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公主》觀后感——你知道嗎?美的東西總是美的。

? 晚上,我去看了CINITY版本的《雀斑公主》;零點,我頂著困意,點播上它的OST,心臟伴隨著音樂鼓動,逐漸精神百倍?,F在我火力全開,就在今晚完成這篇觀后感。
要不是前些日子在微博通過資訊頻道刷到,我真的不知道最近有日本動畫引進,不知道和去年引進《未來的未來》的是不是一個資方?對于細田守導演的作品,我談不上特別的喜愛,其實尤其是這次的《雀斑公主》吧,我認為和他過去的作品帶給人的感受是有很大不同的,無論是題材、表達方式還是核心主旨。但不得不說,動畫總是會給我?guī)砀袆樱矣X得這是一部很好看的動畫電影。
簡單說一下題材。這部動畫的原案就是細田守的小說,關注到當代網絡環(huán)境從而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個關于“互相攙扶、拯救彼此”的故事,是我沒想到的。故事大概說女主角鈴子是單親家庭,長期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忍受著孤獨,但在虛擬U世界中重新點燃生命的熱情,并幫助同為單親家庭的初中生奏堅強起來的故事。
其實看到電影簡介中“元宇宙”三個字時,我覺得特別刺眼,心里已經帶著暴雷的預期去看了。但故事出我所料,可以說這個虛擬世界它有很強的工具性,幾乎完全是服務于藝術表達和角色塑造的,而并不是一種真正扎根于虛擬世界去發(fā)展故事變化的味道。就好像有了奇幻背景,魔法隨便開,就能創(chuàng)造龍傲天了一樣,其魔法系統并不扎實,只是為了襯托龍傲天的。日本人還是這么愛寫小角色、小故事,這我就放心了,還是那味兒。
這部動畫是2D繪制+三渲二的,在虛擬U世界中使用三渲二技術來表現,確實是一舉兩得。既強調了動畫中“虛擬世界的真實感”,讓角色具有了碰撞實體,又便于創(chuàng)造宏大景象和夢幻般的畫面效果??梢哉f在動畫電影中,《雀斑公主》的三渲二水準是極好的,毫無疑問的第一梯隊水準。和另一部極為出色的《海獸之子》則是兩種風格,各有各好。
《雀斑公主》的畫面是很賞心悅目的,場景很棒,人物造型也很棒。2D部分如鈴子家里的別墅、門前的小橋,細節(jié)都很豐富,3D部分如演唱會現場、鯨魚躍出的場面都令人大呼過癮。這部動畫在表達方式上,明顯有在往音樂劇、童話劇的風格上靠,這種結合手法會讓我聯想到《冰雪奇緣》,在日本動畫中我覺得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也是讓我欣于見到的。女主角的虛擬人設,尤其是開頭一幕的五官、動作、乃至身材比例,都讓我有很強的迪士尼既視感。我感到也許雀斑公主的人設,差一點就會成為又一個日本動畫上的經典女主角了,真的很有潛力。這張臉雖然大大的眼睛和嘴巴動起來好像有點西方,但雀斑和紅色線條的設計又讓我感到很東方、甚至有些很中國(非典型)。這個人物創(chuàng)造得實在很美。優(yōu)秀的色彩,再搭配上百變的服裝造型,對角色的魅力真的是極大的強化。要說Belle距離經典角色還差什么,我覺得一個是她太完美了,因為是虛擬角色,表現出柔弱的時候都很公主、很公式。另一個是她并非TV動畫角色,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向觀眾展示自己。
畫面的美妙大概算得是調料,調味正確讓人能平和地享受這部動畫。而食材則是音樂,音樂是本動畫的靈魂。對于同時熱愛著音樂和動畫的我來說,這真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令人久久無法忘懷。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如果說Belle的人設看著還有些迪士尼的感覺,你只需等她一開口,你就感受到了溫柔、溫暖、溫馨。正如俗話說,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音樂一出來,那真是十足美好的東方味兒。音樂的力量太強了,定位上它就應該是電影版的《CAROLE & TUESDAY》,糾偏一切誤區(qū),沒有人會坐在影院里,看著熒幕聽著這些歌,還能理解錯這部電影在傳達什么的,一個人都不會有。如果有的話肯定是沒看歌詞。
我很想好好地夸一夸這部電影的音樂,但我覺得只有看了電影的人才會進一步為音樂所感動。不出意外的話這張OST應該會是業(yè)界的年度OST,水準很高,看電影的時候就覺得很適合交響樂演奏。配樂的風格也很多彩,就我聽到的至少有流行、電子、爵士、交響,并且在不同的劇情橋段,恰到好處地運用了不同的MIX版本。而且似乎這部電影在不同地區(qū)也做了音樂的適配,有中、日、英三種不同版本的配樂,之后打算去聽一下其他版本是否有另一番味道。
聊完優(yōu)點,想說一下缺點?!度赴吖鳌返闹髦剂⒁馕矣X得是好的,選擇虛擬現實為背景、談及網絡暴力、家庭暴力等等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整個故事框架就挺好,不太行的是具體的故事內容編排。具體舉幾個例子:
1.讓我高潮掉眼淚的是女主選擇披露真身的部分,但電影從這里往后還講了很長一段,而且還是相當重要的一段內容。盡管從故事發(fā)展上,這里的高潮非結尾是很合理的,但監(jiān)督并沒有很好地把高潮的情緒通過配樂等手段一直延續(xù)住,或是在見到奏、挺身而出時再起一次高潮,情緒編排上不是很好。好比新海誠就很擅長這個,他能把高潮續(xù)上好幾分鐘。
2.有一些交代不全的部分。比如像海蝴蝶的小精靈是否是弟弟呢?鈴子為什么唱不出歌聲?
