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品味地道小面,解讀不一樣的重慶味!

提到重慶,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火鍋、毛血旺等等這些火辣的食物,但是今兒,小蔥要和大家聊一聊,重慶的街邊小吃——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的歷史由來:

重慶小面歷史悠久,據(jù)考證重慶人吃小面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風味而聞名遐邇。相傳早年間,巴渝漢子一付擔子走街串巷,扁擔挑起籮筐穿梭于民居叫賣,擔子上一邊挑著炭爐,一邊挑著各色小面和佐料,小面的品種有擔擔面、麻辣小面、酸辣小面、清湯小面、素小面等,這就是重慶小面 早的雛形。

抗戰(zhàn)前后和建國初期,吃擔擔面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務(wù)員等,是來吃味品鮮的,擔擔面的面條少,用精莢的小細瓷碗盛裝,佐料講究。吃麻辣小面的,大都是經(jīng)濟不富裕的人,是解決填飽肚子的,麻辣小面面條多,多用大土碗盛裝,佐料大眾化。

改革開放后,重慶小面在質(zhì)、味上大有提高,早已從小販的肩頭換到了街邊小店,條件好了,佐料也日益豐富。每天清晨,看到上班的人們在面店大快朵頤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xiàn)過去的擔擔面,蓬蓬面的身影,其中在小巷內(nèi)的 有特色:一口鍋,一個液化氣罐,幾張條桌幾把椅子。佐料齊全,每樣佐料中都有專門工具。鍋內(nèi)面湯翻滾,熱氣騰騰。小巷內(nèi)的吆喝聲、從這里飄來的香味,引起那些過往行人駐足,情不自禁地說聲“好香”。早上的小面,在方便上、味道上、價格上,毫不遜于任何美食快餐。重慶小面已經(jīng)脫離了食物本身的意義,成為了一種面條飲食文化,與重慶市民的生活緊密相聯(lián)。

主料:鮮面條750克、五花肉300克;
輔料:大紅袍花椒2勺、豆瓣醬1勺、甜面醬1勺、豬油1勺、大蔥10克、生姜10克、大蒜10克、鹽1勺、白糖2勺、味精1/2勺、芝麻醬2勺、辣椒油2勺、醬油2勺、黃酒2勺、香油1勺、碎米芽菜70克、熟花生米30克。
具體步驟:
1.五花肉洗凈去皮后,肥瘦肉分開切成豌豆粒大小的丁。
2.花椒放入燒熱的鍋中,小火焙香,晾涼后搟成花椒面。
3.熟花生米去皮切碎,榨菜切末,大蔥生姜切片。大蒜和5克生姜放入蒜臼中,搗碎。姜蒜泥中放入少許涼開水,成為姜蒜水。
4.鍋燒熱后放入豬油,在放入肥肉粒炒至肥肉粒吐油,再放入瘦肉粒,炒至變色后烹入黃酒,放入大蔥和剩余的5克姜、郫縣豆瓣醬、甜面醬,小火炒至肉粒的水汽基本變干,放入碎米芽菜,炒出香味即可盛出。
5.鍋內(nèi)加足量的水燒開,放入小白菜燙至變色后撈入冷水中降溫,擠干水分后切段用香油拌均勻,鍋內(nèi)的水再次燒開后,放入面條煮熟。
6.每個碗中(5碗)先放入適量煮開的高湯或者面湯,再放入醬油、鹽、味精、姜蒜水。然后放入芝麻醬。再放入辣椒油,攪拌均勻定好底味。
7.把煮好的面條分別撈入碗中。放入適量花椒面和肉臊子。再放入小白菜、花生碎、榨菜末,撒點小蔥花即可。
小貼士:
1、 肉臊子要炒到水分基本干了,吃起來才更香。
2、 面湯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適當調(diào)整調(diào)味品用量。
3、 花椒面最好自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