn)定統(tǒng)治,其中駐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擁兵十萬。
公元1370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封藩體系中,十一歲的老四朱棣被封為燕王。
十年后,燕王終于成人,按規(guī)定要奉命就藩,就是離開熟悉的都城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前往封地北平(今北京),駐守邊境。
分封燕王并不表示朱元璋特別看重朱棣這個兒子,因為太祖將他的二十多個兒子都分封在了邊疆要塞,目的就是為了拱衛(wèi)中央。其中有九個邊塞藩王沿長城立國,其余分居各個要塞如秦王駐西安、晉王駐太原、代王駐大同、慶王駐寧夏。

21歲的朱棣雖然不情愿,但還是不得不遠赴北平就任燕王。這時,他遇到了一位“貴人”一一和尚姚廣孝。正是在他的鼓動和策劃下,朱棣開始有了謀劃帝位的野心。
那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集聚力量。朱棣聽說濟南衛(wèi)指揮李彬,多次出征制敵,屢建戰(zhàn)功。于是朱棣主動把他請到燕王府,好酒好肉招待,更是獎勵以錢物。
正是通過這樣“結交新友”策略,朱棣很快就組織了一批軍隊中的年輕軍官敢死隊,為他日后奪帝打下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要想從眾多藩王中脫穎而出,需要一個立功的機會。這時,明朝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情況,那就是太祖誅殺功臣,導致征戰(zhàn)無將。尤其是曾經(jīng)北上破元的開國名將藍玉,因為日漸狂妄,被列入朱元璋的黑名單。
朱元璋更愿意把兵權交給自己的兒子。于是,公元1390年,朱元璋命晉王、燕王率師北伐,阻擊蒙古騎兵。出征前,二王不僅被許諾了調(diào)兵之權,更可以直接調(diào)配征虜大將軍、邊防守將。
朱棣心里非常清楚,這次出征算是父皇給予自己的一次考驗,最主要的目標是抓住元將乃兒不花。
基于這點認識,朱棣沒有冒然出軍,而是派出幾支騎兵,悄悄探測到了乃兒不花的位置??蓻]想到,這時突然天降大雪。統(tǒng)帥傅友德想等雪停了再進軍,而朱棣反而感恩老天,認為此時正是敵方放松警惕的時刻,“宜乘雪速進”。

結果,當朱棣大軍來到距離乃兒不花的大營只有一丘之隔時,元軍竟然還沒有發(fā)現(xiàn)。
雖然已經(jīng)占領先機,可朱棣還是抑制住了自己想要建功的野心,他要智取,最大限度減少傷亡。于是,他派出了部將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
觀童是一名資深說客,之前就成功勸降了蒙古大將納哈出。所以觀童勸降之名早已經(jīng)傳遍蒙古,更何況觀童與乃兒不花又是老相識,比較好說話。
等觀童見到乃兒不花之后,先用一連串的明軍優(yōu)待降將的政策誘惑他,又給他分析了目前戰(zhàn)局的形勢,結論就是頑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條。
乃兒不花果然被說服了,他冒險主動來見朱棣。沒想到朱棣竟然以招待貴賓的陣仗來款待他,還親自到營帳外迎接。就這樣,朱棣不費一兵一卒就收服了北元軍的主力,大獲全勝。
捷報傳來,朱元璋非常高興地說:“朕無北顧憂矣!”
此次北征雖然在整個大明朝并不算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可對于朱棣個人的崛起卻至關重要。從此燕王在軍事上的能力得到朱元璋的認可。后來,又屢次受命他率師出征,更是給予他節(jié)制沿邊軍馬的大權。不斷壯大的朱棣終于成為坐擁十萬精兵的實力藩王。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先后死去,使朱棣既在軍事實力,也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后果
靖難之役:公元1399年,逐漸崛起的燕王朱棣北平起兵,以為國靖難、清君側為名,誅殺了建文帝派出的齊泰、黃子澄,從此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
結論
燕王朱棣的崛起源自明初的分藩體系,更是明蒙實戰(zhàn)場上的現(xiàn)實需要,這成為燕王朱棣后來發(fā)起靖難之役,爭奪帝位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