3.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部分。比如施暴的父親看到不退讓的鈴子,并不是掃興、逼退,而是嚇得癱軟、逃跑,恐怕太刻意了吧?又比如完全沒交代孩子們?yōu)槭裁窗妖埉斪鲇⑿??而不是把警察當英雄?br> 4.有太多定式和臉譜。比如對網民態(tài)度的刻畫完全沒有深度,正義警察的邏輯也很低級(但不排除是故意這樣刻畫,實際上是在諷刺現實網絡上一群自詡警察的得意自大的人)(但他有很多贊助商標志,老實說感覺細田守沒有這么高段位)。
5.有很多寡淡的支線。比如鈴子和父親,鈴子和阿忍,鈴子和合唱團,缺少一些端正的開始和結尾。也許生活中就是這樣,身邊有很多人長期穿插在你的生活里,但和這個局部故事的核心發(fā)展沒多大關系,但拍電影就不能這么來了,牽扯進很多人卻沒有給一些筆墨去把支線故事寫好,就像新衣服上的線頭一樣,讓人吃不準能不能剪、又有些扎眼。
6.有一些思想不合適的內容。比如14歲的龍到處蠻橫打架,為什么就是英雄?正義警察又為什么要扒皮執(zhí)法?還有高潮的部分是扒別人住址真的好嗎?
腳本不給力之外,角色塑造其實也完全不行。這個故事里的工具人實在太多了,只有鈴子自己是活的而已,其他幾乎都是工具人:
1.閨蜜:一個僵硬的技術宅設定。狂扒別人的生活痕跡,試圖找出破壞演唱會的龍是何許人也,真的合適嗎?
2.阿忍:挺暖的一哥們兒,然后呢?甚至都不玩U世界。
3.爸爸:沒什么態(tài)度的爸爸。女兒說啥是啥,過于默默支持了吧。
4.奏:龍的存在感倒是很強,奏的存在感就太弱了。心思倒不是不能理解,但角色轉換應該多一些鋪墊和暗示啊。
還有很多其他角色,不提了。總之幾乎都工具性太強,要么和故事沒什么關系,要么角色行為和故事推進過于強相關,真的沒有用心在刻畫每個角色的魅力,除了主角。這要是有京阿尼在做,表現力絕對不一樣。
那么《雀斑公主》的優(yōu)缺點大致上都說了,最后想談兩個個別的感想。
一個是,其實有個地方看笑了,就是瑠果和頭慎告白那里,那段演出真的很棒,看得很逗趣。這種就特別體現人物性格和魅力啊,如果動畫全篇能夠有節(jié)奏地多增加一些這樣的部分,強化日常校園內容的表達,我覺得肯定會大幅改觀的。這也讓我感到《雀斑公主》這個故事,可能真的非常適合做成TV動畫而不是動畫電影,如果有更多時間、切成更多集,娓娓展開這樣一個故事,絕對很棒。
另一個是,就像我開頭說的,日語片名是《竜とそばかすの姫》,也就是《龍與雀斑公主》,不難看出導演想傳達的應該是“互相攙扶、拯救彼此”的立意吧,角色的臺詞其實也明示了這一點。但我覺得中文片名省去“龍”也是可以有的,Belle的存在感遠強過龍。結合穿插故事收尾的、媽媽救人的回憶片段,其實我在這部動畫中,讀到的更強感觸的主旨是:成長。準確來說,是當不成熟的自己站出來,運用那些曾今見過的、學過的、被指教過的東西,去保護、引導更為弱小的他人時,發(fā)生的那種成長。因為鈴子自己其實就完全不行,生活很苦悶,但當她遇見龍時,她卻從龍的眼中看到了類似的孤單,并吸引著她去了解龍,進而想保護龍,為了龍挺身而出,完成蛻變。鈴子的這一做法,和她媽媽如出一轍,在無法確信自保的前提下,為了保護別人而勇敢站出來。就是在那一刻,電影向我傳達了傳承與成長的美好。我會想起自己有許多許多次,媽媽給我突兀地講一些生活道理,又或是從網上見識到一些新鮮知識,起初我不理解、不懂得。但有時念叨多了,隔些日子我看到弟弟妹妹、或是同齡朋友(比如久坐、不吃早飯云云)時,我會想起我聽到學到的那些東西,就有樣學樣搬出那一套說辭,關心別人是否多運動運動,調整作息。若是勸成,進而自己也會在當時有所改變、有所理解。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逐步習慣了很多道理,變成了現在的自己。
我覺得我對日本動畫完全不會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總是會關注和描繪這些人與人的羈絆、傳承、成長等等。這些人性的美好是我真正不會膩的,刻畫這些東西的作品總是我的心頭好,他們描繪的小家小事中總是能顯出這一層。我真的特別、特別、特別期待中國動畫有朝一日也能做出這種感覺的作品。
那最后的最后,推薦熱愛音樂、熱愛動畫的朋友去影院支持一下這部電影。美的東西總是美的,哪怕我寫了不少缺點,但都無法遮蓋那份美好一絲一毫。這部電影我也許給個7.5-8分吧,但不妨礙我確實享受了這2小時,確實喜歡著、回味著它。